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之遗风
----魏征之五世孙魏谟
唐太宗纳谏,得了魏徵;
唐宣宗李忱纳谏,得了魏征的五世孙魏谟。
魏谟是唐文宗读《贞观政要》后,思慕魏徵,而在魏征后裔中找来的。魏谟入仕后,再现了魏徵直言极谏之风。
唐文宗要看“起居注”,被魏谟拒绝,还说:“陛下所做的好事,当然不希望臣不记载。如陛下所行错误,臣不书之,天下之人皆得书之。臣以陛下为太宗文皇帝,请陛下许臣比职褚遂良。”
褚遂良当年也兼“起居注”一职。所以魏谟说既然您仰慕唐太宗,那么我也是自比于褚遂良。
实际上把一个人的所言所行记载下来是一种约束,如果皇帝可以随便看随便改,大臣必然心存回避,那样的记载就不真实了。
所以无论是谁,就算是皇帝也要谨慎行事,不能随心所欲,从道理上来讲,一定会减少作恶的机会,毕竟,做之前得想一想,后来的人怎样看待、评价。
有一种外在约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谁能事事正确,样样精通呢?能够听取别人的谏议,能够考虑到做事的后果,这样自然犯错的机会就会少的多。
无论是谁,都是一样的。孔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身边有个能够推心置腹说真心话的人,那当然是多多益善的。
喜欢面子而掩盖错误的人,那是自欺欺人,害人害己。
李忱登位后,拜魏谟为宰相。其他宰相进谏,唯恐君主不快,都委婉而谏,独他开门见山,无所忌讳。
李忱常叹:“魏谟有他祖辈(魏徵)的风范,朕心极重他。”
唐宣宗努力仿效唐太宗,以“至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为座右铭。
朝政之余,唐宣宗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他将《贞观政要》书于屏风之上,每每正色拱手拜读。
唐太宗和魏征是明君和良臣的典范。
什么层次会找什么样的人,这是一定的。
如果心胸狭窄的人,是绝对不会找一个经常在朝堂不给自己面子的人。
只有真正明智的人,才会摒弃情绪的干扰,去听取采纳正确的意见,而不是看是否丢面子了。
一般的宰相进谏,唯恐君主不快,说话都很委婉,这也是人之常情了。
所以真正有胸怀和智慧的人,才会选择象魏征和继承魏征祖风的人——魏谟。
当然人的心志是不一样的,不可强求。
选择什么还是要自己来决定!
正如《论语》所说: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