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紫金港资本:学院派投资的十年之路

融资中国

2024-05-28 13:39 北京

206231 0 0


紫金港资本大家庭合影

新的十年,紫金港资本已经站在起点上。

10年前的2014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个中国经济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每一个事件都是宏大叙事,而皆为序章。这一年,资本市场改革得以推进,IPO两度重启,中国股市市值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为2015年创出5178点的大牛市行情埋下关键伏笔;这一年,阿里巴巴制造了美国融资额最大的IPO消费互联网格局已定;这一年,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个中国经济改革的重头戏,拉开了产业转型的序幕——2014,如繁花绽放。也就在这一年,中国企业掀起IPO热潮。创投募资重新火爆,互联网技术正在逐渐融合传统行业,互联网创业企业层出不穷,而创投机构也遇到技术革新带来的投资机会。   

这一年,紫金港资本成立。

如今,十年之期已至,从规模上看,紫金港资本已累计管理50亿资金,最近三年更是进入爆发期,每年以10亿新增规模递增;从退出上看,8个IPO项目,艾特网能、杰普特、欣锐科技、波长光电、微泰医疗、和铂医药、连连数字等项目实现资本市场一跃;从投资上看,过去,超过四成项目投向浙大,围绕着半导体/智能制造、生物医疗及新能源/新材料三个方向,缔造了邻汇网络、馨海生物、星辰大海、启尔机电、善康医药,森美协尔等一批优秀项目;而在管理方面,通过自身产业链的深耕,以及浙大、新加坡国立大学,帝国理工等高校院所生态的打造,紫金港资本得以挖掘水面下的项目,并给项目提供更强的生态赋能。

在股权市场上,紫金港资本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从方向感看,以浙大系教授、校友为主要投资方向之一;从定位看,以学院派严谨专注投资机构为自身特点;以逻辑看,以硬科技赛道为航线。这让这家机构从出发开始,就带有极浓的学术氛围。

有LP评价陈军“似乎不知疲倦”,这一点反映在内部,李芳丽笑着说,陈军总非常欣赏马斯克,言下之意,他是一个为梦想疯狂的人。

不断在投资一线奔走,陈军坚定说出了上一个十年和下一个十年的关键。

“永远在一线。”

合伙人吴雄伟回顾过去十年,坦率地说“我们也有过迷茫和焦虑,但始终不变的是对长期主义的坚持。”

这种心态坚持了一天两天,不承想,一转眼,已经坚持十年。心坚石也穿。

时代不断压缩,更快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世界格局变迁,正在给中国股权投资行业带去新的挑战。“欧洲人400年才能经历的巨大差距,中国人40年就经历了。”在近二十年时间,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陈军和紫金港资本也在求真、求变、求稳。   

如今,下一个阶段,远航的紫金港资本如何辨明方向,持续行进?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就像他们说的“种下好因,别去想未来,未来自然就到了。”




超级十年

关于紫金港资本的梦想、野心以及创新

杭州城西部塘北部,毗邻古老的西溪风景区,盛夏悄然而来,雀鹰、红隼、褐翅鸦鹃扑扇着翅膀在池塘徘徊,再向南游荡,是已经有着百年建校史的浙大紫金港校区。

从紫金港校区所在的浙江省一路向南,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孕育着中国股权行业最初的开端。从成思危递交“一号提案”后,一大批金融从业者纷纷南下,到深圳寻求发展的机会。

浙大毕业后,陈军去往深圳,在上市公司宝安集团从事金融投资工作,在资产管理业务上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也赚的自己的第一桶金。其后陈军去往麻省理工继续求学,当时麻省理工开创性地创办了“50K项目”,通过学院出资的方式,资助那些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这一经历,为此后紫金港资本的诞生埋下伏笔。此前,与他同期出发深圳的几位老同事也同样开始了寻找新的方向并更早创立了目前国内数家知名创投机构。

一个普通的午后,陈军和几位浙大校友讨论,能否成立一家机构,帮助浙大学子创业,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进行股权投资。当年麻省理工的经历给了陈军启发,他的想法很简单,“帮助浙大学子创业,帮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当时整个市场上,尚未有一家机构是通过这一定位和模式创办的,这个创新想法一经提出,马上得到了几位校友的支持。

当时一起出发的合伙人吴雄伟赞同了这个想法,“我们就是架一座桥,联通浙大和资本,做校友和学校之间的资本纽带。”

没有太多犹豫,更没有歃血为盟的激愤故事,以浙大校区为名,紫金港资本正式启航。

陈军回忆当时,笑着说,“没有设立任何规模目标,就是单纯地想要做成一件事。”梦想照进现实,当时以助力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为目标的紫金港资本,在此后十年时间,陆续孵化了后来爆火的钙钛矿、合成生物等诸多赛道的头部项目,并在风口来临之前,介入到这些项目的早期投资中。而这些后话,可能是当时的陈军也未曾预料到的。   

“我们种下了种子,然后浇灌水分、养分,但结果需要时间作陪。”

