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美股“七巨头”势头不减,掉队的特斯拉能否重返万亿市值俱乐部?

这个是认证

证券市场周刊

2024-02-09 09:34 河北

154144 0 0

文丨陈杰瑞(Jerry Chen)

(嘉盛集团资深分析师)

编辑丨吴海珊

美股在过去两周不断刷新历史新高,美国“科技七巨头”(Magnificent 7,苹果、微软、谷歌母公司alphabet、亚马逊、英伟达、特斯拉、Meta)的傲人业绩为美股注入强心针。目前仅剩英伟达尚未发布业绩,2024年以来特斯拉股价已飙涨超30%。

有观点认为,2023年强劲的“科技巨头”正在变成“科技四巨头”,因为微软市值超过了苹果,亚马逊市值超越了谷歌,Meta重新迎来高光时刻,英伟达一路高歌猛进,特斯拉则因受价格战的影响最为掉队。特斯拉股价成为全球市值前20强公司中表现最不理想的公司,市值累计蒸发近四分之一,目前市值已经跌破6000亿美元。

不过我们认为,除了特斯拉外,几乎所有“七巨头”均超过了共识销售预期,微软因为AI热潮成为华尔街宠儿;英伟达更是AI时代下“卖铲子的人”;一度于2022年股价腰斩的Meta也已恢复元气,这家市值超万亿美元的公司近日还宣布了500亿美金的回购,当日股价飙升超20%;尽管苹果销售在中国下滑,但从长远来看,苹果可以通过其独特的硬件、软件和服务组合实现增长;特斯拉可能成为“七巨头”中的例外,电动车行业的价格战仍将持续。

“科技七巨头”整体表现亮眼

截至北京时间周四(2月8日)收盘,美股再创历史新高。标普500收于4995.06点,涨0.82%;纳斯达克100指数收于17755.07点,涨1.04%。

显然,投资者已经消化了强劲的1月经济数据、周四的美联储议息会议(暗示3月降息不太可能)以及许多大市值股票的季度财报。近阶段,AI主题受益者、基础设施和长期动量是本周表现最好的股票主题,而地区银行、中概股和受商业地产影响的股票表现较差。

截至2023年年末,“七巨头”公司市值总计超过12万亿美元,较2023年年中的市值增加了约三分之一。同时,它们在标普500指数中的总权重达到创纪录的30%左右,这几乎是五年前的两倍。根据LPL Financial的数据,这七只股票将占整个标普500指数总盈利增长的100%以上,这意味着“标普493”可能在2023年全年亏损。嘉盛此前就提及,在业绩发布前,“七巨头”的合算市盈率高达50倍,2023年托举了整个美股指数,而如今惟一可能拖累指数的只有糟糕的财报表现。

但事实证明,整体业绩仍然可观。Meta因在2023年四季度营收和利润超预期,并宣布首次分红后,开盘就上涨约17%。2023年四季度的销售同比增长25%,而费用下降8%,至237.3亿美元。每股收益为5.33美元,高于4.96美元,营收为401亿美元,高于391.8亿美元。同时,每日活跃用户从208亿增至211亿。

苹果营收和利润都超出了预期,但在中国这个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出现了13%的销售下降。每股收益为2.18美元,高于2.1美元的预期,营收为1195.8亿美元,高于1179.1亿美元的预测。然而,股票的前景显示出iPhone销售疲软,这也令股价走低。

不过,从长远来看,苹果可以通过其独特的硬件、软件和服务组合实现增长,这也引发了高昂的客户转换成本,苹果仍拥有坚实的护城河,在利润率上有进一步的扩张空间。

亚马逊此次业绩最好,业绩发布当日开盘就大涨近14%。这家电商巨头每股收益为1美元,高于0.80美元,营收为1700亿美元,高于1662亿美元的预测。亚马逊网络服务的营收达到预期的242亿美元,广告超出预期。这些结果显示,公司CEO在2022年底至2023年中裁员2.7万名员工后,控制成本的努力正在取得成效。

微软则是受益于AI浪潮的巨头。此次微软业绩也大超预期,2023年四季度受惠AI,营收达620亿美元,同比增长18%;净收入达到265亿美元,同比增长30%。微软也表示有能力大规模发展AI。公司现金流状况良好,当季自由现金流为91亿美元,同比增长86%。研发投入量很大,包括AI在内的研发费用为61亿美元,同比增长22%。

半导体巨头英伟达将于2月21日(美东时间)盘后发布2023年四季度财报及2023全年财报。据彭博分析师预期,英伟达四季度营收为201.9亿美元,同比增长234%;调整后净利润112.7亿美元,同比上升419%;每股收益为4.19美元。近期共有30位分析师给出“买入”评级,平均目标价660.04美元。英伟达今年的股票表现令人印象深刻,其股价上涨了三倍多,而其市盈率一度飙升至200以上。

