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2
分享

​文化澄迈:探寻隐秘的澄江迈岭

这个是认证

海南新视界

2024-07-02 15:00 海南

349072 0 2

探寻隐秘的澄江迈岭

作者:元博

地处海南岛西北端的澄迈,与大陆一衣带水,隔海相望。自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置县,至今已有2134年的建制沿革史,是海南最早建县制的三大古县之一。

置县初期称为“苟中”,隶属朱崖郡。仅64年后(汉初元三年),朝廷撤销海南岛所有郡县,苟中县也随之被罢。到了隋代,大业三年(607年),在旧苟中属地寻复开设,定县名为“澄迈”,沿用至今已有1420年。在先后设置的十县中,只有“澄迈”二字从未更改。

山水环抱,诗意命名

澄迈,这一富含诗情画意的名字由何而来,目前存在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和宋代《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等书记述:隋大业三年,在苟中县旧地恢复设县,县治在澄迈村,因县治地名而取县名。唐元和九年(814年),县治由澄迈村迁至澄江坡(今老城墟),县名因之。澄迈村为澄迈县治有207年之久。

科举时代海南唯一探花、被誉为海南四绝“书绝”的张岳崧,据说在编纂《道光琼州府志》时也参考上述几本古籍,并曾亲自到当时澄迈县治(今老城墟)走访调查,可惜澄迈村旧址无存,不可考。

澄迈《老城镇志》记“苟中属地复县,县治设澄江坡,因其附近有条澄江、有座迈岭,有个澄迈村,故得今名‘澄迈’”;“澄迈县始立,治所于澄江坡村,今老城地界。老城西南方有条澄江,东边有座迈岭,故以山水名之首字为县名澄迈。”虽然提及了“澄江坡”,但与上述说法尚存一定差异,没有载明县治从澄迈村迁至澄江坡的历史。

另一种说法来自明、清时期编纂的《琼州府志》《澄迈县志》:因其治内有澄江、迈山,故取山水名之首定县名为“澄迈”;“澄江,其流清澈,隋以名县”。省地方志专家对两种说法都认可。

海南的州县地方志,最早修于明代。那么明、清时期编修的地方志为什么不沿用唐、宋时期县名由来的说法呢?清代张岳崧编纂《道光琼州府志》时为什么又参照唐、宋时期的旧说呢?澄迈县地方志主任、澄迈县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澄迈县志》主编孙中积先生,曾为此请教于省内外地方志专家。他们认为,唐、宋时期的这几本古籍,到明代之后,各地收藏几乎为零,仅朝廷翰林院藏有孤本。张岳崧曾任翰林院编修,参与编纂《明鉴》,当时可能有机会读到这几本孤本的古籍,他日后编纂《琼州府志》才引用了古籍之说。海南其他人难有机会。因此,明、清时代的修志者,又有了“澄迈由山水地名之首字取县名”的新的叙述。而这一说法有理有据,久而久之为大家所认可。

上述第一种说法,澄迈县因循澄迈村的命名,而澄迈村的命名又因何而来?虽然澄迈村旧址无存,不可考,但从老城镇的大概方位推测,“澄水迈山四回环绕”,“因有澄江、迈山故名”仍合乎逻辑。所以,无论澄迈村还是澄迈县,“澄迈”二字或与澄江、迈山有着很紧密的关系。

内外澄江,双滩入海

澄迈,这个历史悠久且富含山水诗意的城市,文脉生发于澄江、迈山。但为什么在今天的澄迈县境内,我们却难觅澄江、迈山的踪迹呢?关于澄江和迈山,流传着很多版本的猜想。经过对康熙十一年本、康熙四十九年本、嘉庆二十五年本、光绪三十四年本、2008版《澄迈县志》,以及澄迈《老城镇志》(2016年版)的比较分析,加之实地踏勘,对澄江、迈山的古今赓续推测如下。

澄江其实并不是一条真实的水系的名称,而是内澄江、外澄江二水的合称。

内澄江为时令河,发源于神岭东麓,向北流经琼山县西部,从美造村入澄迈境,至龙吉村西侧,折向西去,绕老城南过,与外澄江会于东水港,合流入海。流程13公里,蜿蜒曲折,水质清澈,有“九曲水”之称。澄迈名胜通潮阁、里桥等皆分布于内澄江沿岸。1958年在内澄江上游美造村截河建坝,建造美造水库。内澄江上游被水库淹没,如今下游尚存4公里左右,称“老城河”。

外澄江也是时令河,发源于神岭、风门岭、罗驿松树岭一带。支流道兴水库,绕白莲村东侧流经美伦桥、老城西外桥外埠,内外澄江汇合,流入内海,经东水港入琼州海峡,全长15千米,现境内河道3千米。即今天的美伦河。

