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2023年,高考民间改革元年

跟古今名篇学高考作文

2023-07-23 12:18 湖南

41075 0 0


2023年的高考及高考之后的志愿填报现在基本上尘埃落定了。纵观中国的高等教育史,2023年可以称得上是最为特别的一年。从清朝到民国到新中国,一百多年的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中,公办的大学从来都是高高在上的,开什么专业,收多少学生,从来都是上面说了算大学说了算,学生和家长是没有发言权的。

但2023年学生和家长用脚投票,民间意志第一次深深地触动了中国高等教育。虽然民间意志还没有撼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格局,但2023年开了这个头,从此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的被动改革恐怕不得不赶紧启动了,否则徒有其表没有内涵的大学和专业被用脚投票的学生和家长抛弃,恐怕是分分钟的事。

从这个意义上说,2023年绝对是高考民间改革的元年。

一、张雪峰开启了高考的民间改革

促成这一变革的推手当然是网红老师张雪峰。今年高考结束后,在考生们决定选什么专业的关键时刻,张雪峰的一段直播视频爆红全网。视频显示,有家长在向张雪峰咨询考学建议时问孩子是否适合报考新闻学,于是张雪峰抛出了后来爆火的名言:“如果我是家长的话,这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然后给他报个别的”。

随着张雪峰这段视频的走红,张雪峰有关大学专业选择的其他视频也被挖掘了出来,再加上一些大学新闻学教授为了维护自己专业的尊严而对张雪峰公开谴责的推波助澜,使得大学的专业到底该怎么选择一下子变得万众瞩目。

哪里有流量,媒体从业者就会在哪里制造话题,张雪峰引起的“大学选专业”话题既然万众瞩目了,各路媒体自然不会放过蹭流量的机会,于是“大学选专业”话题在这一个多月里始终是舆论的焦点,种种关于大学专业暴风骤雨式的讨论,启蒙了每一个考生和家长。

于是在志愿填报的过程中,千千万万的学生听从了张雪峰老师的建议,比如普通家庭不谈理想,只考虑就业的现实;报考有专业壁垒的专业;报考容易考公考编的专业;尽量不报外语类专业;没有资源没有背景的学生尽量不报管理类金融类专业;与其去读985、211大学的冷门边缘专业,还不如去读普通大学容易就业的热门专业,等等。

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人把大学和专业的选择与就业和前途的关系说得这么通透过,张雪峰是第一人,难怪人民群众选择相信张雪峰呢。群众相信了张雪峰,很多大学和专业就尴尬了,一些985大学的“强基计划”招生遇冷,39所985高校在国内的“强基”招生,基本上集体遭受“滑铁卢”。高考大省河南甚至出现了29所985大学强基没有招满生源的情况,其中西安交通大学的缺额率高达51.52%,让人唏嘘不已。

因为,很多985大学提供的“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并不是大家熟知的就业热门行业,而是一些本身就很冷的学科,比如考古、护理学、材料类、土木、新闻学、工商管理等,这些专业毕业的学生不容易就业。如今随着经济下滑带来的就业环境恶化,青年的失业率屡创新高,就算你是顶尖985高校的毕业生,如果大学所学的专业不好,可能也会找不到工作。

被讨论专业的言论伤害最深的恐怕就是语言类大学了,全国知名的那几个语言类大学在2023年的招生中排名全面下跌,而且是暴跌。再这么发展下去,某些大学恐怕就不是跌落神坛的问题了,而是要面对生存的问题了。

2023年这届高考考生普遍抛弃了理想,从就业的现实出发来选择自己的大学专业。考生这种对专业的务实态度一下子扯掉了大学专业的“皇帝新装”,让很多徒有其表华而不实只会吹水的大学专业赤裸裸地呈现在公众的批判和嘲讽里,无法自处,甚至无地自容。

2023年只是开了个头而已,今后考生们对大学专业用脚投票的趋势将会越来越猛烈,这势必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这种自下而上的被动改革恐怕会比多年来自上而下的主动改革要猛烈得多。

二、中国高等教育该如何回应民间的用脚投票

既然高考民间改革的大幕已经开启,那么高等院校只能被动接招,得迅速做出改变。但是高等院校要想达到民众的期待,又谈何容易!

