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悉点财经
每个人每天都会接触到钱,也希望能够赚到钱,那你们知道钱的本质是什么吗?如果不清楚这个的话,就很难赚到钱。
“钱”又叫货币。现代货币基本都是信用货币,也叫法币。
现在的货币是央行发行的债券,它是央行的负债。
换句话说,货币是政府的负债,负债之所以有价值,靠的是政府的信用,政府有信用,货币就有价值。
想一想津巴布韦和委内瑞拉,当老百姓要提着一大袋货币去换一卷卫生纸的时候,就明白了。政府没了信用,货币就没有任何价值。
货币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交易和流通。
来看看货币是如何被银行创造出来的。
假如中央银行印了1000元人民币,给到商业银行,商业银行通过贷款的方式,把这钱投放到市场里去。
那么,整个社会里的人,都在利用这1000块钱,进行互相之间的交易。
而这个社会里的商业银行在做什么呢?帮需要存钱的人存款,给需要的人贷款……一来一回,从中赚取利息的差价。
我们想象一下,这1000元第一个月落进每一个人的口袋里,到月底人们迫切想要把这笔钱再存到银行去,为啥?要赚利息呀。
这时银行多了1000元。而银行收到钱以后,它最迫切要做的事情是把钱再贷出去。为啥?要赚利差呀。
那些贷款的人,最迫切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把钱花出去,为啥?因为借银行钱是要付利息的。借来的钱转起来的速度越快,就越能尽早还给银行,少付利息。
这些贷款的人把钱花出去以后,到第二个月月底时,所有口袋里有钱的人,他们又把钱存到银行里去了。
经过不断循环的过程,我们看到银行的账户,从第一个月开始只有1000 元,变成了第二个月的2000元,到第三个月变成3000元。
一天一天地累积下去,如果不考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留存的话,银行账户上的钱,在无止境地增长。
但这个社会原来总共流通的货币是多少呢?1000元钱。
这就是银行创造货币的过程。
当然,有了政府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的存在,这个创造货币的过程就不能没边没沿了,也就是说银行也不能肆无忌惮创造货币。
政府对银行都是有规定的:为了确保银行在突然遇到大量提取存款时有充足的兑付能力。他们在收到存款,再把这笔钱贷出去前,必须留下一部分作为所谓的“存款准备金”。
比如政府规定的法定准备金率是20%,那么银行第一个月收到 1000元以后,只能拿出其中的80%,也就是800元贷出去;
第二个月这800元再回流到银行里时,银行又得留下其中的20%,也就是160元作为准备金,于是贷出去的只有640元……
这么循环下去,在法定的存款准备金率限制下,最后1000元钱就只能创造4000元钱的货币。再加上1000元的基础货币,整个社会有多少货币在流通呢?一共是5000元。
可能有点烧脑。但换一个小故事你就更明白了。
一个男人来到一家旅馆住店,给老板200块钱的房费。老板拿到这200块钱后,去还了之前欠李四的猪肉钱,李四拿到200块后就去还了欠张三的200块饲料钱,张三则还了上次找王麻子租地的200块钱,最后王麻子拿到了钱后又赶紧还了亲戚上次来探亲欠旅店老板的200块住店钱。
钱增加了吗?没有。但这一个链条、上的每个人都多了200块钱,店老板李四、张三、王麻子4个人,一共就多了800块,大家的债务也都解决了,虽然钱没有增加,但社会上的财富增加了。
如果一直这样下去,那就是良性循环。不会出现所谓的经济下行了,那经济下行是怎样发生的呢?
还是拿上面的小故事来说吧。
一个男人来到一家旅馆住店,一问老板住一晚多少钱,得知是200块钱后,思来想去,觉得下月还的房贷还没凑齐。算了,不住了,我在火车站呆一晚上,省下200元钱。然后,就没有后面店老板、李四、张三、王麻子什么事儿了。
这样的事儿多了,造成的影响是什么呢?社会开始主要表现为社会总需求不足,失业率高,家庭收入急剧萎缩。这就是经济下行。
当经济下行时,消费链条被切断或者缩短了,很多人不是没有需求,而是没有多余的钱消费了,社会财富总体减少。
那么,钱都去哪了?
经济学里有个规律叫作劣币驱逐良币,讲的是当市场上同时存在劣币和良币的时候,一段时间后良币将被聪明人给保存起来,从而退出市场。市场上留下来的都是劣币,就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
前面说了,货币的本质是交易和流通。一辆汽车可以交易,可以流通,一个房子也可以交易,也可以进行流通。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汽车、房子等其他的有形资产也是一种货币。今年之前,在全社会都在掏空四个钱包,抓紧买房上车的时候,这些有形资产形成的货币,在你眼里,是劣币还是良币呢?
我曾经有个观点,中国房地产是“一业兴百业废”的行业,如果房地产行业达到了顶峰,也就是固定资产价格非常高,那么会带动几乎所有的行业,价格、成本都非常高。
那么现在,这样的情况正在发生。房地产在中国的话,占据了整个经济GDP大概在1/4左右,相当大的比重。当一半家庭的70%收入都用来还房贷了,还有多大消费能力?
还完房贷、除了日常开支就没有余粮了。
你觉得,钱都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