回到紫金港资本启动的1.0阶段,陈军为首的团队开始搭建团队,按照他的话说,“靠直觉投资,没有太多体系和规划。”

按照设定的目标,紫金港资本在这一时期接触并投资了一批来自浙大、清华,南科大等院校走出的学子。“客观上说,我记得2015、2016年的时候,市场上虽然有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讨论,但是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为一种潮流。我们根据自己的方法,投资了一批从院校走出来的技术项目,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就差临门一脚,且这些如今看来非常热门赛道和项目,在当时无人问津、门可罗雀。”

一边忙不迭地投资,另一边陈军忙于找资源找合作。紫金港资本成立不久后,陈军团队就开始同浙大校方沟通,希望能建立一个投资赋能的生态,这种讨论从小范围沟通到大范围的探讨再到付诸行动,用了近两年时间。

至今为止,陈军仍然能准确地说出了一个日期——2016年12月18日。

这一天,浙大校友紫金港未来创新母基金校友见面会在紫金港校区举行。近几年,上海交大、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纷纷成立了校友基金,但追根溯源,国内第一家大学基金会的设立正是浙大母基金。

“浙大校友紫金港未来创新母基金”由学校教育基金会、浙大控股和深圳、杭州两地投资界的校友三方发起,以达到120亿元的规模为目标,陈军担任第一任总裁。

时任浙大副校长张宏建提出了校友母基金的意义:一,为校友向学校捐赠提供了一个更好的途径;二,为广大校友加强沟通合作提供平台;三,为校友和学校更好地互动提供支持。受基金支持的创业学生将来也会成为校友,这联系起了现在的校友和将来的校友。因此,校友母基金的发展将同时利国、利校、利友、利生和利企。   

当初的发布会上,陈军直言,希望通过母基金的模式,探索校友反哺母校的长效机制,并将这种支持系统化,高效化。而母基金的收益,一部分将以捐赠的形式用于支持浙江大学教育科研建设。按照市场平均收益,将来每年母基金可以为母校提供数额不菲的捐赠。

在这一过程中,紫金港资本与浙大进行了更紧密的合作,并围绕硬科技创新,进行“母基金+直投”的探索,2017—2022年五年时间,在杭州就举办了100余场活动,相当于每个月至少开展2~3场活动开展。

如今,该母基金所设立子基金累计投资80多个浙大系创新技术项目,联合社会资本共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其中紫金港资本基金投资了30余家。包括馨海生物、启尔机电、贝特利、乾晶半导体、柔灵科技、亿昇达新能源、连连数字、邻汇科技、赛思电子、森美协尔,星传新材料,邦盛科技等,覆盖新能源、生物医药、半导体、新材料等多个高新技术领域。8年前的目标,如今已经实现,不仅开创性地打造了国内首个校友基金,更真正帮助了一批校友创业。

也正是这一阶段,紫金港资本和浙大十几个院系打下了紧密的合作,帮助化工、材料,计算机、能源等院系进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活动搞多了,很多教授也‘心痒痒’。”陈军回忆。越来越多的教授、博士、专家开始走出实验室,并在市场上大展拳脚。

顾邦半导体就是一个校友投资的典型案例。

顾邦半导体的创始人徐小珺毕业于浙大,2016年前后,ZTE、华为等多家国内头部公司遭到了美国商务部的打压和禁运,在半导体行业深耕多年的徐小珺意识到,半导体行业国产化浪潮即将到来。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徐小珺组建了一支来自世界一流半导体公司的团队,开始以电源管理芯片和功率器件为方向进行自研。

也就是在同一时间,紫金港资本开始在半导体领域内寻找有价值的项目。由于都是浙大校友,陈军很快和徐小珺联络上,并决定在天使阶段对顾邦进行投资。   

而事实上,当时的顾邦半导体刚刚启动,并没有量化的产品,且自研产品的周期较长,但紫金港资本仍然坚定在天使阶段下注。“陈军和我们是浙大校友,他对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有非凡的洞察力,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做时间的朋友’这一理念,打动了我们。”徐小珺回忆。

从这轮投资开始,顾邦半导体开始埋头研发,去年,顾邦半导体获得了ZTE(中兴通讯)的正式供应商资格,2024年开始为ZTE核心主干网产品供货。而至今为止,这一项目紫金港资本已经坚持了5年,伴随顾邦半导体逐渐产业化,这一项目也将会为紫金港资本带去丰厚的回报。

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校友支持的案例,紫金港资本得以挖掘水面下隐藏的项目,并在项目早期阶段进行投资。同时,对于校友企业而言,也在发展最艰难的早期发展中得到资金、资源等多方面的支持。

在紫金港资本投资的案例中,这样的项目比比皆是。



自成一派·“做学院派投资”

事实上,纵观紫金港资本的整个投资池子,有三分之一的项目均来自浙大系。

紫金港资本和浙大未来创投、浙大创新院、浙大控股携手,共同挖掘学校内的项目和校友的资源,不仅发挥浙江大学全球60万校友的资源优势,更通过这个泛浙大的创新创业生态圈来打造浙江大学的校友发展共同体。

