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刘积仁的大健康“长跑”

这个是认证

懂懂笔记

2024-07-04 17:01 北京

143880 0 0

软件是一个长命的产业,但软件企业的寿命都很短。懂得怕死,才能有机会活得长久。

这一次,刘积仁又为东软医疗找到了强大助力!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通用技术集团)所属资本公司战略投资东软集团在医疗健康领域资的创新业务公司——东软医疗,双方也由此展开一系列战略合作。

如果说大健康是东软集团正在进行的一场马拉松,那么与通用技术集团的战略合作,就是途中的重要补给站,也为东软的大健康战略再次补能、续航。

怕死,顺势而变不断续命

公司内外一直都喊他“刘老师”,而不是刘总。在内部的人看来,他是企业的领路人。在业界看来,他是睿智的企业家。

作为从大学走出来的创业者,刘老师一直都“怕死”,常常感慨:三十年前与东软同期创业且现在还活跃在一线的软件企业,所剩无几。

生于忧患。基业长青的企业,往往都更具危机意识。当年刘强东曾说京东物流距离破产仅有2年;马云坦诚过阿里距离倒闭只有18个月;王兴也曾言美团距离破产永远只有6个月。而管理大师张瑞敏更为极致,他时常告诫员工海尔离倒闭只有一天。任正非总是能提前预见到凛冬,担心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这是历史规律。没有预见,没有预防,就会冻死。那时谁有棉衣,谁就活下来了。”

刘老师与上述企业家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下一刻的活法。所以我们看到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是最爱折腾的那一类:业务的开停,组织的调整,人才的轮动,甚至是企业的定位,都一直在变。

变,是因为环境、技术、需求不断在变。三十多年前计算机人才被称为科学家,PC时代被称为工程师,到了互联网时代则被称为码农,未来进入AI时代人人都能编程;三十年前的软件是产品模式,今天的软件是平台模式、服务模式;曾几何时,软件还是一个独立的产业,而今天软件无处不在:手机的APP,汽车的智能驾驶,医院的病理分析,城市的运行……

变,也是因为有能力预见,不断抓住潜在良机,抓住产业大势,顺势而变。刘老师曾公开表示,东软30多年战略布局的“决策根基”,就是将公司命运与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高度关联,企业才会频频踩正“点子”。最早进入社保、电力、税务、金融等领域的时候,东软是这些社会基础体系数字化的参与者,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彼时东软坚守软件产业,深耕信息化、数字化建设这条赛道,而这条赛道恰好赶上国内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东风”,得以顺风而行。

在信息化、数字化之后,就是智能化。今年初东软再次战略升级,“AI”和“数据要素”成为新战略的关键词,未来定位为智能解决方案。这一轮产业变革力度之大,难以想象。

所以2024年3月东软战略发布时,刘老师对媒体这样表示:“在东北有句话叫挣命,与命抗争。明明知道平均寿命就那么长,你不为未来设计就没有希望。”他对此颇为感慨,从一开始做软件产品,到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国际化、软件遍在化,东软每五六年就会变革一次。

而此次通过与通用技术集团合作,加码东软医疗,也是顺势而变。

从产业进程来看,根据《“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中国医疗装备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期,最重要的核心就是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在国产替代的基础上,更需要国家队入场,引领下一阶段的发展。

从技术进化来看,随着智慧医疗的深化,硬件不再独立存在,未来将转为以医学影像设备为基础的临床诊疗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东软医疗在高端设备领先的基础之上,要与更多合伙方一起向客户输出智能诊疗,势必需要更广泛的深度合作。

可见,此时与通用技术集团的战略结盟,一方面是为东软医疗搏一个更广阔的未来,另一方面也是在顺势而为,为下一个五到六年铺路、输血。

坚持跑步,保持清醒布局长远

刘老师喜欢晨跑,已经把跑步作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喜欢向别人推荐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村上春树认为跑步与写作有相似的哲学,都需要专注、忍耐和心无杂念,在跑步中他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通过跑步来排毒,保持精神健康。

刘老师对跑步也有自己的感悟:“跑步是一项孤独的运动,跟自己较劲,没有对手,跑步的时候头脑最清醒,公司战略布局长远,必须清醒才会有正确的结果。”

在产业的浪潮中,有很多短期的诱惑,凸现一夜成名或一日暴富的机会,但不符合企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些“机会”就不会出现在刘老师的长远布局中。

做企业是长跑,基业长青就要有跑马拉松的心态,不在一时快慢。刘老师就是在跑步中坚定内心,摒弃噪音,不被诱惑,也不会轻易退缩。

东软医疗当年涉足CT领域,注定了就是一场马拉松。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没有自己的CT机,医疗装备市场也几乎见不到国产设备。进口CT设备不仅价格高、服务贵,更重要的是维修不能实时响应,可以说是处处被卡脖子。当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东北大学的两位老师试着帮助某医院维修进口CT机,这是东北大学计算机影像中心的起源。从维修到制造,有很多的技术关卡要攻破。1994年,中国第一台CT原型机在东北大学研制成功。

要知道,从第一台原型机到生产制造、上市销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时,产学研之间是有着很深的断档,有研究未必有成果,有技术未必能市场化。东北大学想把这个项目交给有市场化能力的企业。在当时的产业环境中,没有人相信中国能自己制造CT机,并且能与国际大厂GPS(GE、Philips、Siemens)抗衡。

