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大健康板块市值缩水最大的细分领域是什么?答案呼之欲出。
不是当前面临挑战的创新药领域,也不是受到集采政策深刻影响的高值耗材市场,而是互联网医疗领域,其单个企业市值在过去的三年中就急剧缩水超过4000亿。行业企业估值从最高时5000亿到目前600亿,估值缩水约90%。
互联网医疗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从兴起、繁荣到目前的调整,整个过程不过二十年的时间。然而,迄今为止,该行业尚未找到一条清晰、稳定的盈利道路,目前仅有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少数企业实现了盈利。
今年的市场变化尤为引人注目,从4月份传出的中国互联网在线诊疗的先驱“好大夫”可能被阿里健康收购的消息,到6月京东健康对其“家医业务”进行全面调整,这些事件都引发了市场对于互联网医疗未来发展的深度思考。这是否预示着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我们仍需进一步观察和分析。
01、“家医服务”冰火两重天
6月初“京东家医事业部被整体裁撤”的消息余温未退,近日“平安家医”又传来大消息,而这一次却是“强势升级”。
几乎同时推出“家医服务”,为何京东、平安走向了冰火两重天?
2019年,平安健康“家庭医生服务”上线;目标是3-5年内服务1000万家庭;截止2023年平安家医注册会员接近1300万人。
2024年6月,中国平安宣布正式升级家庭医生服务品牌"平安家医";并打造"11312"主动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 即1个专业的、拥有北大医疗国际医院和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双重认证指导的家庭医生团队,1个由中华医学会全科分会指导、澳大利亚医学会RACGP认证的5A标准服务路径,3套针对亚健康人群、慢病人群、疾病人群的主动健康管理服务,以及提供12项稀缺医疗资源。
2020年,京东健康发布服务产品“京东家医”;目标是5年内服务5000万个家庭。
2024年6月,京东健康针对旗下家庭医生事业部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将原家庭医生事业部的C端业务及职能,合并至京东健康互联网医疗事业部;B端业务及职能,合并至京东健康企业业务事业部。并表示,此次调整除架构分拆外,不涉及业务和人员裁撤。此外,京东家医产品后续会更多向B端方向聚焦。
在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竞争格局中,平安好医生和京东健康作为行业的领军者,经常被公众拿来比较。而这两家公司对家医业务所采取的不同策略,恰恰验证了互联网家医服务的一大趋势,即优先以B端作为核心驱动力,进而带动C端(消费者)市场的稳健发展。
从此前2020年的公开信息来看,京东和平安的“家医服务”在产品、服务内容、医疗资源等方面并没有很大差距。
当然,此后各自也在服务项目和资源上不断加码,比如:
- 京东健康设22个专科中心,含儿科、心脏等,并邀近百权威名医入驻。推出多种版本,如睡眠改善版、个人呵护版,并正式上线“老人全年照护”服务。
- 平安健康拓展5万医生,覆盖29科室,成立23个专病中心,并涵盖海外资源。与4000+医院实时合作,合作药店达23万家。服务人群细分为:健康/亚健康、慢病人群、疾病人群(轻症、重症)。
但是,直接面向C端的收费模式仍面临大众认知水平不足、接受度低、缺乏信任等问题,因此消费者付费意愿不强。而B端(如政府、保险公司等)却能更好推进家庭医生服务落地。
因此,从一开始平安家医的市场定位就是主要为平安集团旗下F端(金融端客户)、B端(企业端客户)提供服务。尤其是依托于平安寿险的庞大客户群。据悉,2023年使用医疗健康服务的平安寿险客户数超2000万,服务满意度达99%。
平安健康战略
通常而言,购买健康险产品的人群相比其他人群,更加关注健康管理,且对相关服务的接受程度更高。同时,“家医服务”也为平安寿险产品提升了额外的价值。
而从未来中国医疗创新支付模式来看,医险协同,将差异化医疗产品的一部分费用交给商保承担或将成为趋势。
6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提出推动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扩大创新药支付范围;选择部分地区开展试点,探索推进商业健康保险就医费用线上快速结算。
或许也正因如此,虽然中国互联网医疗企业探索“家医服务”已近十年,但似乎只有平安好医生率先走出来。
*** 2015年春雨医生就曾探索“私人医生”服务;2017年好大夫在宁夏彭阳县试点互联网+家庭医生服务;2017年微医曾发布“微医家庭医疗服务体系”。
然而,互联网医疗产业尚处于摸索阶段,平安好医当前最需要向市场证明的是“何时能够实现盈利”。
02、互联网医疗究竟靠什么赚钱
互联网医疗实现盈利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世界级难题”。
2021财年(2020年4月-2021年3月)阿里健康首次实现正面盈利3.49亿元;2022年京东健康首次实现正面盈利3.8亿元。
从2023年业绩来看,互联网医疗上市企业里盈利的仍只有京东健康、阿里健康。而其营收增长都主要来自于由医药和健康产品销售所驱动。
医药电商仍然是目前变现能力最强的互联网医疗盈利模式。
米内网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实体药店零售总额累计至6229亿元,而网上药店的零售总额则攀升至3064亿元,占据了整体市场的33%。相较于2022年,实体药店的市场份额下降了3.1%,这一降幅较2021年的1.8%进一步增长。与此同时,网上药店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同比增长17.5%,显示出在线零售市场愈发强劲的增长趋势。
作为中国电商领域数一数二的巨头,阿里、京东凭借庞大且粘性较高的用户群体“进军”互联网医疗,其原始优势在医药电商领域很难复刻。