如今,紫金港资本与浙江大学的计算机学院、材料学院和创新创业学院等都已经建立起系统的合作关系,在投资中,学院会向紫金港资本推荐一些项目。另外,通过参与或和学校联合举办的创赛,让紫金港资本能挖掘到一些别人看不到、找不到甚至拿不下的教授项目。

此外,浙大在一些学科领域有极强的优势,这也让从中走出的学子具备了较强的研发能力。以半导体领域为例,浙江大学在电气工程,自动化和半导体都有比较强的科研基础,因此早年诞生了一批优秀的校友企业家,半导体设备上市公司像晶盛机电,长川科技,芯片设计上市公司也有矽力杰,杰华特,瑞芯微,晶丰明源等。   

在半导体领域,紫金港资本投资的几家校友创立的设备公司均有了良好的发展。紫金港资本合伙人甄理介绍,比如,乾晶半导体的核心团队来自浙大材料学院,依托浙大萧山国际科创中心,完成了 4 英寸半绝缘和 6 英寸导电型 SiC 晶体生长技术和抛光片加工技术开发,形成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短时间内在国内碳化硅材料领域异军突起,碳化硅长晶技术在国内属于领先水平。

这样的案例在紫金港资本的投资盘子中不在少数。再如校友企业波长光电,去年8月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交易,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在激光光学与红外光学行业内取得技术领先地位。公司受全国光辐射安全和激光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邀请,牵头起草《激光加工镜头》行业标准。

“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森美协尔,是我们竺可桢学院的同学创办的。他做的是国内精密度最高的探针台,从实验室走向大厂量产,去年融了两轮,最近他们的全自动晶圆探针台还获得了SEMICON China的SEMI产品创新奖。”甄理介绍。

“从逻辑上看,我们有相似的价值观,有一种基因上的亲密感。”陈军直言,“另外,高校所孕育了大批有价值的科技成果就分布在高校各大学院。通过投资浙大校友,帮助科技成果转化,也真正践行了我们的初心,帮助校友创业。”

陈军进一步表示,“浙大校友创业的特点是务实,并能做到知行合一,很多校友的创业项目是有核心竞争力的,有非常专业的和重要的科研成果在其中起支撑作用,求是创新的精神存在于浙大校友的血脉之中。”    

如今,紫金港资本依托于浙大校友为核心的高校系创新生态圈的孵化和投资、对产学研一体化和对科研创新的努力,不仅符合国家对于创业创新的重要战略部署,更能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在生产力方面的更大发展。

而在具体的投资中,紫金港资本也有自己的甄选标准。“我们可能会拍着脑袋看项目,惊讶于技术的领先和独特性,但我们不会拍着脑袋投项目。”陈军笑着说,虽然现在市场上的教授创业已然成为一种风潮,但并非每一位教授都适合创业,“我们过去投资了几位院士,总结了他们几个共同的特点,第一,学富五车充满激情;第二,感召力强,有领袖气质;第三,永不服输。”

“但另一方面,越是专家、学者,他们就越是存在技术执着,但这个技术不一定适合市场,他们自身也不一定具备市场销售等综合能力,所以一定要在团队方面进行多元化配置。”陈军表示,“作为天使投资人,我们也会从他们创业开始就支持他、陪伴她,他们需要什么资源、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为他们去寻找。”

海宁市人才科创集团总经理苏冲评论紫金港资本,“他们对于企业的全生命周期赋能让人印象深刻。”

“我们投资的企业家和我们的价值观总是相似的,用一个字形容,就是卷。”李芳丽笑着说,“对于我们而言,投完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赋能,帮助他继续卷。”    

为了更好地挖掘项目,赋能项目,过去几年紫金港资本通过举办多场峰会、路演会、论坛等活动的形式促成行业的交流,如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大会、半导体行业CEO峰会等。陈军、李芳丽为首的核心团队,还会邀请已投企业及行业知名企业创始人、技术负责人、行业专家、教授、院士、投资机构等参会,共同探讨行业发展方向,寻找融资及合作机会。

比如,2023年8月,紫金港资本与海宁国际合作教育办在海宁鹃湖国际科技城联合主办“科技向新·紫金港资本半导体行业 CEO 峰会”。活动邀请了紫金港资本已投项目中三十多位半导体领域企业CEO或主要负责人以及浙大科创集团等战略合作方参加,涵盖芯片设计、半导体设备、封测服务、新能源应用等多个领域。   

过去一年,李芳丽一个工作重点就是携手海宁市人才科创集团推进了浙大海宁国际校区的生态缔造,紫金港资本会根据被投企业的特质和需要,帮助项目落地海宁。去年,鹃湖国际科技城“双招双引”集中签约的项目中,就有不少来自紫金港资本的招引。

此外,为了更进一步助力早期乃至天使阶段的创新成为现实,紫金港资本与海宁鹃湖国际科技城、浙大控股共同创建了鹃湖启真创新港孵化器。通过孵化模式,进一步地帮助处在早期的项目成长壮大,也让好项目落地海宁。