当前的高等教育格局是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逐渐定格的。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准转发了教育部提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拉开了高校扩招的大幕。据统计,1998年,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为108万,1999年扩招比例高达47%。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历经20多年,到2022年全国高考录取人数已经达到了1014.5万,而2023年的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了1158万人,毕业的大学生人数比1998年录取的大学生人数整整多了1050万,可见这二十来年中国高等教育的膨胀有多厉害了。

如此凶猛的高等教育膨胀必然带来虚胖的问题,数量上来了,质量下去了。为了顺应“扩招”的需要,每个学校都在迅猛地扩张,建校舍、招老师,把教学资源利用到了极致,宿舍里只要还能再加一张床,就绝不让那块地方空着。

但是由于办学资金紧张,实验实训设备跟不上,迅速扩招工科专业相对比较困难,于是文科专业就成了这二十多年来大学扩招的重点专业,文科生暴涨得最厉害。因为办文科专业基本上不需要实验实训设备,几间教室,几个老师,几盒粉笔就够了。就这么地,我们把文科生数量干到了整个大学生数量的40%左右。

这几年网上突然刮起了“文科无用”的妖风,在2023年的专业大讨论中,文科专业也被普遍鄙视,用张雪峰老师的话来说,那就是大部分文科专业都没有“专业壁垒”,你学了这个专业不一定比没学这个专业的人更能胜任相关的工作。也就是说大部分文科专业对应的工作基本上是个人都能做,你学不学这个专业跟你能不能做好相关的工作没有关系。

在经济发展蒸蒸日上的21世纪前20年,机会遍地都是,大学生学什么专业其实无所谓,因为人人都能比较容易地找到工作,专业不好的人,或许进入一个人人都能做的普通行业,反倒能在水大鱼大的经济大潮中捞到更多的鱼,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所以在大学扩招的这20多年,从学生到家长,都没有特别在意专业。相应地,高校也就不用特别在意专业,反正开啥专业都有人报,啥专业毕业都能找到工作,那还有什么必要在专业上耗费脑细胞?

而如今大家突然开始批判文科专业和一些天坑的理工科专业,甚至用脚投票,报考中抛弃这些专业。这种情况下高校也很难办,要改革谈何容易!短期内恐怕没有办法用实力阻止民众用脚投票。

我们的社会变化太迅速了,一两年时间内就能把追捧的变成嫌弃的,把热爱的变成厌恶的,把有功的变成有过的。而大学里专业的建设非朝夕之功,突然间要每个大学的每个专业都拿出“专业壁垒”来,这根本不现实。

但是,如果大学拿不出“专业壁垒”,考生就会用脚投票。可以预见,今后的若干年里,高等教育无法再风平浪静了,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大家都会从有助于找工作的“专业壁垒”的角度衡量高等教育的专业,用这个尺度来衡量,大部分专业恐怕都是垃圾,考生选择这些专业的唯一理由恐怕只是为了拿个大学文凭,因为有专业壁垒的专业考不上。

大学当然要被动改革,但是要往哪里改呢?改专业名称?这或许是最容易的,但改个热门的专业名称后,老师还是那些老师,就能让学生学到有专业壁垒的技能吗?这恐怕又是另一种形式的“徒有虚名”。

而且就算是最容易的“改专业名称”,大部分老师恐怕也不支持。不是因为态度不积极,而是因为能力不具备。能让文科专业的老师都去教工科吗?教不了!

可以预见,经济下行造成的就业焦虑,传导给高考学生,变成了选专业焦虑;选专业焦虑导致用脚投票,最后焦虑传导给高校,变成了高校办专业的焦虑。但是专业的改革也很难抚慰大家的焦虑,最终,从大学生到大学老师,都将在焦虑中煎熬,找不到出路。

三、高等教育满足不了所有人的功利需求

上文分析了,高等院校的专业改革举步维艰,就算在压力下换了汤,因为体制的原因,也没法换药。那么庞大的教师队伍已经在那里了,谁也不可能一夕之间另换一批人。

而且,我认为民众在张雪峰的言论引导下形成的专业认知也并不全对。张雪峰以给普通家庭的孩子谋求稳妥前程的人设展现的那些建议,有些是正确的,有些也是错误的。把个人的前途和大学的专业紧紧捆绑,就像应试教育中“学套路提分数”一样,拉长时间去看,其实都是狭隘的,甚至对个人的发展都是有害的。

我们的社会变化太快了,未来会变得更快。这个社会注定只有类似于医生这样的专业人才才会一辈子从事一份职业,其他体制内人士其实也就是混了个体制内的饭碗,至于说在体制内具体干什么工种,与大学所学专业关系也不大。而体制外人士变换工作甚至变换职业更是家常便饭。不考虑个人因素,只想靠外因安排而一生谋一事是非常困难的。

张雪峰以“进体制”为目标的专业规划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恐怕也不现实,因为想进体制的人太多了,注定大部分人都是进不去的,如果自己的专业选择就是以进体制为导向的,在公开市场上没有竞争力,那么进不了体制时又该如何自处?