- 截至2024年3月31日,天猫健康平台年度活跃用户达到3亿;
- 截至2023年底,京东健康年度活跃用户超1.72亿。
此外,服务C端(药品外卖)领域的主要挑战在于高度的“同质化”现象,其业务模式与生鲜电商存在诸多相似之处。目前,市场内除了原有参与者,还有美团、饿了么等即时零售行业的领军企业积极布局,同时,随着售药政策的放宽,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新兴平台也相继加入,使得医药在线零售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竞争态势显而易见。
疾病管理的核心是打通患者端、医生端和药房端三大主体,提供持续的慢病问诊与医药服务,因此,患者数量的积累以及各环节间的商业闭环又成为企业当前的竞争重点。
家庭医生服务承担了健康管理、轻问诊等多重工作,随着中国老龄化趋势,面对20余万全科医生缺口,其背后的健康需求是显而易见的。
***2023年11月,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发布《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指南(试行)》,提出为有需求的居家和社区养老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并明确了服务流程。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加强养老金融产品研发与健康、养老照护等服务衔接,鼓励拓展医养结合服务,将康复服务延伸至社区及家庭。
互联网医疗是推动家庭医生业务广泛实施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互联网家医服务与实体医疗服务的无缝融合,需要面对多个复杂环节和众多参与者的挑战,包括医生、患者、药品供应链和检查流程等。这些环节和参与者之间的协调和信息流通是疾病管理、家庭医生模式发展的核心难题。
尽管很难,但是只依靠“卖药”盈利的互联网医疗不是长久之计。
03、回不去的市值
互联网医疗企业几乎都选择在港股上市,目前健康160、方舟云康等也已在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曾几何时,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市值都超过了千亿(达到各自迄今为止巅峰)。
- 2020年12月31日,京东健康市值近5000亿港元;
- 2020年12月31日,阿里健康市值近4000亿港元;
- 2020年6月30日,平安好医生市值近1500亿港元;
然而缩水千亿,并非仅限于中国企业,美国远程医疗行业的领军企业Teladoc亦遭遇市值的大幅下滑,其市值从2021年的近500亿美元(约合3800亿港元)已降至当前的17.5亿美元。
- Teladoc是全球第一家上市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主要业务是在线问诊、疾病管理等,不涉及“医药电商”,至今仍未盈利,2023年亏损2.2亿美元。
泡沫退散后,无论全球资本市场还是大健康领域对于互联网医疗的认知都更落地;目前来看,或许很难再回到数千亿估值。
针对中国医疗行业的现状,互联网医疗被寄予厚望,或许在与填补超过二十万全科医生的缺口;这很显然不能单靠人力实现。
当AI大模型的神奇力量席卷全球,互联网医疗领域亦积极融入这一浪潮,并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据不完全统计,仅2023年2-9月,中国就已发布近50款医疗大模型。
2023年9月,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牵头,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服务指导管理中心、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等20余家相关产学研用单位共同研究起草的《医疗健康行业大模型应用技术要求》正式发布,成为业界首个围绕医疗健康领域提出的大模型应用技术标准规范。
因此,这些互联网医疗头部企业的下一个战场或许在AI领域。
2023年7月,京东健康发布“京医千询”医疗大模型。该模型整合了临床指南、医学文献和专家知识,能迅速迁移学习至医疗健康各场景,为远程医疗服务提供技术支撑。基于“京医千询”,京东健康为在线医生提供了云诊室、诊后随访、专家会诊、临床科研、医生IP孵化及“智能医生助手”等工具。
阿里也发布了通义仁心-个人专属健康助手。
基于平安集团的5大数据库和医疗领域知识图谱,平安健康构建了“平安医博通”多模态医疗大模型。并升级了“平安医家人”医生工作台,可辅助医生快速生成就医指南,省时省心。AI还能实现全量质检,覆盖在线问诊、病历、处方等环节,确保安全合规。
智云健康推出了自主研发的智云医疗大脑(ClouDr Brain),并建立了ClouD GPT及ClouD DTx两大行业模型。GPT用于AI辅助诊疗,DTx则专注于AI辅助药械及真实世界研究。这些模型旨在提供更个性化的护理服务,提高慢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优化医生的工作质量与效率,以缓解医护资源紧张。此外,智云健康还与百度文心一言合作,尝试将对话式语言模型技术应用于国内数字化慢病管理服务场景,全面打通国内慢病患者院内、院外就医场景。
除了继续提速线下布局外,叮当健康将精准数字化疾病专科与远程医疗服务、创新AI数字化赋能咨询问诊服务等业务层面的内容,写进新的五年计划中。2023年发布了“叮当HealthGPT”,并推出了基于此研发的应用型医药AI产品“叮当药师、营养师AI助手”。
2024年6月19日凌晨市值冲破3万亿美元,英伟达成为了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而成功得益于其全球最强芯片能让AI算力提升30倍。
或许互联网医疗企业下一次市值“回归”,在其AI赋能爆发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