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追星,但是看着身边很多女孩子发现偶像“塌房”时的哀嚎,我还是希望罗丽能够保持一贯的“大师”风范。
一直到23日下午罗丽才回复我:“这两天我一直在缓解不良的情绪,从一开始的震惊不愿意相信,到后来想要狠狠骂他一顿,到现在的接受,感觉我的心情像做了过山车一样崩溃。”
我说:“想骂就骂一骂,毕竟喜欢他那么久。”
“算了,仔细想想他的成长经历,有这样的结果也不奇怪,也是一个可怜人。”罗丽说道。
可恨之人的可怜之处
很多网友都无法接受李云迪p娼的事情,毕竟在大家的印象中他是“钢琴王子”一样的存在。如今做出超越道德底线的事情,大家自然是“怒其不争”的。随着这几天多条取消李云迪各种身份的信息,“德不配位”这几个字已经坐实在他的头上,艺术生涯恐怕也将画上句号,落下帷幕。
然而李云迪走到这一步虽然可恨,但如罗丽所说,仔细研究他的成长之路,确实是一个可怜人。
1、没有自由的童年
李云迪3岁被发现音乐天赋,从那个时候开始也就注定了他没有像其他小朋友那样肆意的童年。4岁开始学手风琴,7岁开始接触钢琴,18岁获得“中国肖邦”的美誉。
他有着极高的音乐天赋,学习手风琴第一次考试就过了5级;学习钢琴很快,并且跟随的老师也极有名气。
然而这些比同龄人更加快速学习的天赋,也让他走得比他人更加辛苦。在谁的眼里都是一个“香饽饽”,试问谁不想把他培养成才呢?但是成才并不是靠天赋加持就可以,辛苦的训练必不可少。
2、赞誉越多,要求越严
李云迪的天赋让他获得很多赞誉,但是赞誉越多,母亲张小鲁对他的要求就越严格。她曾说:“有些事情是不能妥协的,否则一旦孩子形成了习惯,有些毛病就不容易改了。”
正是母亲的这种理念,导致李云迪每天白天除了上学时间和必要的学习吃饭时间之外,必须要勤于练琴,每晚七点是他雷打不动额的练琴时间。
有一次采访的时候,他曾经说过:“练琴的时候,母亲会坐在旁边,一旦弹错就会用毛衣针扎一下”。可见他的童年,是在怎样一种严厉的陪伴中长大!
然而,妈妈那么严厉,却很少给他赞誉,他更多的时候希望自己能够做出个样子给妈妈看吧。否则也不会在18岁得奖后,说了一句:妈妈,我成功了。
3、自己的事情不能自己做主
你的事情能自己做主吗?我想这个问题98%的人回答是可以的。但是李云迪不行,他从小被父母规划好方向,节外生枝的事情都不需要考虑,只要好好朝着定好的目标前行就可以。
一举成名之后,除了父母围着他的还有团队人员,与其说他被保护得很好,不如说他生活得密不透风。
李云迪说:“我买的不只是奢侈品,更多的只是艺术交流。”他的言语、种种行为变得不受约束,也许不是本质上的变坏,而是没有童年导致的迟来的叛逆。
堕落,也是迟来的叛逆
妈妈张小鲁曾经对李云迪说:“只有成为人格上的大师,才可能真正成为钢琴上的大师。”这是她对儿子期望,也是一种约束吧。只是如今的李云迪没能如她所愿,选择了背道而驰的方向。
我在想,李云迪如今的做法是一种无声的宣泄,他带着一种“过去我在为父母而活,现在我要为自己而活”的心态去做一些出格的事情。
据说在德国学习期间,李云迪大谈红酒跑车,平时也背着10万的名牌包,带着50万的手表四处炫富。他母亲知道后很生气说了他一句:“云迪,你是不是飘了”?
李云迪说:“我买的不只是奢侈品,更多的只是艺术交流。”他的言语、种种行为变得不受约束,也许不是本质上的变坏,而是没有童年导致的迟来的叛逆。
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被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与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培养性格。”
然而,李云迪的成长经历中却被忽视了个性的发展,他被塑造成父母希望的样子。虽然也曾沉淀说出:“能推动古典音乐的只有古典音乐,不是充满噱头的商业宣传,应该让音乐开口,其他都闭嘴。”这样的话,然而最终他的做法也打了自己的脸。
如今关于李云迪堕落的事情,讨论谁对谁错似乎已经没有意义。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成就,必须要守住道德与法律的底线。也希望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们,能够在引导孩子的路上,更重视孩子的个性与人格培养。
枕边育儿寄语:
有人说一个人的现在不能总是怪在原生家庭上面,但我认为原生家庭真的是一切的根源所在。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个人是一个个体,应该以自我为主,也能够自我救赎。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羁绊太深,影响太深,并不是那么轻易就能活成一个洒脱的自我!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