2024年开年,英伟达股价继续走高,在大约6周的时间内,市值又增加了约5000亿美元,几乎相当于整个特斯拉的市值。此前英伟达CFO称,最近几个季度,中国等受出口限制影响地区贡献20%到25%的数据中心收入。

剩下的“掉队者”就是特斯拉。2023年出现自2017年以来的首次年度利润下降,第四季利润更是大降40%,营收和每股收益均不及预期,同时警告今年的产量、交付量和发货量增长将放缓,而且并未公布今年的交付量目标,导致其股价盘后大跌5%。今年以来股价累跌近24%。

全球的电动车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特斯拉在1月时已经下调了中国的Model 3 和Model Y电动车价格;近期在欧洲下调了Model Y的价格。在德国的Model Y价格下调了4.2%至8.1%;特斯拉在美国的电动车市场市占率下跌至50%,低于2023年一季度的62%。

特斯拉能否重返万亿市值俱乐部?

2024年特斯拉遭遇波折,但特斯拉股价2023年涨幅超100%,远超标普500等大盘指数。尽管如此,目前近5800亿美元的市值相较于其在2021年11月达到的峰值1.2万亿美元还是相去甚远,也退出了万亿美元俱乐部。

目前美股中达到万亿美元市值的公司分别是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和英伟达。特斯拉能否重新“入群”?

2023年全年,特斯拉全球范围内共计生产电动车约185万辆,交付约181万辆,继续保持全球纯电动车交付量的龙头位置,其中四季度创下48.45万辆的交付纪录。电动皮卡Cybertruck已经于四季度开始交付,不过因为车身材料以及电池等问题,现阶段难以大规模量产。 

由于需求放缓和降价策略的推行,公司四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均不及市场预期。但展望未来,公司正致力于打造下一代电动汽车,因此预期2024年的销量增速可能明显低于2023年。但电动汽车仍是未来的方向,而特斯拉在业内仍具有相对优势。

和传统车企的外包模式不同,特斯拉控制着从硬件、软件、电池技术到数据分析的整个产业流程,不仅在整车的性能整合以及成本控制上具有优势(每辆车对应的销售成本降至约36000美元),也为持续创新提供了土壤,而创新又将继续巩固其行业领先地位。

相比之下,传统车企的转型并不顺利,这个从股价和市值就可以看到。目前特斯拉的市值是排在身后的2-7名的车企的总和(下图数据截至2024年1月20日)。其55倍的远期市盈率远高于传统车企,说明市场对特斯拉的定位不仅只是车企,更是创新驱动的科技公司。

就创新而言,特斯拉在四季度向用户推出了FSD V12,即端到端的自动驾驶系统。这套系统使用神经网络对车辆进行控制,减少对编程的依赖,可以高度拟人化的状态进行驾驶,大幅提升驾乘体验。为这套系统提供算力的正是特斯拉自己的超级计算机Dojo,这让特斯拉能摆脱对英伟达GPU的依赖,未来甚至有可能转型成为自动驾驶领域的云服务提供商,成为公司更新的收入增长点。摩根士丹利将Dojo比作亚马逊的AWS。当然,这些技术的成熟和普及需要一定的时间。

尽管汽车业务表现一般,但特斯拉非核心业务的营收占比持续扩大,毛利率远超汽车业务。“服务和其他”板块2023年总计贡献了83亿美元的收入,同比增长37%,占比8.5%。

不过我们认为,在重拾上升动能之前,股价首先需要守住200美元附近的关键支撑,并努力扭转2021年11月以来的下降趋势。此外,从宏观环境来看,美联储降息和全球经济软着陆的预期将对包括特斯拉在内的明星科技股构成利好。

美股仍有望在波动中向上突破

“七巨头”股票的命运取决于它们是否能在2024年实现快速的营收增长。“七巨头”年初至今回报率为8%,而标普500的其他493只股票为3%。

国际投行高盛表示,鉴于整个指数的市盈率为18倍,“七巨头”的30倍市盈率是否可持续是最被关心的问题。就目前而言,似乎一切仍在良性的轨道之中。

我们认为标普500将突破5000点大关。2月8日,由于强劲的盈利,标普500指数达到了历史新高,并仅相距5000点里程碑短5点,期货暗示突破5000点。

此前一周,标普500期货的净多头头寸暴涨至自2020年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鉴于这标志着全球大流行席卷市场的顶点,这可能看起来令人不安,但总多头头寸并未达到情绪极端水平,而且总空头头寸已下降至2008年9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次贷危机前夕)。

在我们看到空头进入市场或形成突出的反转模式之前,我们可以假设当前的上升趋势将会继续。

纳斯达克100在触及17120(周最低)并略高于上升趋势线支撑和20日均线后,指数持续反弹上升,瞄准17670的历史最高水平。需要突破这一水平才能将18000带入视线。几年前,纳斯达克100中的“成长型”科技股在“长期加息”的背景下苦苦挣扎,但它们现在是强经济及高利率的受益者。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本刊立场。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投资建议。)

# 美股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