去年,紫金港资本对海司生物进行了天使轮投资,这家企业的创始人是纳米抗体技术全球创始人Serge Muyldermans教授,此外联合创始人温玉荣和郑芳等均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与Serge Muyldermans教授有十余年师承及合作关系,曾深度参与Ablynx的多个纳米抗体研发。这样一家汇集全球顶尖研发人员的企业,如今在紫金港资本的推动下,在海宁落地生根。

不仅是海司生物,牙贝科技、中科睿极等数十余项目,均在紫金港资本的推动下落地海宁。

外部缔造更广阔的生态,内部则打造一个全流程的投后赋能体系。曾经有LP调研紫金港资本的被投项目时表示,“企业反馈最多的就是紫金港资本深入地赋能和全程协助。可以说,紫金港资本的投资不是简单地给钱了事。他们在企业内部是有重量的,有话语权的。”

“让我们最感动的是紫金港资本对海科长期、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海科电子和紫金港资本因海宁结缘,回忆一路相识,其创始人张旭直言,“陈军总作为老前辈,以宽和长者之风,对后辈晚生总是春风般的支持和鼓励。李芳丽总锐意犀利,目标直达的性格,这种精神不断激励着团队的进取心和战斗力。陈喆总和甄理总极兼具专业性与洞察力,为我们被投企业提供了诸多资源与信息。”

2018年,车用关键芯片国产化率几乎为0,面对这样的挑战和机遇,海科电子开始尝试以企业形式面向市场开展车规级智能功率芯片的研发与产业化工作,紫金港资本完成投资后,不仅为海科提供了优质的供应链、配套装备及潜在客户群体,还为其对接各类金融资源。时至今日,海科电子提及紫金港资本的帮助,仍然非常感动。   

事实上,如今的紫金港资本在投后赋能上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体系化的流程,紫金港资本投后主管柏敏介绍,这套体系不断完善优化,实现了机制化的操作:

  • 项目跟踪与监控:对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市场表现等方面进行持续跟踪与监控,以确保投资安全。

  • 参与公司治理:根据投资协议的约定,参与被投资企业的重大决策,保障投资利益。

  • 增值服务:为被投资企业提供财务、管理、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帮助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

  • 通过全阶段的覆盖,紫金港资本得以真正地帮助项目实现上下游产业的合作。

在完成项目投资后,紫金港资本有专门的管理小组介入,通过“投资负责团队+投后小组”全程追踪,帮助被投项目解决需求。给钱、给订单,撮合生态。比如,赵媛媛主导投资的粒影生物通过紫金港资本对接的资源,拿下了2、3个合作订单,且合作的企业都是紫金港资本的被投项目。

这种全面赋能之下,紫金港资本也得到了企业的认可。迪道微创始人康威对紫金港资本的评价非常高。2020年,在半导体和显示领域工作的康威深感国家在半导体和显示领域投入很大,但被卡脖子的材料很多,原有体系无法达到预期,于是自主创办了迪道微。

“回溯我与紫金港资本的机缘,我们最初的认识源于一场行业交流会,当时我正处于职业生涯的一个转折点,正在寻找新的机会和挑战。在那次交流会上,我有幸与紫金港资本陈总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他们的专业素养、对行业的深刻洞察以及前瞻性的思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后来的接触过程中,发生了许多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迪道微创始人康威回忆,“最让我难忘的是一次合作项目。我们团队与紫金港资本紧密合作,共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紫金港资本团队的专业能力和高效执行力,也让我们之间的友谊更加深厚。”    

“在创业初期创业,他们为我提供了资金支持,使我有更多的资源去推动企业的发展和创新。其次,他们为我带来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人脉资源,帮助我更好地把握市场趋势和商业机会。此外,他们还为我提供了专业的投后管理和咨询服务,帮助我解决在运营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时光荏苒,紫金港资本陪伴项目成长之余,自己也已经度过了十载春秋,“我们也迎来了新的台阶和挑战。”陈军直言,“我们的使命也从帮助科学家成长为企业家,发展为帮助企业成长为龙头企业。”



分水岭·“战术可以纠正,但战略不能错”

在紫金港资本成长中,对浙大校友支持、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决心从未改变,但一路走来,也并非一帆风顺。

在2017年前后,紫金港资本内部进行了一次非常严肃的讨论,议题则是“我们是追求长期还是短期?”“我们如何定方向”“我们如何做出特色”等决定性的问题。

吴雄伟回忆,虽然在早期阶段,大家已经意识到股权投资是一种长期投入,但经过了2、3年的探索后,内部也对自身的定位陷入了迷茫和分歧。“在早期的团队磨合阶段,我们在认识和方向上确实存在一定分歧,我们内部开玩笑,说投资就像选美,每个人的审美都是不同的。”吴雄伟表示。

市场总是追高追热,这一环境下,紫金港资本怎么投?投什么?标准是什么?这都需要在发展中逐渐摸索出来。   

“当时我们也曾投过一些非常热门,估值后来非常高企的超级独角兽项目,但是十年后回头去看,企业估值缩水了,从我们的回报看,我们是赚到了钱的。但我们的关注点在于,这样的项目还投不投?”

