薄暮降临,芙蓉镇华灯初上。远山朦朦胧胧,鳞次栉比的土家吊脚楼在灯光渲染下,美不胜收。
芙蓉镇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原名为王村。因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芙蓉镇》在此拍摄而改名。
芙蓉镇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西汉时期称酉阳,唐代称溪州。因得酉水舟楫之便,上通川黔,下达洞庭,自古为永顺通商口岸,素有“楚蜀通津”之称,享有酉阳雄镇、湘西“四大名镇”“小南京”之美誉,又因瀑布穿镇而过,吊脚楼群挂在悬崖,被誉为“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
2019年,芙蓉镇入选湖南省十大特色文旅小镇。近年来,芙蓉镇秉持“生态立镇、产业兴镇、旅游强镇”的发展理念,在推进文化旅游小镇建设工作中,成效显著。芙蓉镇也因此成为外地游客的“网红打卡地”,游客量从2018年的70万人次,激增到如今的600万人次。
随着游客的增多,古镇的老旧吊脚楼得以翻修,变成了餐饮店、民宿、商铺和茶馆。
今年47岁的湘西瞿大掌柜民宿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瞿章勋,在古镇上经营着4家不同主题的民宿。2005年,瞿章勋借了3000元,和妻子张春艳一起来到芙蓉镇创业。他们在古镇五里石板街盘下一间小小的门面,售卖土家特产。几年后,夫妻二人在古镇开设了第一家精品民宿“土司别院”,楼下是特产店和茶馆,经营本地的腊肉、茶叶,楼上是客栈,装饰风格颇为怀旧。
“大城市的游客来到芙蓉镇,特别注重山水风光和人文风情。”10多年来,瞿章勋深深迷上了芙蓉镇,也见证着古镇的每一次变化。他说,随着古镇的特色景点通过网络直播和短视频网站推广,游客纷至沓来。过去游客群体以中老年人为主,如今年轻人更多。现在的芙蓉镇,各种新兴业态丛生,随之增加的,是当地群众致富的机会。
沿古镇五里石板街拾阶而行,除了随处可见土家特色饮食的店铺,还有展演土家织锦、竹编等非遗项目的店铺。
老家在永顺县万坪镇的龚先林就在石板街经营着一家土家竹编店。店铺面积不大,墙上挂满了竹编制品,有篾簟、花篮、背篓、斗笠、鸟笼、饭篓等。龚先林到芙蓉镇近十年,凭着土家竹编这门手艺,每年有5万元以上的纯收入。“在这里,靠着这门民族传统手艺也能养活一家人。”龚先林说,以前在老家做篾匠,日子过得苦,自己有手艺却没收入,随着芙蓉镇旅游产业的发展,游客对他的竹编工艺很是认可,收入也逐年增加。
在芙蓉镇,像龚先林一样靠手艺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大多来自湘西州境内的各个土家族传统村落。他们有的熟练掌握竹编、织锦等土家族特色传统手工艺,在芙蓉镇开作坊、搞经营实现了脱贫致富;有的精通土家山歌、毛古斯舞等土家族特色民俗表演艺术,成为古镇演艺项目的老师傅。他们一边参与景区演出,一边带徒授艺,收入有了保障。
随着芙蓉镇景点圈的拓展,周边土家村寨的旅游业也发展起来。近年来,还开发了许多有特色的文创产品,这些产品不仅给当地百姓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也弥补了芙蓉镇旅游产品不足的短板,助力芙蓉镇旅游品牌形象的提升。目前,芙蓉镇的兰花洞村、友和村、列夕村被列入“全国传统村落建设名录”,克必村、保坪村被列入“湖南省生态文化特色村”。
芙蓉镇曾经因水运通畅而繁荣,却也因陆路交通的不便一度沉寂。如今,随着提质升级的国道和高速公路的全线通车,芙蓉镇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交通瓶颈逐渐被破解。今年下半年,张吉怀高铁也即将建成通车。届时,更多的游客可以乘坐高铁来这座土家族文化特色小镇感受别具一格的土家族文化。
从水运码头到国道交通重镇,从高速的贯通到即将通车的高铁。芙蓉镇副镇长肖军说,未来的芙蓉镇,将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更加关切当地居民就业和增收,进一步优化芙蓉镇经济结构,不断提升群众参与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开发的积极性,最终建成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文化旅游特色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