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地如金似玉,散发着独一无二的高华气质,以及油然而生的庄严贵气。
这便是青金石。
青金石是一种十分古老的玉石,早在6000年前即被中亚国家开发使用。
古埃及人发现了青金石的黛蓝之美,并将其视为地位的象征,被誉为“稀世珍宝”的埃及法老图坦卡蒙黄金面具,上面就镶嵌着大量的青金石。
在古巴比伦神诗《月神之魔》中也有对青金石的推崇,它是这样说到的:“公牛般的强壮体魄,硕大的头角,完美的形状,舒长的额毛,像青金石一样显赫。”
在我国,对青金石的喜爱始于西汉时期,借由古丝绸之路从阿富汗传入中国,当时的名称是“兰赤”、“金螭、“点黛”等。
诗经《石雅》有云:“青金石色相如天,或复金屑散乱,光辉灿烂,若众星丽于天也。”
正因其“色相如天”,故而备受皇室喜爱。
《清会典图考》中载:“皇帝朝珠杂饰,唯天坛用青金石,地坛用琥珀,日坛用珊瑚,月坛用绿松石。”
明清时期,皇帝的祭天仪式需按照礼制要求佩戴朝珠,其中唯天坛用青金石,足见皇室对于青金石的重视。
清代四品官员朝服佩戴饰品,以敬天子之威
不仅如此,清代四品官员的朝服饰品也是青金石,足见其在古人心中的尊贵地位。
当然,青金石与生俱来的尊贵感还不止于此,青金石又名为吠努离或璧琉璃,是佛教七宝之一,可以说是既神圣又尊贵的宝石了。
从前的人爱这黛蓝之色,认为人工颜色无可取代,又能历经千年不氧化。
所以,自古以来青金石不仅被作为饰品,磨成粉后还是一种颜料。
宝石做颜料,如此昂贵奢侈,因此造就很多传世之作。
北宋的《千里江山图》,王希孟为了表现永不褪色的江山,将大量青金石磨粉制作颜料,来给群山敷色,才描绘出如此惊艳绝伦的壮丽山河。
欧洲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蓝色象征着神圣和纯洁,比如在绘画圣母像的时候,用青金石磨成粉来上色。
而我们所熟知的名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少女的蓝头巾,也是青金石作为颜料画成。
这般独特的宝石,前人爱,今人亦爱,所以在当下的拍卖市场依旧颇受欢迎。
2013年春季拍卖会上,一款清雍正年间的洒蓝仿青金石釉胆瓶,以9,430,000元成交。
一件青金石雕山水阁楼摆件,在2018年新加坡中国古艺术品拍卖会上,以2,135,980元成交。
青金石作为文玩界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种类之一,其品级常常出现在很多玩家们的鉴赏与讨论中。
事实上,所谓品级的细分,是站在专业的角度上来看的,往往很难适用于日常的鉴赏。
而除了玩家们讨论的青金石的品级外,矿料产地的年份也是影响青金石质量的重要因素。
通俗来说,产地的矿坑存在的时间越长,其出产的青金石色泽越深沉,油性越致密,质量也就越好。
产自老矿坑的青金石颜色有蓝中带紫的现象,同时伴随瓷器或蜡状光泽,会具备较高的瓷度与油性。
而新坑的青金石,矿坑年份较轻,生长时间较短,青金石颜色略浅,光泽、瓷度与油性尚可,但相对于老坑青金石会稍逊一筹。
另外,青金石的主要产地在阿富汗、美国等地区,而优质产区以及核心矿层则分布于阿富汗东北部地区。
阿富汗将青金石当做国家的“国石”,同时也被阿拉伯国家视为 “瑰宝”。
世界上著名的青金石产区是阿富汗巴达赫尚省,其中萨雷散格矿床较为优质,所产的青金石颜色纯正,结构细腻,更有深蓝、天蓝、靛蓝等色彩。
不幸的是,作为时事复杂动荡的西亚国家之一,阿富汗也时常受到遭受战乱之苦。
尽管其坐拥诸多优质矿产资源,然而阿富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加之长时的战乱因素,矿料的开采与运输安全都存在很多问题,优质的青金石矿料本就少见,能够免受战争因素影响、完整运输出境的好料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这也使得优质的青金石矿料愈发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