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防结合克制致癌毒素——癌症
作者:韩少坤
本文确定了致癌毒素的种类,致癌毒素与癌细胞和癌症的演变关系,抽丝剥茧解读了人体为什么会患癌症的机制。生命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攻防结合克制致癌毒素”的手段:癌细胞之钙化灶“岩”是对致癌毒素的防御结构体,而癌症Ⅳ型变态反应则是对致癌毒素的攻击摧毁措施。 癌症本身就是一个无法熟透的脓包,癌症脓包Ⅳ型变态炎症反应在病灶部位反复交替发作,燃烧组织细胞,直至机体衰败死亡。
癌细胞由正常细胞“叛变”衍生而来,任何细胞都可以在毒素的诱导下癌变,所以讲癌细胞增殖和扩散是一个误区,实际上是本土细胞在毒素诱导下癌变所致。而肿瘤则是本土细胞不断增生而来。
一,人为什么会生病?
1. 中医认为生病无外乎两种因素诱导:外因和内因。
外因就是古人所说的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如果气候异常或者天气变化过于急骤,超出了一定限度,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内因则是情志因素(喜怒忧思)太过,精神上受到过度的刺激,就会影响正常的生理变化而产生疾病。如果饮食不节,饥饱失常,亦或房事不节,色欲过度,耗损精气等等,都能损耗人体正气,减弱对外邪的抵抗力而产生疾病。
2. 现代疾病都是与不良生活习惯和环境污染因素相关。
人类从野人进化到现代人,经历了几百万年的时间。时至今日社会进步,几十年的时间,大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饮食习惯,且劳动强度大幅度的降低,机体的生命代谢方式一下子发生太多太大的变化,加上环境恶化加速,人体各组织器官无法在短期内相互适从或与环境相匹配,现代生活方式和环境变化导致人类许多应激反应(stress response),从而产生出许多现代病症。
人们不可能再回到刀耕火种,饥寒交迫,粗茶淡饭的年代 , 所以此类疾病有进一步扩展壮大的趋势,我们应该承受自然选择规则对人类的考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环境,营养结构,社会群体,现代医疗等的快速变化,这些应激因素通过人体神经内分泌,和代谢调节,力图使机体的生命活动恢复到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正常功能状态。
在应激因素作用下, 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的分泌功能加强,引起心率加快,心博增强,血管收缩,血流加快,血糖升高等生理变化。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参与物质代谢的调节,如加速糖原分解,抑制糖原的合成,使血糖升高,加速脂肪的氧化降解,以保证机体 应激状态的能量需要。
如此往复,一次次推高血压血糖等,造成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疾病。
二,过敏原诱发Ⅰ、Ⅱ、Ⅲ、Ⅳ型变态反应(疾病)
1. 疾病就是变态反应的临床表现形式
人体免疫系统是识别和抵抗疾病的防御体系,免疫反应都是机体对某些抗原异物的特异性应答反应,正常情况下表现为生理防御应答,不会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
但机体免疫系统在启动天然免疫应答以清除病原异物的同时,会释放大量的炎性因子,特别是IL-1,TNF-a等恶液质素,引发炎症性反应的过度发生,对自身组织造成损害——免疫损伤即变态反应,临床表现为红肿痛热及生理功能紊乱, 所以说疾病就是变态反应的临床表现形式。
2. 过敏原毒素——疾病诱发因素
每一个生命体都具有过敏性特征,以应对环境的各种刺激,并做出免疫应答反应。但是每一个生命体的过敏性体征具有差异性,对各种刺激因素的反应性有高低,耐受能力有强弱,所以过敏体质又称特禀体质。
过敏就是人体遇到过敏原引起的一系列变态过敏反应。诱发过敏反应的抗原称为过敏原,过敏原是过敏发生的必要条件。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常见的有2000-3000种,医学文献记载接近2万种。它们通过吸入、食入、注射或接触等方式使机体产生过敏现象。
常见过敏原毒素有两类:
一类是外源过敏原如花粉、粉尘、牛羊肉、海鲜、霉菌、寄生虫、青霉素磺胺药物等,引发狭义意义上的过敏即Ⅰ型变态反应,如过敏性鼻炎、皮肤瘙痒、眼睛痒、过敏性哮喘、腹痛腹泻等。
还有一类是因为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受微生物感染、电离辐射、烧伤等生物、理化因素影响,使结构或组成发生改变的自身组织抗原,以及因外伤或感染而释放的自身隐蔽抗原,也可成为过敏原,引起更为广泛意义上的过敏即Ⅰ、Ⅱ、Ⅲ、Ⅳ型变态反应性疾病:青春痘、牛皮癣、红斑狼疮、糖尿病、尿毒症、口腔及肠胃溃疡、烧烫伤溃疡、艾滋病溃疡、各种癌症以及动脉硬化等。