刘老师当然知道这件事很难,成功的几率很低,但是国产化这件事非常重要,也是大势所趋,所以他果断接盘,开始了一场医疗装备国产化的长跑。

1997年8月,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CT机——C2000落地,实现了零的突破,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荷兰之后又一个能自主研制CT的国家。从产品的突破到市场接受、用户认可,依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东软医疗不断提升自研比例,并且向高端进发,先后推出了我国第一台双层螺旋CT、16层CT、64层CT、128层螺旋CT,终于慢慢获得了市场认可。CT成为东软医疗的名片,在CT的国产化替代史上,东软医疗位列第一。

当年不被看好,刘老师依然坚持下来了。从维修到制造,从低端到高端,从CT单一产品到多产品线齐发,从硬件产品到软件一体的服务,东软医疗已经发展了近三十年,坚定长远目标的同时,也在不断地顺势而变。如今已拥有全品类、全档次、全客层覆盖的近百款数字化医学诊疗产品,在美国、德国、巴西、秘鲁、肯尼亚、阿联酋等设立12家海外分支机构 ,向全球110余个国家的13000余家医疗机构提供产品和服务,总装机量达到了47000余台,成为中国最大的CT制造商和出口商。

这三十年里有多少沟沟坎坎,只有用双脚跑过的人才深有体会。当然,走过沟壑的他们也知道,前途虽宽广,但道路依然不平整。

东软医疗是东软大健康版块之一,大健康则是东软选择的一个长远方向。在今年初的战略发布会上,刘老师给出了观点:“健康医疗是东软耕耘了好多年的行业,东软作为一个软件的企业,我们在选择战略方向时,优先考虑的就是持续性,我们希望我们今天做的事情能够为10年和20年带来稳定和持续的收入。”

事实上,东软已经构建了覆盖智慧医疗数字化、医疗设备、康养服务、专科医院、金融保险、医工人才等领域的完整的大健康生态。

刘老师坚信:“没有长线,绝无短线,没有长期的积累,就没有短期的幸福”。

超越技术,融入生态融入社会

如何顺势而变?如何完成马拉松?如何保持生命力的长久?

刘老师很早提出一个创新理念——超越技术。

技术是科技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前不久,媒体报道的中国柔性屏鼻祖柔宇破产就是一个鲜活例证,在技术与应用之间有一条深深的裂谷,很多技术创新得到了认可,但是始终无法落地应用,无法产生用户价值。

在今年的战略发布上,刘老师再次强调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技术是为了推动社会发展,不是为了展现技术的发明者创造者自己的独特性。在他看来,技术要为社会赋能才有价值,才能在这种价值中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1991年东软创业的时候,曾立志做“中国的微软”,但当时软件产品化在中国没有生存土壤,你只要开发出一款软件,市场上很快就能够复制。所以,东软将技术落实在系统集成、行业解决方案中,与客户的应用场景相结合,在为客户、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东软也逐渐深入到医疗卫生、电信、税务、金融、电力、教育、交通、汽车、制造业等各个领域,获得了自己的发展空间。

“东软能够活到今天,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用软件解决了社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没有发生之前我们就要探索这些问题,而机会到来的时候我们才有发展的机会。”无论东软医疗的CT机,还是当年进入社保、电力、税务等各个领域,刘老师思考的维度都在技术之上,用软件去解决社会的问题。因此,东软在支撑中国最强大信息基础设施的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回馈,中国医保的40%份额,社保的50%份额,中国医院HIS系统的30%份额……正如外界所调侃的:很多人不知道东软,但每天的生活却离不开它。

融入应用,融入生态,融入社会,因超越技术而营造了一个共赢的生态系统,这就是东软续命的方法论。刘老师说:“技术是为使用者带来价值,而不是为你自己带来荣耀。”

以东软医疗的发展历程来看,在硬件实现国产替代之后,终于把CT机的价格打了下来,医院、用户、国家多方受益。在硬件成功之后,东软医疗又推出了“MDaaS”解决方案。

这一创新,利用人工智能影像云技术服务,实现医疗机构之间的影像数据互联互通,影像数据可以跨院、跨地区,实时的远程调阅,助力实现国家强基层和分级诊疗的国策,缓解医疗资源供需矛盾。与此同时,东软医疗通过从设备生产商到服务提供商的变身,与客户的关系也更为紧密。

具体到这一次与通用技术集团的战略合作,可以看到医药医疗健康是通用技术集团的三大版块之一,覆盖医、康、养、药、械产业,这些业务都有机会与东软医疗产生协同。基于资本层面的战略合作,也将加深加速这种协同的效果。

在产业转型的关键期,刘老师为东软医疗寻找到了通用,超越技术,让技术创新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结束语】

刘老师身上有很多个标签:中国第一位计算机博士:他是一位学者;大学教授下海:最早将产学研打通的创业者;在荒漠中能看到未来,勇于从零开创新模式,有着理想主义者的情怀和历史践行者的执着:他是一位优秀的企业家;坚持跑步,坚持思考,坚持长期主义,融入生态超越技术,在顺势而变中保持企业长青:他也是一位管理大师;东软是A股软件上市第一股,他也因此被视为中国软件产业领军人物;刘老师虽然有很多标签,但他也“怕死”,因此不逐短利,不追风潮,与社会一起成长,身上没有商人气。

每个时代都会有一些耀眼的明星企业,但是真正的企业家都懂得一个道理:万分之一的企业靠运气,99.99%的企业靠的是努力。软件企业平均寿命只有六七年,而东软已经走过三十年,依靠的只有实力。

马拉松,能一直在跑道上的才是真英雄。

# 数字医疗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