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贱卖”。
日前,泰德医药(浙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德医药”)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文件。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泰德医药是全球专注于多肽的最全面的CRDMO之一,提供从早期发现、临床前研究及临床开发以至商业化生产的全周期服务。
多肽代表一类独特的药物化合物,在分子结构上处于小分子和蛋白质之间。多肽可大致分为胰岛素多肽及非胰岛素多肽。全球已有近百余种多肽药物获批上市,覆盖糖尿病、癌症、骨质疏松症、罕见病等各个疾病领域。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药物,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多肽药物。
当下爆火的“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就是GLP-1类似物。司美格鲁肽等大单品的推出也带动了多肽药物市场的扩容,但是多肽药物具有工艺路线复杂、生产成本控制难度大、质量控制与纯化分离难度高等特点,研发及生产存在较高壁垒。也因此,制药公司出于降低风险、成本控制等考虑,往往会将相关工艺开发等流程外包给CRDMO、CDMO等第三方服务供应商。这些第三方企业也被视为医药行业的“卖水人”,泰德医药正是其中之一。
马斯克带火的赛道
拥有GLP-1管线无疑是泰德医药本次冲击IPO的一个看点,招股书中,泰德医药提到“战略性地专注于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领域的管线建设”。截至2024年5月27日,其与七名开发口服及╱或注射GLP-1产品的客户有九个GLP-1药物开发项目。
GLP-1类药物在减肥领域的应用,是市场关注的焦点。2022年末,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被爆出变胖的照片,刷屏网络,但在短短几个月后,他就以健康的体态重新出现在公众面前。马斯克在社交平台回复网友,他减肥的秘诀是定期断食和Wegovy(即诺和诺德公司旗下用于减重的司美格鲁肽注射剂)。在名人效应的加持下,司美格鲁肽迅速走红。
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是新一代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于2017年首次获FDA批准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后拓展肥胖、降低心血管风险等适应症;2023年司美格鲁肽全球销售额约184.5亿美元,同比增长97.7%。
与“减肥”二字挂钩后,诺和诺德股价也大幅上涨。2023年9月,据外媒报道,诺和诺德股价超过奢侈品制造商路威酩轩集团,成为欧洲市值最高的公司,诺和诺德的市值也一举超越2022年丹麦的GDP。股价的大幅上涨,反映了市场对GLP-1类药物前景的乐观预期。
2023年,GLP-1类药物登顶《科学》杂志的年度十大科学突破榜首。对于该类药物获评原因,《科学》杂志编辑部表示,除了能高效减肥,GLP-1类药物还可以减少中风、心衰等疾病风险。
随着GLP-1类药物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全球市场规模也在迅速增长。按销售收入计,全球GLP-1药物市场由2018年的93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38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33.2%,预计于2032年将达到129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14.3%。
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国内外的医药企业纷纷加入GLP-1药物的研发和市场竞争。仅国内就包括华东医药,恒瑞医药、丽珠集团、通化东宝、信达生物、石药集团等上市公司布局GLP-1药物领域,希望能够抓住这一市场机遇。
招股书披露的数据也印证了GLP-1药物市场的火热。2015年1月1日至2024年5月27日,中国共批准了32种非胰岛素多肽类药物,包括九种获批的GLP-1多肽类药物及23种获批的非GLP-1多肽类药物。具体到泰德医药,2015年1月1日至2024年5月27日,其开展的多肽药物管线I期或II期临床试验总数已达到301个。
除了GLP-1,泰德医药还已建立其他多肽项目管线。截至2023年1月1日,泰德医药多肽项目管线包括249个CDMO项目及六个CMO项目。其于2023年获得72个CDMO项目及七个CMO项目。在司美格鲁肽之外,泰德医药还提交了药物主档案或获得其他几个主要仿制药产品的监管批准。其拥有其他在研的主要仿制多肽类产品,包括替尔泊肽、地非法林、双羟萘酸曲普瑞林、替度鲁肽等。
全球第三,国内“排不上号”?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就2023年销售收入而言,泰德医药是全球第三大专注于多肽(多肽CRDMO服务贡献超50%收入)的CRDMO。2023年泰德医药源于多肽的收入为4750万美元,市场份额1.5%。