在这一年的股东会会议上,经过了前期的讨论和分析,紫金港资本得出了结论——投早期硬科技项目。“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要成为我们的标签;‘坚持长期主义’要成为我们的标签。对我们而言,战术可以纠正,但战略不能错。”

从偶然到必然,推进这一进程的是方向感。

“我们绝对不是一家赌性强的机构。”李芳丽总结,“我们真正想要的是做一家百年企业。这也导致了我们不在乎大小年,只要踏实做事,爆发点一定会出现。”

有了这一标准后,紫金港资本也开始快步前进。如果回溯十年成长,2020年是紫金港资本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线,在此之前,深耕学院派投资的紫金港资本在硬科技领域已经耕耘6年,但从规模看,仍停留在20亿上下。

从这一年开始,紫金港资本以每年10亿规模进行增长。规模、业绩双双爆发。而同一时期,叠加资管新规、疫情、贸易摩擦,恰好又是机构募资最艰难的时期。逆势增长,成为紫金港资本最近几年的关键词。

厚积薄发,吴雄伟这样形容紫金港资本的十年。

归结这一爆发的原因,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重要原因是,紫金港资本在此前数年完成了从0到1的积累,投资业绩开始显现。

从2014年开始投资早期硬科技项目,紫金港资本多年的陪跑,终于逐步迎来了收获的季节。艾特网能、杰普特、欣锐科技、波长光电、微泰医疗、和铂医药、连连数字接连上市,让从早期就介入项目的紫金港资本收获了良好的回报。有LP在深度尽调紫金港资本时才了解,“你们的业绩这么好?”    

过去很长时间,紫金港资本都异常低调,仅从业绩看,过去完成清算的基金,部分基金3年DPI回1,这在整个行业中都是屈指可数的。大部分基金也能在5、6年内DPI达到1。

随着陪跑项目完成自身的成长到成熟,陪跑的紫金港资本也终于实现业绩爆发。

“做早期投资苦哈哈的,高光时刻没几个,大多数时候都在埋头干活。”李芳丽笑着说。

而谈及另一个业绩爆发的原因,在于紫金港资本坚持的方向终于站到了舞台中央。

回到2014年前后,刚刚结束的PE狂潮让一批收割准上市项目的机构栽了跟头。人民币基金一夜回到解放前,美元基金成为市场上的主流思路。市场上的头部美元基金,通过重仓某一个赛道的打法,在这一时间收割了巨额回报。而人民币基金则陷入两难:一则,行业分化,机构开始进入专业化进程;二则,投资方向的选择,让机构开始分流。

大部分人民币基金选择追随市场的脚步,进入消费等领域的投资,而紫金港资本则坚定了自身投资硬科技的定位。开始了一场以十年为节点的长期主义投资之路。

2019年,科创板开闸放水,让“苦熬”多年的硬科技机构终于等来了时代的馈赠。一批项目得以完成资本市场一跃,而其背后坚持多年的投资机构也踩对了时代的节奏。

勇于走向孤独,让紫金港资本成为不平庸的一员。“做艰难而正确的事。”陈军说,“没有想结果。”



周期和节奏·“保持谨慎的乐观”

10年50亿,这个规模放在整个投资圈并不算大。但对于紫金港资本内部而言,则是刚刚好。“我们从设立第一天开始,就从未以规模取胜。”陈军很坚决。

保持节奏感,对于股权投资机构而言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保持募资就是保持机构的生命线,与此同时,再通过退出实现业绩的保证,才能完成整个募投管退的流程。   

紫金港资本在努力保持节奏看。

从这一两年看,紫金港资本保持了每年2、3只基金的节奏进行拓展。投资多一些的时候,募资就慢一些。而今年,前期投资已经逐步走向收尾期,紫金港资本也开始进入新一期的募资中。

“募资的过程就是整个紫金港资本逐渐专业化、体系化的过程。”李芳丽表示。“我们的募资最开始同行业众多机构一样,也是从个人投资者开启的,从最初的散兵游勇,逐渐演变为全面转向机构募资。”

到了2020年,紫金港资本的LP结构已经进行了完全进化,LP包含地方政府、国资、产业投资,实现了从散兵游勇阶段到全面机构化的募集过程。这一年,深圳新愿景天使创新产业投资基金设立,该基金规模为3亿,由深圳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有限公司、深圳市坪山区引导基金投资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创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紫金港未来创新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出资。

从这只基金开始,紫金港资本在募资上开启了加速度。2021年12月,杭州新愿景毓秀设立、同一个月,海宁新愿景毓秀设立,次年,规模为10亿的海宁鹃湖梦想科技投资基金设立。

3年时间,4支基金,紫金港资本通过小基金+大规模基金的方式,让紫金港资本坐上了四轮驱动,前后轮子交替加速前进。

“2014年这一波成立来的机构,现在看并不是最好的时间节点,能跑出来真的不容易。”李芳丽坦率地说,“和我们同一批成长起来的很多机构,慢慢都躺平了。想要在这个行业内保持乐观,并持续努力,还不被行业所影响,并不容易。”

