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清明时节,北京唐仁堂中医馆的诊室里,42 岁的李女士轻轻解开厚重的羊绒外套。尽管窗外柳絮纷飞,室内温度维持在 22℃,她却仍穿着三层保暖衣物。这是她感染新冠病毒后的第三个春天,持续三年的畏寒如同附骨之疽,将她的生活禁锢在永冬之中。
初见时,李女士面色晄白如纸,手指触之冰凉。自述每到凌晨寅时(3-5 点)必然惊醒,全身冷汗浸湿睡衣,心悸如小鹿乱撞。"听到手机震动声都像惊雷一样",这种惊弓之鸟的状态让她不得不辞去高管职位。西医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谷维素、维生素 B 族等药物如同隔靴搔痒,反而加重了胃部不适。
唐仁堂李艳波主任翻开泛黄的《黄帝内经》,指尖停在 "神伤则恐惧自失" 的段落。"您这是神寒,魂魄被寒邪所困。" 李主任解释道:"三年前的瘟疫如同寒冬暴雪,本就肾气不足的您被直中少阴,加上过量使用寒凉药物,导致阳气耗散,神气失养。" 诊脉时,沉细如丝的脉象印证了这一判断 —— 尺脉弱如游丝,提示肾精枯竭;寸口浮大中空,显示虚火上炎。
治疗从交通心肾开始。方中里,黄柏降虚火,肉桂引火归元,龙骨牡蛎重镇安神。服药两周后的清晨,李女士第一次在沉睡到天亮。"原来出汗也能这么温暖",她惊喜地发现盗汗时的体温比平时高了 0.3℃。三个月后,当第一阶段治疗结束,她的畏寒程度减轻了 30%,但更深层的修复才刚刚开始。
第二阶段的填精补髓需要极大的耐心。两个周期后进入第二阶段,调方,熟地与干姜的配伍暗藏玄机:滋阴而不腻,温阳而不燥。李女士严格遵循 "三不" 原则 —— 不熬夜、不贪凉、不焦虑。每天清晨七点前的生姜红枣粥,戌时的艾叶泡脚。五个月后,她终于能在常温空调房里静坐办公,大便也从每日四次溏泄变为正常。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秋分时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温阳固表作用开始显现,配合每日辰时的八段锦练习,李女士的基础体温从 36.0℃升至 36.2℃。"就像冰封的河流开始解冻",她在治疗日记中写道。当次年春分再次复诊时,HRV 检测显示植物神经调节功能恢复正常,这个曾被判定需要终身服药的患者,只用了一年时间便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