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的月亮也不圆了?
之前,国人对于外国的餐饮企业多是吹捧之词,尤其是标准化程度让人羡慕。
可是再高大上的品牌也有出现懈怠的时候,星巴克最近就出事了。
近日,新京报记者卧底到无锡两家星巴克店,发现店内常用的巧克力液过期后仍继续使用,而且被做成畅销饮品售出。奶油过期后,店员直接撕掉保质期继续使用,还有店员教记者怎么修改保质期。很多保质期只有一两天的原料可以被延长到一星期。宣称“开封后不过夜”的糕点到了第二天照样卖。
没想到,星巴克也出现了这种低级的错误,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因为食品安全问题几乎是无处不在的问题。
1
星巴克回应两次
星巴克官方在看到新京报的报道之后,公关部回应了两次。
第一次回应是在昨天上午11点32分,星巴克表示,我们已经关注到了报道,并且对报道中存在的问题深感震惊,目前已经关闭两家门店,开启深入调查。
第二次回应是在昨天晚上10点12分,星巴克表示,经过调查,两家门店确实存在操作违规行为,食品安全问题,我们责无旁贷。在对顾客致以最诚恳的歉意的同时,星巴克也采取的6个行动,包括:涉事门店闭店整改、全国门店自查、员工重新培训、增加定期和突击检查的频率、强化内部举报通道、引入更多技术手段等。
虽然星巴克的回应还算诚恳,但是网友们似乎并不买账。
网友表示,40元一杯咖啡你给我整过期的是吧,节省成本是吧?
从网友的指责中可以看出,我已经给出了比正常咖啡更高的价格,那你就应该给我提供更好的咖啡。这种要求是朴素的,也是符合消费者心理预期的。可是假设原料跟10元一杯的咖啡一模一样,这让消费者会感觉亏大了。当然,如果提供良好的原料也行啊,星巴克竟然搞一些过期的原料卖给消费者,这是非常恶劣的行为,会降低用户的品牌忠诚度。
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难道真的是店员自作主张的行为?我不这样认为,肯定是公司的考核机制有问题,店员只会做一些有利于自己考核机制的事情。
因为我们可以很清晰的听到店员说:这些东西都是店里买的(如果扔掉太浪费了)。
作为店员没有必要替公司省钱啊,毕竟自己只管领工资就行了,不管浪费还是不浪费。店里谁最关心浪费问题?一定是店长。
因为店内的利润可能是他们的考核因素,每个店长都想要自己管理的店铺坪效更高,最终就不可避免产生使用过期原料的事情。
2
食品安全问题为什么屡禁不止?
新京报记者2021年在食品安全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因为在几个月前北京发生了胖哥俩肉蟹煲事情也是新京报的记者卧底拍到的。没想到这一次竟然跑到了无锡的星巴克,照样能够找到很多问题,不得不说很有经验和魄力。
为什么记者卧底到哪一家,哪一家就会出现问题呢?
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处罚不够严厉。假设任何一家餐饮被查到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就能罚到破产,我相信食品安全问题会好很多。可是当下的法律法规缺少震慑力。我们以北京的胖哥俩肉蟹煲为例,在被查到问题之后,丰台区市场监管局对饭店做出没收违法所得,并且罚款50万的处罚。
这个惩罚对于投资数百万元的餐厅来说,并不算很大,至多算是皮肉伤,谈不上伤筋动骨。
第二、门店的侥幸心理。食品安全问题其实是很难大规模经常抽查的,因为市场监管人员有限,餐饮门店数量极多。就算有突击检查行为,有些行为也很难发现。比如说:店员修改保质期的行为、隔夜糕点的售卖情况。
很多食品过期一两天之后也很难尝出味道的差异,这也就给了店员一定的操作空间。
第三、消费者发现问题投诉难获回应。相信很多人在外出就餐的过程中,遇到过拉肚子的情况,这很有可能说明这家餐厅的食材出现了过期问题,可是消费者能怎么办?
如果你直接找商家,商家会表示,你凭什么证明是吃了我家的饭菜出问题了呢?就算真的是吃了我家的饭菜出现问题,你要到医院开具一个证明。
如果你不想跟商家纠缠,可以到是市场监管局投诉或者到投诉平台投诉。可是由于你的问题不太严重,很难得到应有的赔付。
多种原因叠加,给了很多餐厅食品安全出现的土壤。不过要想从根源上杜绝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我们只希望商家能够不断自查,不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