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三姐
公众号|格十三(GSSW13)
最近几天,囤货抢菜在一些城市出现了人传人现象。
还有些人在拼命跟上海人民取经。
我们这些不吝赐教的上海人民,是在囤菜方面做得很好很优秀吗?
我们是怎么做到一边自己买不到东西、得靠每天定闹钟抢、靠团长救命才活到今天,却还能一边去指导外省人民“如何囤菜”?搞得好像自己是个“囤菜学霸”似的......
与其说上海人民传授的是技巧,不如说传授的是血淋淋的教训。
大多数人是把自己的遗憾转化成了知识点,留给世人,行善积德。
而有些地方的表现,用他们的话说:“气氛已经烘托到这了,不封都不行。”
多么似曾相识啊,和一个多月前上海人民的那份自信与洒脱,不能说异曲同工,只能说一模一样!
人都有危机意识,哪怕有种危机的来临还比较渺茫。
在可能面临的灾难面前,囤货,是普通人唯一能掌控的领域了,大家想学囤货肯定没问题,教囤货更是没问题。
不过我说句实话:囤货不用学,学了也没用。
为什么不用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你就明白了。
1. 囤什么东西才是最优解?
你家冰箱就那么大点地方,不用教你也知道只囤重点。
什么是重点?A. 维持生命的必需品。B. 自己特别喜欢吃的东西。
但无论怎么囤,有些东西,它都是有限的,比如蔬菜,比如豆制品。
你能想象我昨天见到豆腐和豆浆时激动哭了的样子吗?
其实,你只能囤到冰箱的最大值,而不是你的需求最大值;你只能囤到你暂时买得到的,却不一定能囤到你未来想要的。
话说,早在15天前,我就已经在跟广州的朋友未雨绸缪了。我的“囤货指南”并不啰嗦,重点在于“冰箱”。没有冰箱,你的所谓“囤货”都是空中楼阁,都是自我愚弄。
所以,在“囤什么”这一点上,你压根用不着去虚心请教别人,看看你家冰箱几斤几两以及自己的饭量就有数了。
基本上,九年义务教育教会了每个人吃什么才能活命,照做就行。
2. 到底囤多少才算够?
反正我压根不会知道答案。
我们小区从3月18日开始封,当时说的是封48小时。如今回想起来,当时的心情已经逐渐模糊、腐烂。
在被封的第一天,十三姐夫信心十足地说:不就2天吗,吃吃面条就过去了。
后来两天变成四天,他说:不就再多吃两天面条吗。
再后来变成7天,他开始问“今天的鸡蛋有我的配额吗”。
半个月后,他问“为什么最近你不买鱼?”
今天,是我们小区封控的第40天。
说实话,就算3月18日给我充足货源让我随意囤,我也不会料到我需要囤40天的量。更不能想象,一个冰箱,如何塞得下5个人40天的伙食。
所以,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你囤了也不会避免担忧。因为你每天都会害怕你囤的这些东西吃完的那一天该怎么办。
爱因斯坦说过:懂的越多,不懂的就越多。
由此可以推论:囤的越多,后悔没囤的就越多。
3. 你会发现,过了一些被封控的日子之后,你想吃的都是你没囤的那些。
而你当初费尽心力血拼囤回来的东西,才吃了两次已经腻了。
人就是这样,在冰箱里的都有恃无恐,得不到的才会骚动。
所以过度脑热囤了一堆虽然能保命但却不能让你快乐的食物,只会让你逐渐emo,开始疯狂地想解封、想去外面胡吃海喝、想怂恿邻居团购“非必需品”并遭到排斥和鄙视,造成你的身体与灵魂双重受挫......
你现在囤菜,只是在发挥你能力范围之内的技能,却不能解决你能力范围之外的困局。而人的安全感,往往是从后者那里丧失的。所以,如何为后者做好储备,才是重点。
说白了,囤的菜吃完了你还没解封(像我们小区这样),又买不到菜(像我们小区这样),居委又不怎么管你(像我们小区这样),你该怎么办?
与其把精力都用在囤货上,不如用在更重要的资源搭建上,和可持续发展的购买渠道上。
要知道,根据上海人民的保命经验,囤货解决的是初期的一点点供给,中后期主要的生命体征维持,靠的是邻居、朋友、团长。
所以我们应该传授的是什么?答案显而易见:是如何高效搭建资源网!