3. 不同的致病因素诱发Ⅰ、Ⅱ、Ⅲ、Ⅳ型变态反应
一般意义上我们只认为Ⅰ型超敏变态反应才是过敏疾病,实际上Ⅰ、Ⅱ、Ⅲ、Ⅳ型变态反应都是机体对过敏原产生的一种异常或病理性免疫反应即免疫损伤,俗称炎症,临床表现为红肿痛热和受累器官生理功能紊乱。在临床上往往是混合型超敏变态反应,如青霉素所致过敏反应以Ⅰ型变态反应为主,亦可引起Ⅲ、Ⅱ型变态反应,偶尔也有Ⅳ型变态反应发生,因此当Ⅰ、Ⅱ、Ⅲ型变态反应过度发生后,最后都会诱发Ⅳ型变态反应,导致癌症。(1)
变态反应都会引起自身免疫疾病如甲亢、红斑狼疮、糖尿病、尿毒症、各种溃疡、各种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
癌症是Ⅳ型变态反应的临床表现形式。为了包裹或隔离致癌(过敏原)毒素,避免更大的伤害,细胞内形成一种异常蛋白聚集体的病变结构,且不断增生,便发生癌变了。同时致癌过敏原诱发Ⅳ型变态反应,在病灶部位反复交替发作,引发Ⅳ型变态反应(恶性炎症)的过度发生,造成自身组织变形坏死即免疫损伤,红肿痛热,以及器官生理功能障碍,这便是癌症。(1)
心脑血管疾病则主要是Ⅲ型变态反应的次生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一般是由于各种因素(如病毒或细菌感染,异性蛋白,药物或化学药品等)在体内产生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动脉血管的结缔组织中引起血管间质坏死,并致胶原纤维增生而硬化血管,严重时侵及内脏血管,造成内脏肝肾心脑损伤,同时炎症也推高血压。(1)
三,致癌毒素:诱发IV-型变态反应的物质
致癌毒素特征:小分子有机物,没有抗原特性,不被生物分解,且与细胞具有亲和力,并能诱发Ⅳ型变态反应 。
染料、油漆以及抗生素药物等与细胞内部分子结合,改变了细胞的面貌,即刻被免疫系统识别为异物,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如白血病癌症等等。
致癌物质是一类小分子有机物,没有抗原性,不能诱导抗体产生!只有通过钙化灶将其包裹隔离,才能避免毒害其他组织细胞!
1. 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
某些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如病毒、真菌及某些原虫等等,都能诱发Ⅳ型变态反应。机体感染某种病原体后,由病原体刺激而使T细胞致敏。病原体在体内生长存留,继续与致敏T细胞接触,使其释放淋巴因子,启动生物反应放大作用,加强对病原体的摧毁,并常常由于反应性过强,而引起病灶部位组织损伤如坏死液化以致空洞的形成。(2)
2. 某些小化学分子物质:
包括药物、染料、油漆、升汞、青霉素、磺胺药、某些农药和塑料、有机溶剂等等,长期与皮肤或者肠道粘膜接触,即可诱发湿疹和皮炎。此类小分子化学物质与细胞有亲和力,与细胞角质蛋白或胶质结合,形成完全抗原,进入淋巴结,使T细胞致敏。致敏T细胞由淋巴循环转入血流,并分布于全身。人体如若再次遇见此类小分子物质,被致敏T细胞识别,即可出现Ⅳ型变态反应,一般会在24小时后发生皮炎,48--96小时达高峰,表现为局部红肿、硬结、水泡,严重时发生剥脱性皮炎。(2)
3. 因为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受微生物感染、电离辐射、烧伤等生物、理化因素影响,使结构或组成发生改变的自身组织抗原,以及因外伤或感染而释放的自身隐蔽抗原,引发Ⅳ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4. 由脏腑功能紊乱、阴阳气血失调,造成偏盛或郁结不解而生毒,即内生之毒,它们是一类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对人体不需要乃至有害于健康的物质,也能引发Ⅳ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四,癌症的临床表现就是IV-型变态反应
生命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自我防御和自我修复的天生本能!目前无法用科学实验证明这一论断!按照圣经:不是进化得来的,是神在创造中赋予的!细胞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积极主动的调动细胞抗御死亡的机制来对抗致病因素的攻击, 降低并缓解致病因素对细胞的损害程度,常使细胞内形成一种蛋白质性质的病变结构——钙化灶。
人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攻防结合克制致癌毒素”的手段:
