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因散户抱团而大涨的AMC再现神话,一度暴涨超126%,创造历史新高76.62美元。面对这一幕,王健林估计悔得肠子都要青了,这位地产大佬九年前在多位中外政要的见证下,高调宣布巨资并购当时还是全球第二大影院的AMC,在本轮大涨之前,王健林刚刚赔了上百亿元黯然离场。
地产大佬兵败国际化
近日,万达集团公告称,截至2021年5月,该公司已退出AMC董事会,累计收回14.76亿美元,仅保留少数股权。万达嘴里的“少数股权”到底有多少,王健林三缄其口,媒体还是很快扒出万达所持有的AMC股份的准确数量:10000股!
最讽刺的事远不止于此。
“截至目前,万达集团海外所有投资退出时均有收益,”在公告的结尾,万达不无骄傲地表示。许多人看到这个说法时都会觉得王健林百战百胜好厉害,事实上,王健林有偷梁换柱之嫌,万达嘴里的“收益”并非表示利润,至少在AMC身上不是如此,否则,我们永远无法理解,一笔明明搭进了上百亿元的生意怎么就跟利润扯上关系了呢。
根据天眼查APP,2012年5月21日,万达与AMC签订并购协议时,王健林野心勃勃,将此举视为万达国际化战略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万达集团收购AMC公司后,将同时拥有全球排名第二的AMC院线和亚洲排名第一的万达院线,万达集团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
为了这场交易,万达表示“历时两年艰苦谈判”,并总共支付了31亿美元。可是,这场豪赌式的国际化试水成了王健林的噩梦。
据统计,九年来,万达累计收回14.76亿美元,包括3.26亿美元分红和2018年向银湖资本转让股份获得的5亿美元。这与当初投入的31亿美元之间存在着16.24亿美元的缺口,折合104亿元人民币,如果算上搭进去的9年时间,王健林的损失将更加惨重。
万达的尴尬是中国民营企业第一次出海大潮的一个缩影。
中国民营企业收购全球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本世纪之初,海航、复星、吉利、美的等民营公司掀起了一场并购浪潮,它们不仅四处收购国内企业,还将触角伸到了海外,北京奥运会后的十年是他们国际化最疯狂的十年。
仅在2010年-2016年间,中国最四大全国性航空集团海航就耗费至少数千亿元,先后将澳大利亚Allco集团航空租赁业务、土耳其飞机维修公司MYTECHNIC、挪威上市公司GTB、世界第四大集装箱租赁公司新加坡GE Seaco、香港康泰旅行社、法国蓝鹰航空48%股权、西班牙NH酒店集团20%股权、南非商务航空集团6.2%股份、Swissport 100%股权、爱尔兰飞机租赁公司Avolon、巴西蔚蓝航空23.7%股权、希尔顿25%股份、IMI英迈、CIT下属飞机租赁业务、卡尔森酒店集团及其持有的瑞德酒店集团约51.3%股权等收入囊中。
复星则陆续斩获地中海俱乐部7.1%股权、加拿大金堆城西色公司12%股权、美国肿瘤检测机构Saladax单一最大股东、美国女装品牌ST.JOHN、以色列企业Alma Lasers 95.2%股权、意大利男装品牌Caruso 35%股权、纽约第一大通曼哈顿广场、葡萄牙最大保险集团Caixa Seguros 80%股份、马来西亚餐饮连锁集团食之秘(Secret Recipe)等,横跨酒店、时尚、医疗、金融、地产、餐饮多个领域。
吉利的收购项目没海航、复星那么多却笔笔震惊全球。2010年3月,李书福蛇吞象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100%股权以及相关资产,吉利一跃成为中国第一家跨国汽车公司。八年后,吉利再次出手,又收购戴姆勒9.7%股份并成为其单一最大股东。
当然,长期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名列前茅的万达也不甘落后,AMC只是其一系列战果之一,重磅收购还包括西甲冠军马竞、瑞士盈方体育传媒、美国传奇影业、澳大利亚院线Hoyts等,毕竟1个亿在王健林眼中只是一个小目标。
