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14年11月12日《呼和浩特日报》第8版
文/李悦
10月28日,中国作家协会在上海大学组织召开了肖睿作品讨论会,十几位专家学者发言对内蒙古作家肖睿的作品进行了充分肯定和称赞。这是近些年中国作家协会首次为我区作家召开这样的讨论会,说明中国作家协会对肖睿新近作品的重视,也反映内蒙古文学有了新收获。
肖睿今年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中篇小说《库布齐诗篇》,是这次上海讨论会上品评的重点作品。它发表后,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选登。
对于内蒙古的读者来说,肖睿并不陌生。他是鄂尔多斯人,毕业于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合办的第二届创意写作研究生班,代表作有小说《生生不息》《打雪仗》《太阳雨》,他曾获夏衍杯电影文学奖第一名、索龙嘎文学奖、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副主席。
《库布齐诗篇》是肖睿的新著,共三万多字,以库布齐沙漠穿沙公路建设中出现的英雄事迹为原型,通过讲述一对双胞胎姐妹数十年的爱恨纠葛,生动描绘了内蒙古沙地人民从斗沙到治沙、从求生存到共同富裕的奋斗历程。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这些理念随着沙漠中公路一尺尺地延伸而逐步在汗水的映照下显现出来,并深入读者的内心。
然而肖睿觉得他的公路还可以伸展得更远……就如同筑路人改革了施工方式,肖睿改革了他的叙述方式。他让两个沙漠中的同胞姐妹能够通过各自的梦想看到对方的现实。
创新的叙述让肖睿的笔更为自由地挥洒,人与自然交织,时间与空间融汇,梦与现实沟通,生态与情态共生,救赎与忏悔同行……随后是数不清的自在衍生,例如人与自然的交织必定生发出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联……
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型为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身的关系。治沙修路治得是心的沙漠,修建得是灵魂之路。
公路是温暖的,沙漠是温暖的,绿色是温暖的,人心是温暖的……因为由爱出发的行为,爱自然,爱人类,爱自身,是救赎,是重归。由人生奋斗的经验和心灵在困难中的历练,去认识自己和他人,以梦想的力量来终结你想象中的现实之恶梦,不求别人的怜悯,只求爱护他人,灵魂在自身之经验中认识它自己内在的力度,生命原本是个创造,而非一个发现。你正住在一个你自己创造的梦里,让它是你一辈子的梦吧,是因为她本来就是。
叙述手法的创新,使肖睿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达到了一个新的深度,从而使小说的主题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正如他在写给《中篇小说选刊》的短文《一条温暖的道路》中所说:“我有一个意识,讲的是公路的故事,但又不能仅仅是公路。讲公路,就是讲人的灵魂,讲沙漠人类的生命观。这个故事,是关于救赎,关于交融的”。肖睿深知“公路的故事”只是小说的外壳,而读者穿过外壳寻找到的“语句下的意味”,应该是在完成着文学的任务:对人存在的勘测。肖睿希望我们阐释出他的苦心。我们在破译他的文学密码,获得启迪和感悟的同时,体会到他比过去在文学理念和表现形式上前进了一大步,已经跃升为成熟老练的小说家。可见四个国家级选刊选登这篇作品并非偶然,是金子总要发光的!
这篇作品还表现出作者肖睿在美学方面的成熟。肖睿在写作这个环保题材时,牢牢把持住文学本质和功用这一重要的理论问题。他并没有把小说当成政治、哲学的图解,也没把小说当成社会、历史的文献,而是努力把这部小说写成具有独特审美性质和价值的艺术品。读者能够明显地感觉到作者是从文学的“想象性”“虚构性”和“创造性”出发,构建具有审美架构的想象世界,这想象世界是建立在真实世界的基础上,但却不是真实世界的摹本,而是创造和想象的产物。例如双胞胎姐妹能各自从梦中看到对方的现实生活,这样就区别了纯粹的虚构和艺术的真实之间的界限,强调了文学作为艺术品的美学价值,强调了作品在读者心目中引发的美感经验,强调了作品的艺术性。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读这部中篇小说,深感肖睿的语言也比过去进步了许多。他的语言从华丽转向了朴实,从繁茂转向了简洁,从隐蓄转向了明快,从直白转向了诗意。
肖睿运用转型后的语言进行了叙述,产生出冷静的阅读效果,让我们联想到契诃夫的名言:“好和坏都不要喊出来”,正如我发觉肖睿语言简洁而联想到福楼拜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姐妹。”
这部中篇小说除了以上优点之外,还有许多长处,例如故事曲折引人,结构自然严谨,人物鲜明生动,文化传承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