这叫授人以渔。
首先,联络周边商店或超市,搭建团购链路。
我们这次压根无法依赖那些app,最初的一段时间,靠的都是周边一些水果店、蔬菜摊、肉店的小老板,以及一些超市的好心人,打通了运输链路,把东西送进了小区。
这些在周边的商铺,以前就是做我们的生意,碰上事的时候也会愿意为我们解难,是指望得上的。水果店的老板想办法帮忙带一点蔬菜,蔬菜店的老板想办法搞一些肉,这都是有可能的,说不定哪天就帮到了你。
多存几张名片,多留一些微信。到时候一打开通讯录,好家伙,一眼望去全是救命恩人,安全感爆棚,比你冰箱里的那点囤菜有意义多了。
其次,尽早物色或自荐小区团长,最好由小区里德高望重、年富力强(比如中年老母)之类的人,有能力、有责任、有脑子。
先把这样的人选预备好。
由这些人负责前期供应链的寻找和勾搭,并需要和居委、物业多方沟通,掌握小区人数、家庭情况、人力资源等重要信息,以便积累日后开展工作所需。
最好从上海人民的团购优秀案例中学习一些带有“规则性”的玩法,这样既可以促进小区邻里和谐,还能解决大家的困难,整个就是让人感觉非常舒服和谐。
一个大型小区(3000人以上)里,4-5个这样的核心人物必不可少。
另外,当封控到了一定阶段,你就会发现:其实物质方面的东西,真的还是好搞的。
难搞的、揪心的、让你产生“算了吧,想毁灭”念头的,压根不是你买不到菜......
而是你的小区在连续10天全阴之后冒出来一个“阳”;
然后会在每次做核酸之后出现接二连三的“阳”;
这期间还可能会出现有老人或小孩想看病看不了,想配药配不到,还可能会出现各种无法理解却又真实发生着的诡异事件;
而你只能在看似无止境又没有规则感的“核酸检测”和“封控天数增加”中默默呆在家里......
所以内心建设和精神准备很重要。
再下去,你会莫名置身于各种意识形态方面的争吵、撕扯、互怼、猜疑;
每天从早到晚浸淫在“阴谋论”的铺天盖地的讨论中无法自拔;
你或者你身边某个善良、单纯、不食人间烟火的小伙伴,会被人扣上一些听起来无比荒谬的帽子;
然后你会发现周遭的一切,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戏剧色彩......
然后你整个人已经不再去认真思考“明天吃什么”了,你会开始从混乱中试图抽离出来,然后回忆“我特么今天吃过饭了没有?”
现在比囤菜更重要的,是先清理一下你朋友圈里的“那类人”。否则,就算你衣食无忧,在封控中吃得肥肥胖胖,你也很难保证不会被“那类人”气出精神问题。
还有更让人感到无力的,是信任感的丧失。
前几天我们小区发物资,我在楼下帮着楼长阿姨拆箱、分发。
楼上下来一个邻居,问:这是企业捐赠的吗?
我说:不是,是居委发的。
他来了句:哦,那我不敢吃,我不要了。
那一天,领到物资的全小区几千个人,都在努力刷在商品包装带上的条码,查询厂家信息,查询出厂日期,查询一切可以找到的蛛丝马迹,就是不敢直接吃!
至于什么原因,想必大家都知道。
到那一刻你就会明白:物资这东西是“薛定谔的必需品”,我们至今还是缺物资的,但我们更缺的是信任。
物资摆在面前不敢要,比没有物资更可怕。
贫瘠的信赖感,比干瘪的胃,更容易要人命。
一有风吹草动就开始慌忙囤货,其实是挺可笑可悲的。
我们努力抢了一个多月的物资,这期间价格变了,方式变了,心态变了,购物这件事变得没有感情,只剩技巧。和那些不断涌现的刷新三观的诡异故事相比,我们现在买买买的欲望都渺小到不值一提,只想要点内心的love&peace......
囤菜看起来是普通人民的“小聪明”和“自保”,而归根到底,大家囤的不是菜,是对从某东部沿海城市人民身上发现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的敬畏与恐慌。
你囤得了菜,你囤得了安心吗。你囤得了物资,你囤得到信念吗?所有在上海经历过长达几十天封控的人都经历过这些阶段——从哄抢,到无奈,到躺平,最后对待疫情和物资就像对待不争气的娃一样,态度就一个字:静待花开吧。
每一个为外省人民做“囤货普及教育”的上海人,都是善良的人,也都是坚韧的人,他们的每一笔、每一句,都记录下了一座城市的耻辱,也写下了自己所剩无几的倔强。
我真心希望,每个城市的人都用不上这些来自上海人民的指南,唯愿岁月静好,天下无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