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主体以已经发现的数量关系格局变化的规律性为基础,以已形成的目标格局为导向,通过连续地和系统地改变数量关系格局中的可控因素的数量属性,使全部因素的数量关系格局从当前状态向目标格局演化。具有以上特征的思维形式是战略思维。
传统的抽象思维方法是按照以下思路解决实际问题的。假设A、B、m、n、k代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变化的五种现象,如果以实现某种数量程度的B为目标,就首先在B与A、m、n、k之间建立演绎关系或者综合关系,将B视为A、m、n、k的一般概念或者整体概念。我们在这里假设B与A、m、n、k之间建立的是综合关系,B代表整体事物,A、m、n、k分别代表影响整体事物的四个分体事物。此时,抽象思维方法就会在其他现象与B现象无关的假设条件下,分别找出A影响B的片断规律、m影响B的片断规律、n影响B的片断规律、k影响B的片段规律。在自然科学领域,通过创造实验室环境,较容易找出这些定性的和定量的理论性片段规律;在绝大部分人类社会领域,因为无法创造实验室环境,只能做模糊的、粗略的、定性的关于理论性片段规律的描述。
抽象思维方法找出各个分体影响整体的片段规律以后,再运用传统综合技术进一步定性地判断出A、m、n、k对B的总的影响结果(参阅《思维方法高级教程》【第2版】第三章第三节),或者定量地求出A影响B的数量程度、m影响B的数量程度、n影响B的数量程度、k影响B的数量程度的代数和或更复杂的数学关系(参阅本书第六章第六节),并将求出的代数和视为A、m、n、k对B的总的影响结果。
最后,抽象思维方法以这种片段规律为依据,通过操控A、m、n、k的某种数量程度,来使B达到目标所期望的数量程度。
在大部分自然科学领域,由于可以在严格的实验室条件下分别找出A与B、m与B、n与B、k与B相互影响的片段规律,也由于可以把各种实验室条件用技术手段在现实综合环境中复制,抽象思维方法的传统综合技术的误差非常小。例如,我们在实验室里发现钨丝在真空中发光的规律,我们在实际生产灯泡时也真能为钨丝创造一个真空环境。
大部分人类社会领域的情形则不同于自然科学领域。首先,在现实社会很难创造严格的实验室条件来分别找出A与B、m与B、n与B、k与B相互影响的片段规律,尤其是精确的、定量的片断规律。其次,更大的问题在于,一旦面临B、A、m、n、k这多个变量共变、速变、巨变的现实环境,在假设其他现象与B现象无关这个大前提下所找出的A与B、m与B、n与B、k与B相互影响的片段规律,就会因为大前提的失效而失效,抽象思维方法的传统综合技术就会完全失去意义。因此,一旦面临多个变量共变、速变、巨变的现实环境,由于传统综合技术在假设前提上的重大缺陷(参阅《思维方法高级教程》【第2版】第六章第七节),在严格意义上能够真正全面解决社会领域的实际问题的抽象思维方法就失效了。到目前为止,在社会领域解决多个变量共同变化时的实际问题的抽象思维方法总体上也仅仅停留在非常粗略的、误差很大的个案摸索阶段。
而战略思维在解决社会领域的实际问题时则可以从方法论角度归纳通例。战略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突出特征是目标格局和非线性推演。
我们仍用前面那个例子来做具体说明。战略思维不再分别寻找A与B、m与B、n与B、k与B的片段规律性,而直接按时间序列连续观察和计量A、m、n、k、B数量属性的对应性,并寻找这种对应性的规律性(具体办法可参阅本书第七章第九节)。例如,假设我们已经通过历史记录发现了一个重复性规律:B的某种数量程度B1总是对应着A、m、n、k的特定数量程度A1、m2、n3、k1,
即只要同时出现A1、m2、n3、k1,就会出现B1。又假设如果我们的目标格局是达到(B1、k1),而当前A、m、n、k的实际数量程度是A1、m1、n1、k1,此时,我们为了达到目标,只需要想办法改变m、n的数量程度,使它们分别达到m2、n3,这时,如果不发生小概率的意外,我们想要的(B1、k1)就会出现。战略思维就是这样解决实际问题的。
显然,面对复杂的并发行为运用战略思维时,你起码需要增加三方面的技能。
你需要增加的第一个技能是对大量旧的或新的概念进行数量属性的度量。可以说,没有对概念的数量属性的度量,就没有战略思维,对概念的数量属性的度量精确到什么程度,战略思维就精确到什么程度。
你需要增加的第二个技能是以格局的方式贮存大量研究对象的历史资料和当前资料,并会比较一些因素的变化所对应的另一些因素的变化,而不是像过去习惯的那样先假设其它因素不变,再比较某一个因素的变化所对应的另一个因素的变化。我们就是通过连续的、长期的格局与格局的整体比较来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性的(更多发现格局变化规律的技巧可参阅《思维方法高级教程》【第2版】第七章第九节)。
你需要增加的第三个技能是要善于让战略相关者和潜在相关者参与到你的战略思维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这种参与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参阅《思维方法高级教程》第九章第十节)。
在战略思维方法的定义中,战略目标通常是一个由多个目标构成的目标格局。比如城市共同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目标的格局。目标的多样性和人类基本需要的多样性是一致的。人们把纷繁复杂的具体目标归纳简化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应该再有将其归纳为某种单一目标的企图,而应视为多个目标构成的目标格局,否则就不能准确代表人们的实际目标或实际需要。
战略思维是一个动态过程,从格局的当前状态到达目标状态是一个动态过程,不是简单地由一次数量格局的调整来完成的,而是要经过按照时间序列连续进行的多次格局调整来完成的(本文摘编自《思维方法高级教程》【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