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APP下架一年,滴滴收到80亿罚款,这释放了哪些信号?
文:王雨佳 来源:东哥解读电商
APP下架满一年的滴滴,“解脱”了吗?
一年之前的2021年夏天,IPO仅3天,滴滴APP就因为“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而下架,随后滴滴股价大跌,市值最低时仅80亿美元,较峰值蒸发超过90%。
一年之后,7月2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对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处人民币80.26亿元罚款,对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程维、总裁柳青各处人民币100万元罚款。
消息一出,市场和行业主流观点认为,滴滴政策利空阶段性出尽,已经成功“解脱”。对互联网行业而言,政策的落地,释放的信号也是积极的。
而根据官方发布的文件,滴滴的违法事实主要关于用户、司机信息等方面,不存在去年流传的:“把中国道路信息和用户数据泄露给美国”,滴滴合规程度也超出市场预期。有观点认为,后续,滴滴经过合规整改,APP恢复上架,在香港二次上市的成功率提高。
除此之外,市场和行业关注的,当然是政策对互联网平台的执法尺度。以及,监管政策越来越趋于确定,中概股接下来的命运会如何。
站在2022年当下节点去思考,当各大平台已经基本放弃创新业务,且不断传出缩减招聘、裁员的信息。政策不确定性,国际资本市场冷清,身处创业寒冬里,大公司们对市场都缺乏信心。我们认为,监管部门感知到这种变化,及时做出调整,是行业和经济的大幸,否则将会影响中国和美国在互联网信息科技领域的竞争。
滴滴合规程度超出市场预期
关于滴滴的罚款,市场最关心的,是滴滴被罚的核心原因,滴滴违规行为的真相。那么我们来看一下,根据官方公布的信息,滴滴公司被罚80亿,存在哪些违法违规行为?
经查明,滴滴公司共存在16项违法事实,归纳起来主要是8个方面:
其一,违法收集用户手机相册中的截图信息1196.39万条;
其二,过度收集用户剪切板信息、应用列表信息83.23亿条;
其三,过度收集乘客人脸识别信息1.07亿条、年龄段信息5350.92万条、职业信息1633.56万条、亲情关系信息138.29万条、“家”和“公司”打车地址信息1.53亿条;
其四,过度收集乘客评价代驾服务时、App后台运行时、手机连接桔视记录仪设备时的精准位置(经纬度)信息1.67亿条;
其五,过度收集司机学历信息14.29万条,以明文形式存储司机身份证号信息5780.26万条;
其六,在未明确告知乘客情况下分析乘客出行意图信息539.76亿条、常驻城市信息15.38亿条、异地商务/异地旅游信息3.04亿条;
其七,在乘客使用顺风车服务时频繁索取无关的“电话权限”;
其八,未准确、清晰说明用户设备信息等19项个人信息处理目的。
有业内人士笑称,“在未明确告知乘客情况下分析乘客出行意图信息539.76亿条、常驻城市信息15.38亿条、异地商务/异地旅游信息3.04亿条。”这一条中的行为,无论阿里、腾讯、抖音、快手,或多或少都会如此。
我们认为,互联网平台在过去两年成了万恶的“资本”的化身,剥削员工、剥削中小商家、剥削司机……一度被千夫所指。但是从合规性上来说,互联网企业的合规管理远远比某些舆论描绘的好很多。从滴滴被下架,再到如今被罚80亿,从处罚结果来看,互联网平台公司绝对做不到颠倒黑白、黑箱操作、只手遮天。
我们认为,具体到滴滴本身,滴滴的出现,首先显著提升了消费者打车的体验,保障了打车消费者的利益,比如便捷性,以及节省了花费(大数据指引下避免司机绕路)。从司机端,滴滴为司机增加了订单,提升司机的收入,减少了无效找客户,在路上空驶的时间和油费成本。从社会意义上,滴滴也增加了就业机会,提升了社会总福利。
“中国互联网公司对社会的价值,贡献远大于破坏,积极远大于负面,是远远大于。”海豚智库创始人李成东认为,对互联网行业而言,监管的落地,释放的信号是积极的、利好的。
滴滴遭遇监管,中概股下行的起点
一年前,滴滴的IPO和下架;到今天滴滴被罚,靴子落地,这都是影响中国互联网行业,以及整个中概股的历史性事件,绝不仅仅是滴滴一家公司的“门前雪”而已。
2021年7月,“滴滴一己之力摧毁了科技股”是美股投资者朋友圈的段子,让全球投资者见识到,中国监管的雷霆之怒,有多大的能量;政策不确定性,会让投资者有多大的恐慌。
滴滴IPO之后3天,就发生了“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
