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评论
分享

[转载] 拍出最美西部与最美的人,“大海道美学”怎么做到的?

cheetahostrich 楼主
2024-10-15 13:54 北京 33840
举报 收藏本帖


文|月半 编辑|朴芳 


“我俩终究要走在不同的道路上,再见。”林浩和哈里克在夕阳的余晖中分道扬镳,这是《大海道》进入剧情新篇章的一页,两个心怀梦想的少年走在辽阔无垠的沙地边缘,如蜿蜒散开的火车道一样奔向各自的终点;而镜头里只有垂在地平线的夕阳的一点点低密度光,映着少年脸上的伤感与黯淡。


在结合自然地貌表现出诗意的同时,又能通过视听语言高度表达情绪,如此镜头语言可谓是国剧里少见的精致了。而纵观全剧,这样的质感是《大海道》的一种坚持。哪怕就剧集本身的题材要求来说,《大海道》的拍摄难度也是不言而喻的,全剧不但有大量摩托车训练和赛事的专业拍摄部分,要完成这个在古老沙漠里生长出来的追梦故事,更需结合独特的自然和文化环境拍出差异感。但最终的呈现,竟然还能在这样的要求之上多走一步。在全剧的多个情绪高点,《大海道》都能以类似极具设计感的镜头语言,完成准确又情绪化的视听表达。在现实题材、尤其是聚焦地域文化的影视制作增多的当下,其创新性的“大海道美学”非常值得参考。以真立足让沉浸感成为一把钥匙摆在《大海道》剧组面前的第一道难关,就是占据全剧大多数篇幅的赛车戏。对于影视行业,拍赛车是一道高难度的工业化考题,且拍摩托又要难于汽车;而在拍出专业性的同时如何体现动感和激情,还要结合当地的风貌特征,更考验着剧组的能力。如今来看,剧中的呈现堪称惊喜。当地特殊的雅丹地貌,更成为一个巨大的加分项,带来极其震撼的视听体验。以13集的大海道拉力赛为例,从专业角度看,飞坡、翘头等操作都有扎实的分解镜头,动作细节经得起考据;从镜头调度看,角色表情、手脚动作和车轮等部件的特写,前、中、后多机位的全景捕捉,加上囊括整个沙海视野的大全景航拍,在景别的快速切换中带来了既动线清晰又有动态美的观感。


车轮拉起沙幕、荒原被人类征服、风驰电掣的钢铁野兽、盔盖下少年激扬的眼神,现代赛车的激情与古老大沙漠的浩瀚野性就此交融,带来了别样的冲击感与诗意。《大海道》的赛车戏,绝对可以拿下一个高分。而这样的拍摄,结合剧组成员的回忆看,也确实是一块难啃的骨头。首先从专业拍摄角度,所有演员都需要先期完成严格的摩托车训练,各型号排量的摩托、各种场地都要提前练习;而跟拍团队要确保在真实速度下拍摄摩托动态镜头,整个制作过程的压力和难度“仿佛跑了一场拉力赛”,比如航拍无人机的最高速度是八九十迈,赛车的速度却动辄百迈以上,这些技术难题都需要克服。


更严苛的是无人区实地拍摄带来的考验。剧组每天往返路程在六个小时以上,除了沙地的特殊环境,更要面对难以预料的沙尘暴、大风、大降温等极端天气。这除了给车手们的操作带来严重影响,更给拍摄人员和器材也带来了诸多考验。比如沙漠环境下,超视距的拍摄和各种高低起伏的地貌,对航拍会造成各种视觉误差,开机第一个月炸了三台机;在拍摄时遭遇沙暴,更动用了穿梭机、航拍、大马力跟拍车等全部跟拍手段,尽可能去捕捉摩托动作和车手的表情动作。


最终能有如此呈现,离不开团队的凝聚力和艺术坚守。其实现的视听上的真实感,是全剧现实主义审美的第一道坎,也是实现观众沉浸感的一把钥匙。在这方面,剧组打了一场不得不打的硬仗,也拿下了“真”这个关键的山头。但让观众相信也只是第一步,如何让人喜欢这个故事、获得更好的代入和共情,“大海道美学”还有秘籍。以美动人在烟火生活里流淌一首长诗在沙海无人区里硬碰硬磕下来的赛车戏,是剧组的硬功夫;但要把这些镜头用好,真正服务于叙事,则是考验创作能力的软功夫。一个最简单的点是,全剧出现了坤海拉⼒赛、⼤海道拉⼒赛、DK俱乐部场地赛、环疆拉⼒赛等多场赛事,如何做出前后的差异感?《大海道》给出的答案是颜色。从故事来看,几场赛事形成了递进关系很强的叙事段落,也对应着人物的不同情绪,因此从环境要素到调色,也有着从冷调、蓝色到橙色的递进变化。