泰德医药虽然在全球多肽CRDMO市场中排名第三,但其市场份额与前两名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市场前两名由两家瑞士公司占据,第一名是一家总部位于瑞士,专门从事多肽及寡核苷酸的开发及生产的公司,2023年源于多肽的收入为4.32亿美元,市场份额13.8%;第二名为一家总部位于瑞士,专门开发及制造用作API或治疗产品中间体的合成肽及寡核苷酸的公司;2023年源于多肽的收入为3.14亿美元,市场份额10%。
与国内同行相比,泰德医药的业绩表现也算不上能打。
2023年,泰德医药营收3.37亿元,同比减少4%;归母净利润4890.5万元,同比下降9.4%。对于收入下滑,其给出的原因是每名客户平均收入由2022年的约52.8万元减少10.4%至2023年的47.4万元。每名客户平均收入减少主要归因于三名主要客户因其自身多肽药物开发资源、计划及周期的变化而大幅减少对其服务的需求。
而在2023年,圣诺生物、诺泰生物均实现了营收、归母净利润的同比增长。这两家公司业务中都覆盖多肽业务定制生产相关服务。圣诺生物致力于为国内外医药企业的多肽类创新药研发提供药学研究和定制生产服务,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多肽类仿制药原料药和制剂产品以及多肽药物生产技术转让服务。诺泰生物是一家聚焦多肽药物及小分子化药进行自主研发与定制研发生产相结合的生物医药企业。
在产能方面,泰德医药也不如前述同行。招股书披露,2023年泰德医药钱塘园区的多肽API年产能为500千克,每批产能为20千克,利用率为49%。相比之下,诺泰生物在5月接受机构调研表示,多肽原料药产能已达吨级规模。圣诺生物技改项目与募投项目预计将于2024年陆续落地,多肽产能预计提升至1.2吨以上。
不过,泰德医药正积极扩大产能,本次IPO募资计划中,其也表示将用于进一步扩大产能。
除了面临如圣诺生物、诺泰生物等老牌厂商的竞争,泰德医药还必须应对巨头企业,这些企业也开始涉足多肽CRDMO服务领域,为市场带来了新的变数和挑战。
药明康德在2023年财报中提到,TIDES业务(主要为寡核苷酸和多肽)继续放量。报告期内,TIDES业务收入达到34.1亿元,同比增长64.4%。截至2023年末,TIDES在手订单同比增长226%。此外,药明康德完成了常州和泰兴基地产能扩建工程。新产能已于2024年1月投入使用,多肽固相合成反应釜体积增加至32,000L。
泰德医药的全球业务布局广泛,招股书介绍,其项目已经覆盖超过50个国家,包括中国、美国、日本、欧洲、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市场。因此,泰德医药的收入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来自海外市场,且海外市场贡献的收入占比逐年增加,2021年、2022年及2023年,泰德医药来自海外国家及地区的收入分别占同年总收入的69.9%、71.1%及78.0%。
这种高度依赖海外市场的情况,虽为泰德医药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地缘政治风险。招股书中,泰德医药表示,地缘政治问题可能会阻碍其向海外客户交付产品的能力或以其他方式影响服务海外客户的能力。政府法规或与制药及生物技术行业有关的惯例的变动(包括相关司法权区药品审批流程的改革)可能会减少对泰德医药提供服务的需求,而遵守新法规可能会导致额外的成本。
曾被前东家“贱卖”
谁能想到,如今“全球第三CRDMO”的泰德医药,曾是前东家的“弃子”。
泰德医药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2001年,当时由该公司执行董事李湘创立的中肽生化公司,专注于多肽领域的合约研究、开发及生产服务。这家公司即为泰德医药的前身,泰德医药继承并发展了中肽生化在多肽领域的专业能力。控股股东徐琪及李湘莉分别于2003年及2005年加入中肽生化。
2015年,上市公司信邦制药花费20亿元,以远超账面净资产的高估值收购了中肽生化,评估增值率达到727.27%。信邦制药表示,通过收购中肽生化,将填补其在生物制药方面的空白,提升公司的研发实力、产品附加值和盈利能力,同时有助于提升下属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
收购中肽生化后,中肽生化一度在信邦制药的业绩中支撑起了半壁江山。在业绩承诺期间,中肽生化2015-2017年实现利润共计3.32亿元,较承诺净利润完成率为101.71%,占信邦制药2015-2017年净利润的一半。
但在2018年,中肽生化业绩出现首次下滑,分别实现营收和净利2.12亿元、6031.2万元,同比分别下降30.63%、53.14%。当年,信邦制药对其计提商誉减值金额15.37亿元。受此拖累,信邦制药2018年净利润亏损12.97亿元。
2020年,鉴于COVID-19疫情的挑战、多肽业务当时市场状况、中肽生化及康永生物(原中肽生化运营的诊断业务板块)的进一步发展预期需要大量额外的研发投资以及海外生产园区的设立,信邦制药决定剥离其于中肽生化及康永生物的权益,以更好地配合其于医疗服务的战略重点,及优化其资产结构。同年,徐琪及李湘莉共同创立泰德医药以收购中肽生化。这笔出售与购买一样引人关注,信邦制药将中肽生化及康永生物全部股权转让给泰德医药,股权转让款合计为7.5亿元,相较于购买价格可谓是低价“贱卖”。
2021年,泰德医药经历了两轮股份认购,已付每股成本逐步升高至22.5元/股,对应总市值约28.13亿元。如今,李湘、徐琪掌舵的泰德医药又将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
泰德医药的IPO之路正逐步展开,但能否在资本市场上赢得投资者的支持,仍充满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