拒绝躺平,通过不断前进,紫金港资本始终保持了自己的节奏。在募资端进化的同时,紫金港资本的投资端同样如此。   

“我们每年出手30余次,最近几年疫情叠加行业局势,但是我们仍然保持了这个节奏。”陈军表示。

今年,紫金港资本内部大大小小开了不少学习研讨会。体现在战略端,陈军和李芳丽的目标是,平衡好每一只基金的配置。在基金中优化结构,能保持良好的流动性和退出率,给LP一个满意的DPI,同时保持在早期投资硬科技项目的初心。

而在战术方面,陈军下发指令,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要求合伙人对项目进行排查,提高标准,并设定了3个20的规定:

  • 第一个,主营收入扩大20%;

  • 第二个,管理成本下降20%;

  • 第三个,将研发支出周期延长20%。

李芳丽细化这一计划,对内部要求是投资上更加谨慎,提升上深化机制。她强调,要着重于投资那些能扛过周期的赛道和企业。“我们要保持谨慎的乐观。”李芳丽直言。“行业的周期变得越来越长了。”

作为被投企业,康威将紫金港资本以概括为稳健而灵活,既注重长期价值,又能在市场变化中灵活应对。“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其核心团队的深厚背景和丰富的经验密不可分。他们不仅在市场投资方面有着深厚的积淀,还拥有对科技和创新趋势的敏锐洞察力。”康威直言,“在投资活动中,紫金港资本重视项目的创新性和市场前景,倾向于投资那些具有颠覆性技术和广阔商业空间的企业。另外,他们也关注企业的管理团队和治理结构,倾向于投资那些具备高效、专业和诚信管理团队的企业。”

康威的洞察非常细致,事实上,无论是陈军还是李芳丽,也多次提到了稳定灵活及长期价值。他们两人的要求是,投资那些拥有穿越周期能力的企业。   

“过去,我们会投资某一个方向上技术强大+赛道优秀的项目,但现在,我们要求项目落地能力,尤其是具备变现能力和商业化能力的项目。”赵媛媛表示。

此前赵媛媛主导投资的虹信生物就是如此。

成立于2021 年的虹信生物是一家聚焦于核酸药物递送和治疗性mRNA创新药物的研发企业。从技术角度上看,虹信生物不仅在LNP上完成了迭代,还成功开发了新一代细胞靶向递送技术。核酸药物的开发,无论是mRNA还是小核酸,目前都受限于肝内递送。针对该痛点,虹信生物研发团队历时数年,成功开发了工程化细胞靶向递送平台(Engineered Cell Targeted LNPs, EnC-LNPs),该平台能实现工程化(Engineered)和精准的细胞靶向递送(Cell-Targeted),并具有与传统LNP相当的理化性质和稳定性。

其创始人查高峰博士更是行业内的资深专家,让这家出发不久的企业,拥有仰望前路的能力和跨越周期的资本。

“故事看得少了,而是要求现有团队有产品、有客户,起码有了初步的产品验证,我们才会下手。”赵媛媛表示。

对周期能力上,余杨也深有同感,其主导投资的兴容科技也同样如此。

兴容科技创始人徐海波博士毕业于韩国高丽大学,曾在韩国某电子产业巨头参与过研发工作,兴容科技主要成果来自其主导的与韩国某电子产业巨头合作研发纳米级BT粉项目和自身科研经历。公司目前主要生产和销售200nm及以下尺寸的MLCC(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陶瓷成品粉,后期规划小于100nm的高端基础粉体和根据客户需求定制成品粉。

创始人在韩国期间与韩国某电子产业巨头合作研发60-80nm钛酸钡,后在韩国某电子产业巨头成功量产,回国后曾在国内某传感器公司搭建中高端MLCC器件研发及生产团队,拥有丰富的设备工艺、选型、调试、管理经验。

余杨看来,MLCC下游应用市场前景广阔,特别是高容、小尺寸、高可靠性的高端MLCC用量预计会持续提升,而200nm以下的粉体材料将会占据价值链更重要的部分,兴容科技在高端粉体生产上具有明显的技术壁垒。合成稳定性和介电性能好的MLCC基础粉体材料和根据客户需求定制成品粉体是本项目的核心壁垒之一,这两者都是后来竞争者并不容易快速突破的技术。同时团队整体非常成熟,在商业化优势明显,未来发展潜力较大,相较于国内其他厂家,有更大可能在200nm以下的高端粉体领域实现市场突破。   

投资未来,这可能是当前紫金港资本应对当前市场情况进行的最大的调整。



长期陪跑·“把手上的每一张牌打好”

从大的方向上看,紫金港资本目前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半导体/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生物医疗这几个方向上。过去的投资中,紫金港资本并未因为行业估值高企而追风、更没有因为行业回落而暂缓投资。以半导体为例,过去三年,反而是紫金港资本的密集投资期。