7月,整个华尔街,以及众多国际知名投资机构亲眼看着,自己上个月还在力荐这家公司IPO,给这家公司投资了数亿、数十亿、数百亿美元之后,没有造就下一个阿里巴巴。在几条政策监管面前,滴滴APP“团灭”下架,股价顷刻间大跌55%,未来预期,可能一文不值。
而在当时,我们就认为,滴滴的监管释放了3个重要的政策信号:信号一为,我国不会再顾及利益集团在华利益;信号二是,线下实体经济更加被鼓励;信号三是,互联网资本被关进笼子。
滴滴的监管事件在7月的爆发,成为中概股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分水岭。监管压力+政策不确定性+外延式扩张的变数,阴云笼罩之下,就连腾讯、阿里巴巴这样的巨头,也未能幸免。阿里巴巴市盈率早在7月初就跌破了20倍,腾讯股价在2021年7月28日再创新低,市盈率跌破20倍。
伴随着滴滴股价的下跌,整个中概股都在下挫,蒸发以数千亿美元计。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NASDAQ Golden Dragon China Index)显示,中概股与一般美股相比,出现了2016年9月以来的最大跌幅。市场哀鸿遍野。
更多国际媒体都引用市场观点认为,滴滴事件,及中国对更多科技企业的调查,大幅增加了在美国买卖中概股的风险,引发了投资者的大幅抛售。中国公司身上的政策不确定性风险,远远超出了国际资本的想象:“中国公司的价值需要被重估”。
而自滴滴被监管,中概股就开始一路向下,2022年又出现了退市风波,至今依然如达摩克里斯之剑悬在中概股头顶。
一年后的现在,我们去回溯,也依然得出这个结论:在中概股发展史上,2021年7月是一个里程碑。中概股的繁荣,是全球化时代的红利,是众多不同利益方合力造就的。而滴滴被监管,则让全世界看到,新冠疫情开启的逆全球化时代,中美大国博弈背景下,中概股作为双方政策严厉监管的对象,是如何流血牺牲的。
截止7月,2022年上半年仅有4家中国企业实现赴美上市,而去年同期为34家,募资金额也是断崖式下滑。
美国资本市场大门对中概股的关闭,蔓延到整个创业生态圈,就是资本退出通道的关闭。2021年7月,海豚智库创始人李成东,在汇集了200多位一线风险机构投资合伙人“东哥电商投资群”里做了投票调查,83%的投资人投票选择2022年将减少对创业公司的投资,而超过41.2%的选择大幅减少投资。
而我们当时就判断,整个市场都默认,资本和创业的寒冬将至。创业公司想要去美国上市、VC想要投资退出,难上加难;已上市公司增发、发债,也同样艰难。
实际情况也不外如是,我们真真正正是处在寒冬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互联网投融资运行情况》报告显示:2022Q1,中国互联网投融资案例数环比减少35.3%,同比减少38.3%;披露的金额环比减少42.6%,同比减少76.7%,而且自2021年就呈现递减趋势。
写在结尾:滴滴政策利空出尽之后
如今,滴滴被罚80亿,靴子落地,利空阶段性出尽,市场对互联网平台公司合规尺度和惩罚尺度更加清晰。中国监管政策的不确定性风险,还是大大减弱了。
至少看上去,政策对程维和柳青本人的处罚很轻。我们认为,政策希望恢复互联网平台公司的信心,恢复投资人的信心,信号非常清晰。
回到滴滴本身,直到如今,滴滴APP依然没有上架。根据其最后一份财报,即2021年Q4财报:Q4季度,滴滴APP遭遇监管而下架,没有新增用户的负面影响完全释放出来。在疫情负面影响下降的情况下,国内出行交易额同比增速从上季度的0,转为下滑11%。滴滴核心业务和现金牛业务,都是负增长。
但是,整体上来看,在过去的数年里,供给侧和用户侧积累的优势和资本,让滴滴具备了平台经济的“双边市场效应”。所以,滴滴APP下架半年,没有新用户增长之后,滴滴Q4的表现还是守住了国内网约车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
如今,滴滴市值仅百亿美元,和上市之初巅峰期的800亿美元相比,跌去了近90%。如果按照去年底公布的方案,让美股股东持有的股票直接转为新上市地的流通股,大部分中小股东可能只能流血期待滴滴再次上市了。而事实上,滴滴去香港上市也依然面临合规整改。
至于中概股后续的命运,最大的不确定性,依然来自政策层面和外在环境。如今,中国的监管政策确定性增强,但是只要中美监管冲突的问题没有重大进展,中概股依然举步维艰。
当然,海豚智库认为,中概股美国“退市潮”并非不可避免。中概股的去留,短期内,决定性因素是中美监管机构的谈判进展,目前看风险正在降低;中期来看,是冷战背景下,全球化分工协作能否持续;长期看,依然是价值回归业务基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