内、外澄江的最终交汇、合流入海,形成了澄迈八景之一的奇绝景观“双滩赴海”,引得游人留诗多首。

内澄江 (老城河) 及里桥遗迹

内外澄江汇流入海

迈山耸峻,独珠回峰

迈山位于澄迈县东南部、老城镇龙吉村西北,脉自县主山独珠岭。迈山山脉从独珠岭至那油岭一带,由东折南,东南西北坐向,形如初月。澄迈地势南高北低,在东北部低海拔台地,高程海拔67米的迈山,亦可谓山列耸峻。

独珠岭位于县东十里,是迈山山脉的主峰。“脉自马鞍山来,突起一峰,圆结如珠”。澄迈八景之首的“独珠回峰”指的就是独珠岭。

孙中积先生认为,迈山山脉是澄迈县治的龙脉,康熙十一年本《澄迈县志》亦称“乃县龙主山也”,何谓龙脉?

《康熙澄迈县志》卷一记载了一个事件:“县东往府治路约六七里许,踏伤龙脉,陈来旬兴工塞之,开筑新路,转南沿河边一带而行,官民由之。”《嘉庆澄迈县志》《光绪澄迈县志》也记有:“七里铺,县东一十里,旧万全都,系上郡路。旧志堪舆家谓县东上郡大路,路伤来脉约六七里许。”

以前的驿道应该是从县门跨过迈山,经澄迈七里铺直通琼山的石山铺,日久路陷,风水师说是伤了“地脉”(就是上述龙脉),所以官府出面修路、改道。何以端先生在其《琼崖古驿道》中推测,迈山西侧有龙吉、龙凤,东侧有龙群、龙抚等村,就有围绕“龙脉”的意思。

龙吉村地处迈山西麓,整体坐落在迈山一块巨大的玄武石上。传说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龙吉村的开村始祖、郑姓迁琼始祖、广东监军道按察司副使(正四品)郑宗,自福建莆田迁琼,就是看到迈山上这块突兀的贡岩如巨龙虬盘,背山面水好风水,才决定落籍于此,并取村名龙吉。

据《老城镇志》载,澄迈老城有十几个以“美”字打头的村名。当地方言,“迈”就是现代汉语的“美”。镇志推测这些村庄命名可能都与迈岭有关。

内外澄江、迈岭位置图

山水际会,坡翁见证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然而动静相宜,奔腾不息的澄江、岿然矗立的迈山,亦终有风云际会、山水相逢:澄江与迈岭这两处命名澄迈的地理标志的际会点即在老城镇东北部的龙吉村——内澄江在龙吉流经迈岭西麓山脚下。

据康熙十一年本《澄迈县志》载,苏东坡语云:“面前九曲流,好地在那油,进前三阁老,退后九知州。”九曲流即为内澄江,那油(岭)即为迈岭。根据字面意思不难想象,彼时的苏东坡正站在迈岭之上,看着山脚下穿流而过的内澄江逝者如斯夫。

根据史料记载与专家推测,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六月十一日,苏东坡遭遇人生最后一次贬谪,从徐闻南迁渡海,海况顺利,同日自澄迈古县城(今老城圩)港口登岸入琼。经通潮驿,辗转琼州府“报到”,再折返经澄迈、临高,赴贬谪地儋州。

澄迈驿与琼州府之间所行陆路应该皆为驿道。而龙吉所处位置(当时龙吉尚未建村),正处于澄迈东行驿道上休憩与补给的关键节点“七里铺”。即《康熙澄迈县志》卷一关于“铺舍”记载:“县东之铺,由县至旧万全都一十里有七里铺。”

据何以端先生《琼崖古驿道》研究,唐宋驿道,大致十里一铺,可以饮水歇脚;三十里一舍,可供人吃马喂;六十里一驿,可以留宿过夜。自琼山西行,至澄迈全境,共约十五处铺舍。进澄迈境内,第一铺即七里铺。“七里铺,位置约现今龙吉村,离澄迈老城约七里”。

明隆庆年间 (1567~1572) 改驿道前,澄迈、琼山境内的驿铺

苏东坡三年后获赦北归,儋州、琼山、澄迈(在澄迈老城至少停留了8天),行程亦然。苏东坡在这里休息,顺便登临那油岭(即迈山)、远眺九曲流(澄江),赞叹“面前九曲流,好地在那油”,非常合乎逻辑。

澄江、迈山——澄迈悠久文脉的赓续传承,虽然遭遇断流、环境破坏等一时的遗憾,但业已看到可喜的改变:2012年澄迈县挂牌成立澄江美伦河(外澄江)治理指挥部,进行河床环境治理;龙吉村那油岭(迈岭与内澄江际会处)正在规划兴建东坡文化生态公园……但愿澄迈似曾它走过的一千四百多年风风雨雨,不被历史和发展的尘埃遮蔽,愈发闪闪发光。

来源:澄迈新闻由澄迈县融媒体中心编发

# 澄迈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2人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