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小百科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于每年公历10月23-24日交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过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昼夜温差大,植物渐渐失去生机,大地一片萧索。正所谓“气肃霜降渐冷凉,草木枯萎凋零黄。”霜降之后,气候逐渐冷寒,空气干燥,呼吸道疾病以及腰腿痛等疾病高发。
节气 | 养生
一、为什么呼吸道疾病高发?
秋冬季节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一方面,由于肺主宣发肃降的功能依赖于肺气的充足,后者根于脾胃后天的充养,脾气散精,尚能上归于肺。霜降之后,气候寒冷,阳下入地,阴气始凝,脾胃之阳气也进入收、养、藏时期,平素脾胃弱的人群,无以将脾之精气输送至肺,而致肺气相对不足。
另一方面,肺气与天气相通,一呼一吸,最容易受到外界气候的影响,气候寒冷,寒邪束表,或风寒犯肺,都容易使肺气郁闭不畅,肺失于宣发肃降而引发呼吸道疾病,对于素患老慢支、哮喘等患者来讲,由于肺气素弱,更容易引发旧疾。
此外,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空气干燥,伤及肺津,易使呼吸道粘膜抵抗力下降,继而诱发气道黏液增多,适当的咳痰是呼吸道粘膜自净和湿润的需要,夹火夹滞反应过度则害而为病。
二、为什么腰痛老寒腿等疾病高发?
颈肩腰腿痛等筋骨关节肢体经络病证可以统称为“痹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各种痛证,以及关节活动受限,甚则肢体肌肉麻木不仁。现代临床上常见的膝骨关节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等皆属于此类疾病范畴。
肝主筋,肾主骨,春夏阳气盛则筋骨舒展,秋冬阳气内收则筋骨活动减少,这是自然现象。然而,对于阳气素弱,肝肾不足的人群来讲,则能夏不能冬,秋冬气候转冷,阴气始凝,痹证加重。同样,对于喜欢运动的朋友们来说,秋冬运动切忌过度,否则易致运动损伤。
三、霜降节气养生要点
1.防寒保暖
经历过初秋的“秋冻”,霜降之后就要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老人、小孩、素患多种基础疾病,抵抗力较差的人群。首先要避风寒,一为勿汗出当风或对窗而卧,二为少食生冷水果。其次注意保暖,及时增添衣服,穿着的衣量以使室内手足不缩冷为宜。此外,秋冬以养藏为主,相比于春夏,沐浴的次数和时间需要适当减少。
2.平补脾胃
秋令属金,脾胃为后天之本,此时宜平补,尤其应健脾养胃。脾胃健旺,则能化生水谷精微,转输五脏六腑,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霜降之后寒气生,脾胃之气旺方能培土生金,使肺气足而卫外功能牢固,从而有效抵御寒邪的侵袭;脾胃功能旺,才能更有效地完成消化和吸收的功能,使精微物质更好地收和藏,以后天补先天,从而更好地保持身轻体健的功能状态。
3.微益肾气
《内经》有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意思是说人到四十岁左右,肾中精气就衰减一半了,体力精力均逐日下降,在女子则表现为气血渐衰,面部皮肤开始松弛暗淡长斑、逐渐脱发,在男子则表现为腰酸腰痛、夜尿增多等。民谚强调“补冬不如补霜降”, 此类人群可以在霜降节气通过药物或药食共补的方式补益肾气,以护肾保肾,减缓肾气衰减的速度。
4.食补量力而行
霜降之后,气候逐渐冷寒,牛羊肉、甜食、糕点等越来越受到青睐,高热量食物有利于人体快速储能以应对气温下降。然而,由于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不同,食补应量力而行,脾胃功能较好的人群,偶尔多食多补不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脾胃功能较弱的人群,则需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一味地蛮补峻补反而容易损伤脾胃,引起食积便秘、消化不良、伤食泄泻等,甚或引起咳嗽、眩晕、腹胀腹痛诸证。
5.药补辨证为之
由于人们对自身健康和养生需求的提高,霜降之后,各类红枣、桂圆、芝麻、核桃、枸杞、阿胶等产品市场火爆,这类产品虽然药食同源,具有一定的温补作用,但如果没把握好度,则容易适得其反。门诊经常能碰到此类“养生大家”,由于药补过度,上火症状层出不穷,轻者口腔溃疡、痔疮、失眠、盗汗、低热等,重则可使原有疾病迁延或加重。通常来讲,药食同源的食材由于其存在一定的药物偏性,不适宜作为常规饮食,长期服用反而容易打破身体原有的阴阳平衡。对于确需药补的人群,建议至正规医院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后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