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评论
分享

[原创] 与中华史的“易”场浪漫邂逅

掌上曲靖 楼主
2024-11-22 05:12 广东 18722
举报 收藏本帖

梅斌

司马迁、欧阳修、宋濂、张廷玉……如果把这些名字排列在一起,你会想到什么?他们都是博学硕儒,他们都青史留名。不仅如此,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都修撰过史书。那么,如果在这些名字后面再加一个易中天呢?

我国自古就有记述历史的传统。孔子著《春秋》,使乱臣贼子惧;司马迁身受腐刑而无愠色,忍辱负重十四年著就《史记》。及至后世,修史已成为新朝昭示正统的重要手段。明朝定鼎天下,宋濂等人以一部《元史》为前朝盖棺定论;待到明朝故去,清朝的张廷玉等人再握史笔,《明史》遂成。历史,已经从单一史官的简单实录,发展成为王朝更迭、国家兴亡的总结和注解。修史者,究其学问,真正当得起“博古通今”四字。然而,他们又岂止是这四个字可以概括的?所谓史笔如铁,满朝朱紫贵,你就敢秉笔直书,痛下针砭,直陈利弊?可以说,学问之外,品格、气节缺一不可。我们敬佩司马迁,恐怕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学问吧!

易中天说,他要写一部大书,名字都想好了——《易中天中华史》!这真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啊!修一朝一代之史已属难能,这易某好大口气,甚至把自己的大名放在了中华史的前面!可见易中天先生野心不小,或者应该说,野心极大。修史,可以说是文人的至高理想和追求。易老师,调子起这么高,后面的戏怎么唱?

遥想当年,易中天走上央视《百家讲坛》,操着浓厚的“湖北普通话”,评讲“三国”。其间“金句与段子齐飞、爆梗共笑料无数”,愣是把一部家喻户晓的“三国”讲得别开生面、妙趣横生。从电视观众到广大网民,从学术专家到街边老太,无数人为之倾倒。易老师在台上,风度翩翩、顾盼生辉,所谓“学术超男”,风头一时无两。后来,易中天离开大学讲堂,用他自己的话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正式退休,过起了退休老头的生活。然后就听说他在江南小镇隐居著书,还放言要写一部中华史。我是喜欢易中天的,在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除了惊讶错愕,竟忍不住期待起来,希望易老师快点写完,好让我们再次领略当年“学术超男”的风采。

《易中天中华史》计划写36卷,从女娲造人写到今天,实际成书24卷,到《大航海时代》戛然而止。我是一边等更新一边读完了全套的。有点像吃流水席,这个菜上来了,大快朵颐,然后等下一个、再下一个,及至终了,也算心满意足,又怅然若失,感觉差点什么。

全书从华夏文明的源头写起,前三卷气势磅礴、视野宏大,从文明的源头到国家的诞生,犹如一本“武林秘籍”的总纲,几笔涂抹,为读者呈现了上古神话时代的面目。其中《国家》一卷,易中天以大量笔墨,梳理了国家的诞生,周朝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形成和发展,可谓提纲挈领,大巧不工。此后再就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经济论述。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一统,从魏晋南北朝分裂到隋唐定局,从两宋到蒙元,从明朝到大航海时代……读来酣畅淋漓,其间不乏精彩论断,用古人的话说,可以下酒。

全书行文仍然是典型的“易氏风格”,语言极尽诙谐幽默之能事,用今天的话说,“虎狼之词”不断。开篇就来了一句“女娲是一只大青蛙”,简直令人猝不及防。仔细阅读之后才明白,此处要表达的是原始生殖崇拜。这样的“易式幽默”书中俯拾皆是,读起来难说是妙趣还是恶趣横生,不时哑然失笑,忍不住要骂一句,老东西,没正形。然而仔细推敲,又往往觉得话糙理深,看似轻佻浪荡,实则厚重端庄。易中天自己也说,他是用写推理小说的方式写的这部中华史,设置悬念,剥茧抽丝,逐渐靠近真相,最后临门一脚,忍不住大叫一声,爽!读者就这样不知不觉被“引入彀中”。

另一个难得之处,是这部中华史不仅着眼于中华文明,更是将视野拓展到了全球。如第一卷,女娲和夏娃迷案,两汉、两罗马的比较,不得不说视野宏大且新奇。当年利玛窦把世界地图从大西洋处一分为二,在太平洋这里再次合二为一,倒是迎合了当时明朝“天下中心”的骄傲和荣光,却让我们从此忽略了发源于地中海的海洋文明。书中关于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和中国文明的对比和分析,让我们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之伟大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风景原来不仅这边独好”。这一点,殊为不易。

不得不说的是,易中天是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也不愧教授之名。《隋唐定局》《风流南宋》两卷中,易中天对唐诗宋词的解读和评述,可以说是信手拈来、挥洒自如,读来令人口舌生津,畅爽至极。恍惚间仿佛置身厦大讲堂,台上的易老师舌灿莲花、英风自流。不禁赞叹,易老师治史水平不好定论,品评诗词,可以再上一次《百家讲坛》!

《易中天中华史》是历史书吗?应该是。尽管行文风格轻松跳脱,尽管没有过多的学术语言,但是所讲人事都有出处,所持论断都有史料根据。但是你说它是学术专著吗?好像又不是。书中分析政治、畅谈思想、批判人性、映照现实,如同一个大杂烩,什么都有,是美食,又难说是什么菜系。这又让我想起当年很多人批评《易中天品三国》,批评他轻浮造作、贻笑大方。对此,易中天说,《百家讲坛》不是学术论坛。言外之意是,他用他自己的方式,讲了一点自己关于“三国”的看法,有何不妥?对了,《易中天中华史》更像是易中天本人读史的心得体会,贯通成书。在历史的风花雪月里,在故去的风云际会中,他长吁短叹,仿佛和历史的一场邂逅。这,有何不妥?

其实我有一个巨大的遗憾和不满足。不知道什么原因,这套中华史写到《大航海时代》,也就是明朝中叶之后就戛然而止了,对此后的清朝历史和近代历史只字未提,其实这原是我最想看到的部分,却没有机会看到易先生对最近二三百年历史的妙论了。不过转念一想,月盈则亏,差一点也许就是刚刚好。目前的24卷已经给我带来了足够多的惊喜和快乐体验,何必再求全责备?易中天先生已经满头白发,年逾古稀,不能再要求更多了。

有很多人对这套书嗤之以鼻,甚至尖锐批判。无非说易中天轻佻浮躁,不务正业,有失学者风度,更谈不上史家气象。易中天说,你可以说我不务专业,不正吗?谁规定中文系的人不可以读史说史?我深以为然。换个角度想,历史资料晦涩浩瀚常人难辨,哪怕近代史学家如吕思勉、钱穆等所写通史,也依然受困于行文枯涩而少人问津。易中天这样的大白话调侃式写史,让更多人有兴趣接触、了解历史,难道不是好事一件?

当年,央视“名嘴”王志采访易中天。王志问:“你把诸葛亮叫帅哥,有人说贻笑大方,你怎么看?”易中天轻笑,用招牌式的“湖北普通话”反问:“读过《三国志》没有,《三国志》说诸葛亮,身长八尺,容貌甚伟!不叫帅哥叫什么?”在堂堂央视,也就他敢、他能这样嬉笑怒骂了。他说,他一辈子都这么说话,不会改。

如今的易中天,在短视频平台上风采不减当年,还是那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样子。原来他当年说的是真的,他就这样,不会改。我看,也不用改!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帖子看完了,快捷扫码分享一下吧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