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白先勇讲过自己的经历。中年之际,他相继经历了父亲去世、挚友离去等种种苦厄无常,为此一度悲痛欲绝。直到多年后,他才渐渐懂得,离别便是人生常态。
走过半场,才发现人与人的关系,没有永远。纵使你再不舍、再不愿,也无法阻止命运的安排。人活着,就要学会接受离别。
父母的离开,是我们一生的潮湿。人到中年,跟父母见一面少一面。我们常说来日方长,可时光如指缝流沙般,不知不觉就见了底。父母也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中,白了头发,弯了腰。等到一切都无法弥补时,才发现父母的离开,成了我们一生的潮湿。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年少时,我们牵着父母的手,慢慢回家;长大后,我们松开父母的手,去奔赴远方。都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中年以后,才知道这人生路,最后只剩孤身一人。
朋友的离开,是心照不宣的退场。小时候总以为,成为朋友就永远是朋友。长大后才明白,人与人之间,哪来什么永远,能陪伴彼此走上一段路,就已经是温暖。成年人的世界,从没有永远一说。
年岁越长,就越认同一句话:人间枝头,各自乘流;各有渡口,各有归舟。距离的改变、境遇的不同,都会导致原本相熟的两个人逐渐失去交集。相伴是幸运,散伙也是常态。即使关系再好,也逃不掉分道扬镳的结局。
电影《重庆森林》中,有这样一段台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东西上面都有日期。
秋刀鱼会过期,肉罐头也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食物有保质期,而人与人的感情,也有保质期。并不是说当初的情分不够真,而是有些人,注定只能陪你走一程。缘起时满心欢喜,缘尽时体面结束,不动声色地静静退场,故事便是圆满。
子女的离开,是父母心甘情愿地放手。这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独父母的爱指向别离。孩子总有长大的一天,迟早会跟我们分别。作为父母,只能远远地目送一程又一程。
不挽留、不拖累,便是我们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听过一句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无论多不舍,都请微笑着放手,并在心里默默祈祷和祝福。这种离别,或许就是中年人最心甘情愿的一次放手。
年轻时不知什么叫离别,总以为见面很容易,不懂得珍惜。人过中年,回头一看,才发现与亲朋,早已渐行渐远。哪有谁可以永远陪着谁,朋友一场、父母子女一场,最后都会散场。亲密无间的好友,也有了各自的圈子,成为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两鬓斑白的父母,离人生的终点越来越近;日渐长大的孩子,也离开怀抱,奔向自己刚开始的新人生,一如我们当初那样。
到了一定年纪,终于意识到相逢不易,相守太难,离别是常态。坦然接受生命里的离别,便是对所有关系最好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