就算是学医的,苦学多年,最终真正当上公立医院医生的,也不是毕业生的全部,实际上医学毕业生的失业率是非常高的,因为医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太多,而公立医院的坑太少。

张雪峰的“专业壁垒论”其实也是狭隘的。大学3、4年相对于职业生涯的40年,其实是微不足道的。一个人本专科阶段学了什么专业,并不能决定一辈子的发展。真正决定一个人前途和命运的,除了运气之外,主要是天赋和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兴趣才能引领一个人在某个方向上孜孜以求精益求精。而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也只有孜孜以求精益求精,才有可能十年磨一剑,最终干出点儿成绩。

张雪峰以功利为导向,以短平快找到第一份能养家糊口的工作为目标的专业规划,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而言,很明显是短视的。40年的职业生涯,手里没点长处,越往后越难。而要有点儿超越他人的长处,没有兴趣和天赋的加持,也是很难实现的。

我们这个社会,绝大部分行业其实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极少有“永葆青春”的行业,用兴趣和实力去应对这个多变的社会,才是最好的专业规划。

欧美名校在本科阶段注重的是“通识教育”,因为他们总结长期的教育实践后发现,使学生具备能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的能力,远比教授学生任何特殊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这样的判断肯定是跟踪统计了很多人一生的发展得来的。

曾在1993至2013年任耶鲁大学校长的理查德·莱文是享誉全球的教育家,他说:“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就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因为他认为,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大学毕业后才需要去学习和掌握的东西,那不是耶鲁大学教育的任务。理查德·莱文在他的演讲集《大学的工作》中写到:“耶鲁致力于领袖人物的培养,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这不是美国人的调子高,而是从一个人的一生来考量,通识教育培养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确实是最重要的。大学不是专业学习的终点,而是专业学习的起点,在大学培养出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再用十年二十年去边干边学,恐怕距离成功会更近一点。

看看我们身边的中年人,有几个还坚持和利用着自己的大学专业?大部分还不都是尝试了多份职业后,找到了自己或者喜欢或者擅长或者不得不做的事在做,而做这些事情,仰仗的主要是思考力、判断力、学习力和悟性,至于几十年前的大学专业,早就荒废了。

如今人们带着功利目的来审视和批判大学的专业,觉得大部分大学专业对学生赋能有限,形不成专业壁垒。实际上大学本专科教育的专业形不成专业壁垒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因为大学的大部分专业是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企业实际使用的技术技能比大学的更先进,而企业先进的技术技能用三五个月也就学会了。

关于教育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问题,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早就有着公开的表述:“更让我们感到恐惧的是,学校落后于社会发展,不仅我们,全世界的高校都有如此的迹象,社会走在了大学的前面。大家看到很多新的颠覆性的技术产生,不是在校园内产生,是在校园外产生,企业现在所拥有的技术水平,远远高于高等学校。他们所用的设备、装备、理念比我们学校培养孩子的那些教材与模式都要先进。”

在这种现状下,大学注重“通识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恐怕才是本分。大学的专业注定满足不了绝大部分人的期待,绝大部分专业注定不会有“专业壁垒”。

一个专业有很高的专业壁垒很好吗?恐怕也不见的。专业壁垒越高,应用的范围必然越低,也就预示着失业之后再找工作的难度越大。在当前社会,到底是通才容易失业,还是专才容易失业?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房地产行业的下行,为房地产提供设计服务的设计院哀鸿遍野,有关设计院员工失业的消息接连不断,5月份北京某设计院女员工因为被裁员而跳楼身亡,6月份上海某甲级设计院因为没有业务而不得不宣告全体员工停工停产。人们叹息上海这家甲级设计院里博士一堆高级职称的人才一堆,却还是停工停产失业了。