甄理介绍,截至目前,紫金港资本在半导体装备领域投了大约20家企业,从成绩看,其中超过一半的企业都已获得了二轮或多轮融资,获得融资的这批企业里面有一半估值已经翻倍了。

对于紫金港资本而言,保持自己的风格,然后不断针对性地调整战术,这才是根本。通过这样的打法,最近三年实现上市的有艾特网能、波长光电和连连数字,基金都获得了不错的收益。“后面正陆续进入券商辅导,拟排队上市的企业还有善康医疗、赛思电子、永联科技、邦盛科技,上达电子、贝特利等。”    

紫金港资本在瞄准靶心后,也在不断提高胜率。具体方法论,就是将自身的风格做到极致。用吴雄伟的话说,就是“将每一张牌打到极致。”

紫金港资本的风格非常明显的,在最早阶段支持项目,并通过深度赋能长期陪伴项目。其中的关键词就是长期。

深圳新愿景天使基金投资的第1个项目泰研半导体就是非常标准的“紫金港资本风格”。

“我们是他的第1个投资人。在张总的创业历程中,我们不断地支持并且坚定自己一开始对于他们的判断,现在已经逐渐成为占比超过20%的股东。而他们在每年的高速增长中也给我们交出了满意的答卷。”甄理介绍,“在SIP封装领域,泰研的半导体设备和解决方案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获得了像恩智浦这些国外厂商的认可。而我们除了资金支持,也深度地介入到企业的战略决策的制定过程中。一方面我们投早投小的理念一直贯彻始终,另一方面这种深度赋能的投资过程,能十分切合地体现我们长期生态圈式的投资理念。”

不仅是泰研半导体,烧录领域龙头企业昂科技术、新菲光等项目的投资中,紫金港资本均是首轮的第1个完成决策的投资机构。

识于微时,投资于微时。这是紫金港资本一路走来的风格。不仅如此,坚定支持,在他人并不认可之时下注是紫金港资本的另一个风格。

2015年,从事语音虚拟号处理及计算听觉场景分析等科学研究及工作近二十年时间的张学良前往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学汪德亮教授实验室,其间,张学良同汪教授在语音降噪领域的一些关键问题上进行了深度合作。一年之期的访学结束回国后,2017年初,张学良与汪德亮教授在深圳共同创立了日后成为全球最好语音降噪公司的大象声科,将基于AI的语音降噪技术落地到工业界。   

事实上,在大象声科发展的早期,市场上也有不少的质疑声。“大象声科提供end to end的AI声学信号处理解决方案,国内也有其他的声学信号处理公司提供AI+传统声学信号的方案,但各家技术专注落地方向上有很大不同。”张学良回忆,“当时在业界遭受过一些传统语音信号处理供应商的质疑,但随着我们技术的不断演变及商业化的成功落地,市场及客户给予了我们极大的认可与支持,随后业界其他同行纷纷效仿,方才形成目前市场上以深度学习进行声学信号处理的主流。但随着我们技术的不断积累与迭代,我们相信我们依然在引领着这个行业的发展。”

在争议最多的时间,紫金港资本仍然坚定对大象声科进行了天使轮投资。张学良坦言,“紫金港资本已经陪伴我们7年时间,在面临未来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紫金港资本毅然投资了我们,其间,公司发展遇到的一些困难,紫金港资本也与我们共渡难关,为公司发展提供了很多建设性意见,我们非常感谢紫金港资本对公司的支持与帮助。能为企业发展各个阶段赋能,特别在大象声科创立之初,紫金港资本在公司治理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协助公司快速步入发展正轨。”

通过在早期支持硬科技项目,如今,在紫金港资本的被投企业名录中,拥有一大批已经陪跑多年的项目,随着项目产业化落地,紫金港资本也将在未来几年,快速迈入退出大年。   



超级进化体·“永远在一线”

当前,管理合伙人李芳丽、半导体合伙人甄理以及新能源/新材料合伙人余杨均为80后,而生物医疗合伙人赵媛媛更是90后。

  

更年轻的合伙人逐渐独挑大梁。

将责任与权力前移,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呼唤炮火。这可能是陈军正在试图调整的方向,也是紫金港资本进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发动更年轻的力量。

“从企业文化上来看,我们更倡导家文化,我们觉得员工更像家人。”李芳丽表示。与众多机构不同,紫金港资本甚至没有KPI考核标准。李芳丽笑着回忆,“其实我们很早之前也曾经想要通过KPI考核的方式,对机构进行管理和优化,但是实施了一段时间,发现无法落地,很多时候,陈军的宽容程度超乎想象,最后不了了之。”

在今年的新年寄语中,陈军曾经写出“卓越的创业者犹胜孤勇者,对峙过绝望却绝不对弈平凡”。在这个时代,“创新是创业者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作为对团队和紫金港资本创新生态圈家人们的寄语。   

“陈军的想法是,他才是最终负责人,项目失败,他承担主要责任,没必要让同事们背负压力和责任。”