第一,癌细胞之钙化灶“岩”是对致癌毒素的防御结构体,为了包裹或隔离致癌毒素,避免更大的伤害,细胞内形成一种异常蛋白聚集体的病变结构,随着致癌毒素的不断增多而不断增生异常蛋白聚集体,最终细胞便发生癌变了,如果机体不断产生致癌毒素,将会有更多的细胞发生癌变。
第二,癌症Ⅳ型变态反应则是对致癌毒素的攻击摧毁措施,致癌毒素诱发Ⅳ型变态反应在病灶部位反复交替发作,引发炎症性反应的过度发生,旨在攻击摧毁致癌毒素,同时也会造成自身组织变形坏死即免疫损伤,红肿痛热,以及器官生理功能障碍,这便是癌症。癌症是致癌毒素诱发Ⅳ型变态反应的临床表现形式。
癌通“岩”,其主体成分就是异常蛋白聚集体或称钙化灶,这是最原始的细胞防御结构体,在最原始细胞生物如细菌中的包涵体就是一种钙化灶,在珍珠蚌内的珍珠也是钙化灶“岩”。在原巢源性肿瘤、甲状腺癌、胰腺癌和恶性间皮瘤等涂片中可见钙化同心圆排列的圆形砂粒体(即异常蛋白聚集体钙化灶),直径为20-50μm,呈深蓝染色。(3)
病灶中变形的细胞,因为IV-型变态炎性反应,它形成一个脓肿。一般情况下把病变细胞即“脓根”从病灶清除后,病灶就会很快愈合。 而癌症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亦或致癌毒素源源不断, 致使清除病变细胞的过程变得迁延不愈,无法将病变靶细胞“脓根”溶解, 以至于由“脓根”导致的IV-型超敏反应在病灶部位反复交替发生,临床表现为红肿痛热和相关器官生理功能障碍,这就是癌症。
通常情况下当脓包熟透后,脓根拔出即可痊愈。癌症却是一个无法熟透的脓包!癌症病人CTL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亦或致癌毒素源源不断,自身无法拔除脓根或者不断产生新的脓根,只能让脓包交替反复发作,直至衰败死亡。
IV-型变态反应是由致敏T细胞与相应抗原结合而引起,属于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细胞变形性坏死为特征的局部变态反应性炎症。一般在再次接触抗原后48-72小时发生,故称为迟发型超敏反应。参与IV-型变态反应的T细胞主要有TDTH细胞和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Cytotoxic T-lymphocyte)两个亚群。TDTH细胞与相应抗原结合后,能释放多种淋巴因子,而CTL细胞则直接杀伤癌变靶细胞。在IV-型变态反应中,T细胞起主导作用,但活化的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也参与组织的免疫损伤。
IV-型变态反应是宿主对病原体的防御性应答,亦会导致一些病理性应答,如肉芽肿炎症,钙化,干酪样坏死空洞等的形成。IV-型变态反应发挥了清除病原体和导致组织损伤的双重作用,如青春痘就是IV-型超敏反应,当炎症清除了病原体之后,会因组织损伤在病灶部位留下疤痕。正常情况下,以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引起靶细胞溶解为本次IV-型超敏反应的终结点。
五, 癌症患者有两类
1. 大多数癌症病人CTL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自身无法拔除脓根,只能让脓包IV-型变态反应恶性炎症交替反复发作,燃烧组织细胞直至机体衰败死亡。
经常以注射结核菌素引起IV-型变态反应,作为检测机体CTL细胞免疫功能的一项指标,肉眼可见皮肤注射局部红肿硬结现象。癌症病人的CTL细胞免疫功能一般低下,特别是肿瘤晚期或肿瘤恶性发展时,对结核菌素的反应性变得低下或无,但当病人因治疗而好转时,对结核菌素的反应性亦会显著提高。(4)
2. 少数癌症患者其细胞免疫功能正常,却因为致癌毒素源源不断,将会有更多的细胞发生癌变,不断产生更多的脓根,产生更多脓包,燃烧机体组织细胞直至机体衰败死亡。
例如,乙肝病毒引起肝脏损害,肝脏呈进行性弥漫性纤维性(异常蛋白聚集体钙化灶)病变,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IV-型变态反应炎症)-纤维组织增生(更多细胞癌变)-肝细胞结节状再生(形成癌症“岩”),这三种病变反复交替进行,肝脏不断被侵蚀,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逐渐被改建,使肝变形变硬,甚至肝组织被液化,最后形成肝腹水。
参考文献:
1. 韩少坤. 红螺菌的医药新用途[P].中国:201210336955.5 2012.12.19.
2. 毕爱华,龚非力. 医学免疫学. 北京:出版社人民军医. 1995:203
3. 官青,吴毅. 砂粒体在甲状腺癌研究中的进展. 中国癌症毒志2009;19(8):637~639
4. 毕爱华,龚非力. 医学免疫学. 北京:出版社人民军医. 199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