那么,在房地产下行期,一个专业的建筑设计师和一个售楼的销冠,哪一个失业后更容易再就业?显然销冠更容易转行,更容易再就业。所以专业壁垒太高并不见得是好事。

马云有一段精彩的演讲:“制造业是越来越不会解决就业了,因为随着人工智能、随着机器人流水线的生产,就业几乎就没有了。将来都是智慧工厂,在泉州已经出现了很多工厂,实际上在尝试无灯无人。在这个情况下,中国14亿老百姓的就业是一个大问题,而服务业一定是解决就业的最重要的手段。”在这样的未来,鄙视文科专业,追求所谓的专业壁垒,恐怕也是作茧自缚。

四、大学的教育怎样才能让人民满意

综上所述,如今的大学没有能力提供很多具有“专业壁垒”的专业,绝大部分专业都不会有专业壁垒。就算是具备专业壁垒的专业,学校教授的那点儿知识和技能也落后于社会发展,在学校三四年所学的知识技能,可能还赶不上在工作岗位上三四个月学的知识技能,所以在学校形成的专业壁垒并不高。

无论我们承认还是不承认,在当前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现状下,所有的大学提供给学生的,主要还是通识教育,不管是本科院校还是强调技能的专科院校,到最后真正沉淀到学生内心的教育成果,多半是通识教育,专业技能沉淀得很少,而且毕业后大部分专业技能还没用上。

既然通识教育是大学提供的核心服务,那么在2023年掀起的这场高考民间改革的喧嚣下,大学又该如何坚持自己呢?既然没有能力满足群众的需求,没有能力给学生提供点石成金的专业技能,没有能力帮助每个学生构建起具有很深护城河的专业壁垒,那么,大学就应该把自己擅长的通识教育做得更好。

只是,现在的大学里混子老师太多,真正能提供有质量的通识教育的老师不多,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的引路人太少太少,大部分老师都是照本宣科,上课都是副业,攒那些没有价值甚至弄虚作假的论文和课题才是主要工作,也就是说,大部分老师没有把精力放在学生身上,而是放在了为自己和学校追名逐利上。

学生上了三四年大学,没有学到什么有壁垒的专业技能,也没有得到高质量的通识教育的滋养,他们当然会有意见。在这个自媒体时代,任何丑闻、任何对不诚实的揭露都具有极大的流量价值。近几年大学成了网络上的是非之地,多少大学因为一点儿火星子就成了众矢之的,这主要是长期以来大学没有提供公众期待的社会价值,因而逐渐失去了公众的尊重。

既然2023年已经开启了民众对高等教育用脚投票的大幕,那么未来高校必然面临更大的压力。虽然民众用脚投票大部分情况下并不理性,大多是跟风捧或跟风踩,但除了那些树大根深的985、211大学外,一般的大学很难承受得住众人的猛踩。

在大学毕业生失业率逐渐走高的情况下,越是实力弱的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可能就越差。找不着工作时,毕业生可能就会把原因归咎于大学的专业差教学水。短视频时代,失意的毕业生批判母校的一则短视频可能就会掀起轩然大波,最终就可能影响到这个学校的招生和就业。所以今后高校恐怕也得担惊受怕。

当然,高等教育质量不高,板子不能都打在高校身上。有高等教育管理部门的原因,有高校领导的原因,有高校老师的原因,也有学生的原因。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各方都得努力。但实际情况是,好像各方都在背道而驰,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改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形势已经不等人了,越是就业艰难的时候,家长和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期待就越高,甚至期待上大学能点石成金。这样的期待当然会落空,落空就会让家长和学生失望。在普遍的失望之下,他们会对高等教育做出怎样的取舍?未来的高等教育在民间改革力量的推动之下,将被动地走向何方,谁又能预料呢?

不能预料的事情先不要管,大学应该先把手头的事情做好。希望每一个大学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的培养上,而不是用功利的鞭子驱赶着所有老师去做严重注水的所谓科研,去攒那些没用的论文和课题。大学要明白,教育学生才是第一位的,要把教育学生这一本职工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只要大学和老师尽心尽力地对待学生,那么即便提供的是通识教育,学生也会收获满满。大学只要坚守本分,不舍本逐末,把心思放在学生身上,使学生能在思考力、学习力、创新力上有进步,学生自然就不会否定母校。

在这个高考民间改革元年,希望民众能正确理解高等教育,能理性对待高等教育。也希望高等教育能善待学生,尽到教书育人的本分,为我国青年的发展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推荐本文作者杨昇老师主讲的“最适合孩子的爸爸育儿课”,课程涉及作文、阅读、口才、成长等。全网有全套免费课程,可搜索“杨昇作文”听学。


# 张雪峰
# 高考志愿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