慷慨的“金主”,难得的“好客户”
海航、复星、万达们的玩法并不新鲜。20世纪80年代,日本人曾做过同样的事,从二战的废墟上重新站起来后,索尼、松下、三菱、夏普一度高呼收购美国,陈峰、郭广昌、王健林不过是拾人牙慧。遗憾的是,日本人没有做成的事,海航、复星、万达也没有做成,甚至拖垮了自己,最后破产重组的破产重组,战略调整的战略调整,清仓甩卖的清仓甩卖。
这场大败局在陈峰、郭广昌、王健林迈出国门时已经注定。
并购的初衷是通过收购一些现成的公司或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许多中国企业出海时的操作明显与此相悖,过分追求规模,恨不得一鸣惊人。一位私募基金创始人就公开提出了批评:“有些企业关注的都是比较大体量的标的物,做的都是夺人眼球的海外并购。”
这种匪夷所思的操作即使之于巨无霸都极有难度,对于羽翼渐丰而真正实力并没有那么强大的收购者来说更是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后者在收购过程中不得不利用高杠杆完成交易,少则负债数千亿,多则上万亿,一旦整合进展不利或发生其他意外,不但影响收购本身,还有可能拖垮原有业务。海航、复星、万达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历的困境莫不如此。
国外一些中介机构曾笑称,中国人是“难得的好客户”,急于达成交易的他们有时连行业趋势研判的时间都省了。黄皮肤黑头发的买家一出场,一些长期无人问津的标的物的也会变身香饽饽,价格急剧飙升,在无法达成交易时,金主们在掏分手费时也非常大方。
付款容易,整合太难。在国内的并购中,人们常常采取简单粗暴的裁员、转型等措施降本增效,但跨国收购中,文化就是一道鸿沟,在欧美国家,工会力量很强大,裁员不能为所欲为,必须支付优厚的补偿金,人力成本高企,这些使得海航、复星、万达等公司的出海之路远比想象的难得多。
万达没有传奇,让生意回归生意
在万达那场华丽的交易中,AMC的股权本身估值只有7亿美元,但附带的债务却高达19亿美元,为了让内交外困的AMC正常运转,王健林支付的总金额仅披露出来的部分就高达31亿美元,实际金额大概率更加高昂。
根据公开资料,万达入主后,AMC做了诸多升级,包括高级银幕、舒适座椅、IMAX、杜比音效等设备,投入超出预期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人算不如天算,王健林收购AMC正值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而逆势而动是所有企业的大忌。
随着Netflix、Hulu、亚马逊Prime Video等流媒体称王,传统影院很快陷入低迷。有关数据显示,2016-2019年,北美院线总票房长期以来的增长势头不再,一直在113亿美元上下波动。作为扎根北美的玩家,AMC的窘境不难想象。
2020年,一场不期而至的疫情席卷全球,AMC更是遭遇毁灭性的打击,当年巨亏46亿美元。这完全让王健林无心恋战,何况万达通过甩卖了一大批资产,包括向富力地产、融创出售的总金额638亿元的北京万达嘉华等77个酒店、西双版纳、南昌等13个文旅项目91%股权,才得以逃过去杠杆风暴一劫。
除了AMC,Hoyts、传奇影业同样没有传奇。“我们要依靠输出文化产品来更好地走出去,”2012年,王健林掷地有声,兜兜转转之后,万达如今重新“聚焦国内”,意味着之前的全球化努力成了一场空。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一代中国民营企业黯然神伤的时候,小米、OPPO、vivo等品牌却成功在海外实现了攻城略地。这说明了一个道理:一家企业的战略不论多么宏大,都应该从生意的本质出发,而非停留在空洞的梦想上。(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