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评论
分享

[转载] 双11渐显疲态,喜报未出、购物减半,30万年轻人正在离开

板砖樱雪 楼主
2021-11-12 11:03 157686
举报 收藏本帖

2021年的双十一购物活动,在经历了23天的超长战线后,在今天迎来最后的“狂欢”。11月1日0点到11月11日0点45分,已有382个品牌在天猫双11的成交额超过1亿元。

早在20多天前的“双11”预售日,李佳琦直播销售额以106.53亿元位列第一,薇娅直播间销售额则破80亿排名第二,有网友调侃:每天哭穷的打工人终究只有我一个。

双11渐显疲态,喜报未出、购物减半,30万年轻人正在离开

今年双十一表面看依旧火爆,上亿甚至上百亿的数字仿佛不是钱似的刷新着,但主流电商平台却一改往年晒成绩单秀交易额的做法,显得低调了起来。

大半夜开始播报各种战报、创新高、营销口号直戳消费者命门,才是大众对双十一的固有印象,但这些充满硝烟的战火,似乎在今年销声匿迹了,有网友戏谑称这就和上学时不敢跟家长汇报成绩一样。

双11渐显疲态,喜报未出、购物减半,30万年轻人正在离开

之所以会如此,还是平台方“咎由自取”,活动的初衷是省钱,但随着参与人数越来越多,平台获利越来越高,套路也变得越来越多,消费者熬夜下单后,发现价格没有变化甚至不降反升,各种活动也越来越复杂。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问卷网做过一项调查,58.4%的受访者无法接受形式变化多样的营销手段。

网络红利的减弱也是双11疲软发展的一个原因。截至2020年底,中国的上网人口已超过9亿,到达人口瓶颈,线上交易的规模增长率在2018年之后稳步下降,从2015年30%以上的年增长,到2020年同期增长只有5%不到,远低于同期全世界线上销售额25%的年增长率。

另外平台对于商家促销力度的压榨也越来越“无情”,品牌如果不参与双11活动,市场份额就会被蚕食,如果参与,就会卖多亏多,纯属赔钱赚吆喝。品牌方被平台绑架和裹挟,加上网络流量红利的减少,以及消费体验的下降,必然带来销售额的疲软。

双11渐显疲态,喜报未出、购物减半,30万年轻人正在离开

满减、秒杀、跨店优惠、消费券、红包、赚喵糖等等,对逻辑运算能力和数学能力差的人来说,伤害极大,侮辱性也很强。网友们不禁感叹“双11”绝对是中国人数学内卷最重要的战场。

试想,如果美国“黑色星期五”也效仿中国的双11,那不擅长算数的美国民众可能会原地掀桌,相较于双十一的复杂模式,黑色星期五直接打折或者直接降价方式更让消费者青睐,中国消费者,不仅花钱还要被困在算法里,不由地想问一下商家和平台,为什么搞优惠,非要处处算计呢?

双十一的出现,对于消费观的颠覆是巨大的,网购的环境让消费主义开始盛行,除了商家广告文案充满消费焦虑的洗脑,还有网红博主们的暗暗营销助推,让大家逐渐构建起了一种逻辑:买了什么档次的商品,就是什么层次的人。

双11渐显疲态,喜报未出、购物减半,30万年轻人正在离开

部分年轻人开始花钱购买名贵的包包、口红、球鞋,甚至借贷消费,逐渐产生消费焦虑,在剁手抢购时,分不清是欲望还是需求,就比如喝奶茶,商家通过雇佣人排队,把奶茶变成一种欲望,不管喝没喝过的人都会欲望它,于是它成了现象级饮料,这和双十一的套路是一样的,如今的双十一已经成了电商购物节,光棍们早已无人问津。

网购给了我们便利,每个人都在家里面等快递、等外卖,2020年双十一的成交额是4982亿,是2009年第一次双11的1457倍,可见网购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和人的关系越来越远,腰包里的钱也越来越少。

于是开始有人厌倦这种生活,逐渐清醒,新的时代,生产可以不需要你,什么都可以不需要你,但消费需要你。

于是某社交平台消费主义逆行小组的30万成员开始离开双11阵地,有人践行极简主义,有人单纯想省钱,还有人是求劝退求拔草的,也有人花26万网购后幡然醒悟,不再爆买。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不到两成的网民坚持每年参加双11,近七成网民参加了2至11个双11,但仍有2.2%的网民从未参加过双11。

在双11的狂欢里“摸爬滚打”,终于有人意识到疯狂剁手并不能改变什么,多买一支口红也不会变成全智贤,多买一双球鞋也不能成为陈冠希,最多只会给楼下收废品的大爷大妈多创收一些纸箱钱。

大家是如何看待这一新闻的呢?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帖子看完了,快捷扫码分享一下吧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