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在社会层面的实现往往会面临巨大的阻力。表现在这几个方面:1、创新可能会打破旧有的利益分配的格局;2、创新得不到足够能量的支持;3、创新就是在克服无点阻力。
原始创新,新的问题、新的领域,没有可以依靠的人和事。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没有人理解和支持。人都有从众心理,只有从众了,心里才踏实,对自己的独立思考缺乏自信,只相信大多数人的选择。
创新面临的根本问题就是能量很难用到刀刃上。一般电动机的效率为87%,但是,创新就不一样了,效率可能1%都不到。为什么呢?首先,创新主体的选择因利益驱动大概率会出错。比如,国足年薪几百万,为什么还会0:7输给日本?中国十四亿人口,踢足球有天赋的应该大有人在,为什么这些人没有被选出来?因为高薪会让那些有天赋没背景的人进不了国家队。高校的师生为了适应各种评价,不得不快速出成果,不求创新度,只求得到期刊的认可。那些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真理,只要学术期刊不认可,在利益驱动下是结不出果实的。在利益驱动下,我们的研究方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及时得到认可的研究领域。但是,我们更容易出成果的领域是我们感兴趣有爱好的领域。利益驱动,会让创新偏离最适合我们发展的方向。本来你对哲学更感兴趣,更容易出成果,但是,因为研究哲学挣不到钱,研究经济学更能挣钱,你会怎么选择?所以,利益驱动是我们理论创新面临的主要阻力。
什么是利益驱动?回答这个问题就要首先回答什么是利益。利益就是主体有意识地追求的对自身发展有利的东西。对我们的发展有利的东西,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很清楚。金钱对我们的发展有利,权力对我们的发展也有利。这个大家应该没有异议吧?如果有异议,那他很可能就是虚伪的人,他肯定是觉得别人得到这些东西不好,而他自己内心特别特别想要这些东西。所以,金钱和权力这些我们有意识追求的东西是我们普遍认可的利益。既然是普遍认可的东西,那么,这些东西就很容易拿来进行价值交换。我们拥有了金钱和权力,我们就会在主观上认为我们拥有了让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条件。所以,利益的本质就是发展空间。发展空间始终属于外因的范畴,我们发展的动力才是内因,才是我们之所以能够发展的根据。而且,作为发展空间的利益,会和他人产生利益冲突。因为金钱和权力都是有限的,这个人获得多一些,那个人就会获得少一些。所以,利益驱动就会造成零和博弈。
工业革命刚开始的时候,机器大量使用,生产力得到了提高,虽然资本家高兴了,但是,却造成了大量工人的失业。当今社会,每一项发明创造的应用,都会导致一些停留在落后生产力的工厂的倒闭。特别是现在AI技术的大量使用,叫好的人有很多,反对的人也有很多。所以,创新会不可避免地危及到一部分人的利益。如果这一部分人拥有足够的权力和能力,那么,他们必将阻碍创新的实现。
我们的创新来自内在动力的推动,但是,我们的创新会面临巨大的外在阻力。创新会破坏现有的利益分配的格局,现有的社会和经济的增长点会发生改变,还会触碰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
认识创新所面临的阻力,有利于我们提高创新能力。我们的创新所面临的阻力分为有点阻力和无点阻力。牛顿说,作用力始终等于反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作用点处相对,并且相互依存。动力是作用力,阻力是反作用力、是有点阻力。如果没有阻力,那么,动力也不会存在。所以,我们的发展动力是依赖阻力而存在的。最初的作用力和最后的反作用力是通过作用点的连续来间接实现的。我们只有找到我们能够克服的阻力,才能有的放矢地提高动力。我们要想提高创新的动力,必须首先找到创新的阻力。这个阻力就是有点阻力。如果我们找不到有点阻力,那么,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就是无点阻力。如果作用点的连续无法实现,那就说明中间存在无点阻力。这个和串联电路一样,只要一个地方被断开,只要一个地方存在无点阻力,那么,能量就无法从最初的准作用力转移到最后的准反作用力。有点阻力可以通过我们吸收创新理论的能量,将我们自身隐藏的创新理论的信息放大,让其成为显性存在。这个过程就是发现,就是创新。创新的本质就是发现。如果我们的浅层潜意识里没有有点阻力,那么,我们的浅层潜意识里就没有隐藏的需要,就没有需要我们发现的东西,创新就难以在我们的主观世界里实现。客观世界包括主观世界,主观世界实现的创新也是客观世界实现的创新。我们可以把没有包含主观世界的客观世界称作非主观世界。如果主观世界的创新来自非主观世界,那么,这种创新就是发现;如果非主观世界的创新来自主观世界的创新,那么,这种创新就是发明。
创新的动力和目的都来自物质的相互作用,是相同信息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同信息遇到一起,于是就有了相互作用,就有了创新。创新就是从没有相互作用到有相互作用的过程,从没有能量的转移到有能量的转移的过程,从没感觉到有感觉的过程。
创新所需要的能量并不多,只是能量难以到达创新的地方。深度创新,就像是竖直向下挖井,越往下需要克服的困难越多。这些新增加的困难并不是来自挖井本身,而是缺氧、人员难以流动、泥土难以转移、取得的成绩难以巩固(怕塌方)等问题。基础理论创新就属于深度创新。基础理论创新新增加的困难并不是来自创新本身,而是缺乏理解、人员难以流动、无关工作难以转移、取得的成绩难以得到社会认可等问题。
创新的关键就是新,新的认识、新的东西。正确性与否不是很重要。因为我们在创新的道路上,会不可避免地走弯路。都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不是创新路上的拦路虎,而是创新路上的波谷。创新之路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崎岖不平的波动线。不经历波谷,哪能迎来波峰?不经历冬天,哪能迎来春天?不经历失败,哪能迎来成功?所以,在创新的过程中,追求创新性比追求正确性更重要。创新不是正确的废话。“吃饭可以缓解饥饿”,说得再正确也是胡止。正确性达不到百分之百的创新,远比正确性达到百分之百的废话更有价值。所以,过度追求百分之百的正确性也是我们创新路上的拦路虎。
有压力就会有动力。所以,很多时候,压力是个好东西。压力和动力是同样一种力,压力和动力的信息相同。所以,压力决定动力的性质和信息。压力越大,动力越能和压力在信息上保持一致,你让作为新的信息的创新怎样产生?创新属于质变的范畴,就是为了产生不同的显性信息。评价的压力太大会怎样?被领导的工资待遇由领导决定,被领导会怎样?那肯定会投其所好,领导认为对的,被领导也应该有同样的认识,最好被领导能够成为领导肚子里的蛔虫。
压力是外力,我们的创新能力是内力。虽然外力可以短时间内提高我们创新的内力,但是,这种提高是不可持续的。压力的作用就是提出问题。我们的创新既要提出问题,也要解决问题,我们更愿意也更容易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但是,压力会逼迫我们去解决自己暂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虽然作为外力的压力也带来了能量,但是,作为内力的创新能力也是需要释放“配套”能量的。这种能量的释放会大量消耗我们潜意识能力。能量是从两个相对方向向作用点聚集的,这样才能保证作用力始终等于反作用力。所以,被动也会消耗能量,也会造成更需要能量的地方没有能量。
有人说,人的创新能力是逼出来的。我不认同,把东西逼出来就是在竭泽而渔。当然,当一个人生存都存在问题的时候,竭泽而渔可能是不错的选择。创新属于发展的范畴,但是,生存是发展的前提。
普进峰 2024-12-16
本文摘自我文《论创新|波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