对于投资行业而言,沉重的KPI反而会影响投资节奏,让精挑细选的投资动作变形,正是陈军无意中打造的这种较为宽松的环境,反而让投资人们更加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每一个项目。

家文化的印记,体现在方方面面,在紫金港资本成立2年后,柏敏加入了团队,他对陈军的第一印象是“亲和力”。“同事们像家人一样亲切,入职第二个星期没过试用期就跟着公司一起去云南团建,让我很快融入团队。公司团队都是复合背景的高学历人才,大家像家人一样相处,有问题相互指正、有困难一起面对,相互之间不会有你算计我,我算计你的这种斗争,简单轻松的相处模式。”

简单文化,也促使团队协作和配合更加有默契。

对机构的风格,还是处在一线的投资人更为了解。无论是甄理还是赵媛媛都提到了一个词——团队作战。

不同于其他机构单打独斗,强调个人业绩,紫金港资本所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协同作战能力。

赵媛媛介绍,“我们采取的是小组合作尽调方式,一位合伙人加上一位投资经理,共同看项目,这种模式之下,能更全面地看项目和赛道,这胜过单打独斗的勇猛片面。”

虽然是协同作战,但紫金港资本又极为强调效率。从赵媛媛见到粒影生物第一面到确定投资,仅仅用了一个月时间。

风控合规总监蔡晓璐直言,“我们比较稳健,也比较坚持逻辑。一些热门项目我们有机会,但反复推敲之后认为没有足够的安全边际或者不符合逻辑,还是放弃了,事实也证明我们做了更好的选择。但相反,只要我们认为一个项目符合投资逻辑,不管有没有热度,我们都会坚定出手。”

在一次活动上,赵媛媛发掘了粒影生物。

粒影生物创始人张影博士,曾任英国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英国国家医学研究所博士后,伦敦大学癌症研究所博士,师从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John Skehel和Steve Gamblin,曾解析了十几种蛋白结构,帮助MNC药企进行蛋白质精准药物相关应用的开发。

作为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B类人才引进回国,曾在Science、Nature等知名刊物发表蛋白结构生物学相关研究。团队其他成员来自帝国理工、中科院先进院、华大基因、药明康德等知名研究机构及产业公司,掌握国际前沿的蛋白质性能优化和设计的完整技术流程,拥有成熟的技术转化和应用场景拓展能力,以及在原核和真核生物系统下克隆、表达、纯化多亚基的异源蛋白复合体的经验,并曾深入开展对其在结构、生化和生物物理学性质方面的研究。

靠谱的人+靠谱的事,立时吸引了赵媛媛的注意,她直接将项目反馈到李芳丽和陈军,并在极短的时间内确定了投资意向。

“当时项目由于非常优秀,估值不低,但我们还是进行了投资。”在完成这轮融资的一年时间,成立不足两年的粒影在短短18个月获得了三轮融资。

甄理也提到了团队作战的优势,“这种团队作战的方式让我们投资的效能更高了,团队之间随时补位。”

不谋求个人英雄主义,陈军更着意于打造一支强兵战队。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通过相互配合,集思广益,集中智慧地挑选项目,并不断通过协作,提高凝聚力的同时,统一内部思想。   

陈军并不是一个独断专行的领导者,对于紫金港资本团队而言,他更像是谦和的兄长。“对任何人,他都非常谦和,对工作又异常认真。”就连乔迁新居的玻璃大门上粘贴的紫金港资本logo,他也会再三确定高度和宽度。接待企业、LP时,他稍觉得有所不足,马上在桌子底下给李芳丽发微信,提新要求。

李芳丽笑着说,“他属于马上反馈型。”

作为LP,海宁市人才科创集团与紫金港资本四度合作,从浙大母基金到此后的海宁新愿景毓秀基金等,双方通过资金、项目的合作,已经成为最紧密的伙伴。谈及对紫金港资本的感受,海宁市人才科创集团总经理苏冲直言,“浙大的缘分、价值观的契合、团队的协作让鹃湖和紫金港资本紧密地连接。从陌生到熟悉、从认同到成就彼此。相伴7年之久的紫金港资本是最懂我们的GP。他们稳健不失灵活的风格,打动了我们,也收获了十年的优秀业绩。而在其中,以陈军和李芳丽为代表的合伙人,始终冲在一线,更是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如今,陈军和李芳丽打配合,同事们评价两人,前者是油门,后者是刹车。一个有冲劲,一个谨慎。团队配合,达到天平最稳定的模式。但两个人的方向感趋于统一,“即便紫金港资本投资数量达到400家时,我们也一定在一线。”李芳丽直言。

永远在第一线,这是两个人共同的默契。

新的十年,新的阶段,紫金港资本还有哪些计划?

陈军的关键词有三个:全国化发展,生态合作,以及人才打磨。而李芳丽的答案是,“做百年企业,同被投企业一起穿越周期。”

十年,50亿,帮助科技成果转化,助力浙大等一批高校学子创业。这个当年听起来无比宏大的愿望,已经一一实现。如今。站在又一个十年的新起点,可以确定的是,紫金港资本的速度一定会更快。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