这种用颜色、用镜头讲故事的能力,贯穿于剧集始终。从全剧的色彩基调来说,整个大堡镇透着一种暖洋洋的昏黄,仿佛阳光晕染下的空气还闻得到沙子的粗砺,骑着摩托的少年们穿街过巷,每个人脸上都带着阳光一样的微笑。这样的人情味和烟火气,是全剧塑造的群像情感氛围,也是林浩和哈里克几次出发的勇气的来源。无论场景设计、服化道细节还是后期调色,这种色彩叙事都是亮点。阳光温暖的哈里克从服装到所处的环境,都有不少黄色,仿佛带着沙子的热度;林浩则以蓝色为主色调,突出人物的同时,两位主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包括剧中的生活场景,除了有丰富的文化要素,也有着出彩的“颜色管理”。如村政府办公室或者家庭这样的常规场景,其实过往很容易落入俗套或者在美学上丢分,但《大海道》的美术设计都有其表意功能;比如哈里克的家,除了很多特色的家私、布艺和摆件等,在色彩上也以红、黄、绿为主形成较浓烈的差异化和烟火气。


在强调当地生活质感的“现实主义审美”基础上,通过与人物情绪的高度结合,《大海道》实现了表意语言的浪漫化和情绪化。作为源起的那场14年前、哈里克和伙伴们追逐着摩托的戏就很典型,以背面跟拍摩托的主观镜头、突显哈里克动作和情绪的侧面中近景跟拍,叠加为灵动的机位走位和场景衔接,在如梦幻般晕黄的色调中,传递着强烈的记忆质感以及梦想起航时的美好。


在这样的制作要求下,该剧成功塑造了一个有烟火气的小镇、一群活生生的人,在以“真”立足的基础上,写出了一首充满西部之“美”的长诗,实现了现实主义基础上生动的美感。这种美,既有深刻把握独特风情的风光美与人情美,也有以镜头设计和强审美要求,带来远超预期的美学呈现。如此不但带来了观看时的舒适,更在叙事上形成了某种准确和艺术感染力,让“真”与“美”服务于传“情”,支撑起全剧的主题叙事。以情升华让每个镜头会说话应该说,《大海道》这样在美学上有高度追求,在各个制作细节上突出审美和设计感的作品,在目前的行业里依然是稀缺的。尤其是现实题材领域,重故事而轻视听,为了缩短拍摄周期而采用一些套路化的镜头调度,大量依靠台词而非镜头语言来完成叙事,其实是不少作品的常态。即使在行业内容升级的背景下,或许许多作品的镜头质感较过去更好,但大多依然很难称得上“镜头语言”。如《大海道》这样的呈现是需要大量前期筹备和设计,以及拍摄的时间成本。更难得的是,这种视听、美术元素的高要求,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美而美,而是切实地给叙事加分、更好地塑造人物情绪和故事。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对自然光的运用。如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场戏,就是大胆地以低密度自然光完成叙事,这在国剧中其实是非常罕见的,成为剧中多场强情绪情节刻画的重要玩法。更别说把许多动作戏和文戏的外景留在了“魔法时刻”,如此决策堪称“奢侈”。


所谓“魔法时刻”在影视拍摄上特指下午三点到日落前,在成像时会有更明亮的橘色氛围和光影造型,最著名的就是《末代皇帝》回忆部分;而在剧中,“魔法时刻”与漫漫沙海相遇,让那些赛车戏获得了如梦般的灿烂,也让人物获得雕塑般的光影效果,每个镜头都自带情绪。包括很多室内戏,以自然光为主的拍摄也必然使难度更高,但对人物情绪的渲染也有着更好的化学作用。比如克里木死后,哈里克独自呆坐在修车铺里,全黑的背景中只有一道门缝的阳光照在眼睛上,把人物的悲伤和迷茫无限放大。


或可总结“大海道美学”,是超越行业标准的精品化、真实感与设计感,又能让这些要素⾼度准确服务于主题叙事,通过“以真立足、以美动人、以情升华”的三维镜头语言,形成观众从感官到情感的打通。这种美学本身,可以说是结合《大海道》叙事要求的某种“定制”。配合着全剧在现实土壤中开出追梦热血之花的立意,全剧在现实主义审美的基础上,多走了诗意化的半步,而这半步的养分又深度汲取自当地的自然与文化宝藏。用心打磨每一个镜头,实现叙事表意的精准和审美的诗化,这是影视行业的高标准;而这种努力,又能结合实际的叙事需要和在地化需求,高度服务于作品本身,背后的匠心、用心与创新,在目前“影视+文旅”的普遍要求下,是具有高度参考价值和标杆意义的。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帖子看完了,快捷扫码分享一下吧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