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动物界全系列】粉介壳虫科—团纷蚧亚科(中):缘管粉蚧

这个是认证

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2024-07-07 09:06 上海

74867 0 0

粉介壳虫科—团纷蚧亚科(中):缘管粉蚧

 

6.缘管粉蚧属

缘管粉蚧属(学名:Lomatococcus)是属于团纷蚧亚科下的一个属。本属已知有1种,分布于中国云南,是中国特有属种。

缘管粉蚧(学名:Lomatococcusficiphilus),是缘管粉蚧属的一种动物。国内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广东。


(1)形态特征

雌成虫:虫体短椭圆形。体长约3.7mm。触角7—9节,有时第3节和第4节触角合并为一节。眼在触角之后接近头部边缘。胸足较发达,足之各节均宽而粗,后足基节和胫节较宽,通常具有透明孔。前背裂和后背裂均显著。腹裂发达,大而明显。臀瓣略显露,其腹面强烈硬化.在硬化部上着生有臀瓣端刺和一些长毛,臀瓣端刺之长度约为肛环刺长度之2.5倍。肛环位于体背部接近末端,具成列环孔和6根根长肛环刺毛。三孔腺数量很多,分布在虫体背和腹两面。圆盘孔比较发达,分布在虫体背面,并在虫腹面边缘形成亚缘带。管状腺可略分为2种大小:比较大的管状腺的宽度略与多孔腺的直径相等,常集聚成群,形成体缘两侧的亚缘带。较狭小的管状腺常分布在多孔腺之前方,在第4—8腹节之腹板上形成横列或横带。刺孔群18对,第1对刺孔群和第18对刺孔群具4—5根刺。第2对、第16对和第17对刺孔群具2—4根刺,其余的刺孔群均具2根刺,在刺孔群的周围分布有8—10个或更多的三孔腺。补助刺孔群常具1—2根刺,位于18对基本刺孔群中间。体背面分布有小刺,体腹面分布有毛。

(2)生活习性

寄主:无花果Ficus carica L.、印度橡胶树Ficuselastica。

7.锯背粉蚧属

锯背粉蚧属(学名:Morrison),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雌成虫:椭圆形。外被蜡囊。触角6—7节。眼位于触角后头部边缘。足短而十分强劲,爪之下表面近顶端处具一小齿,后足基节或有透明孔。背裂变异多,常缺如,或不明显存在。腹裂在模式标本中缺如。肛环正常发育,常具有发达的肛环孔和6根肛环刺,肛环刺毛短于或等于肛环直径长。臀瓣虽小,但明显存在,在腹面无硬化条纹,臀瓣毛长于肛环毛。刺孔群1—2对,典型的刺孔群除分布在臀瓣上以外,其它刺孔群常退化消失,或在体缘有小刺分布。管状腺在虫体背和腹面均有分布,并很丰富,有时在背面中部有较大的管状腺不规则分布,有时分散在背面腹部边缘,但无蕈状腺。三孔腺通常稀疏分布,背和腹面均有。在模式标本中,三孔腺数量很少,只分布在虫体腹部末端之背面和胸气门附近。多孔腺只在虫体腹部之腹面比较丰富。虫体背面腹部之中部,或在背面体缘分布有圆锥形、其顶端比较尖锐的体刺。老熟之雌成虫之体色常呈现蓝绿色。

(2)分布范围

本属目前已知约6种,其中分布在东洋区1种,古北区3种,新北区2种。我国目前已知1种。

(3)锯背粉蚧

锯背粉蚧(学名:Morrisonprionodes)是粉蚧科锯背粉蚧属的一种动物。

①形态特征

雌成虫:虫体长椭圆形。体长约2.5mm。眼发达,具圆锥形硬化眼座,位于触角后接近头部边缘。触角7节,其中第2、4、7节较长,各节相对长度比例为:Ⅰ—36;Ⅱ—84;Ⅲ—48;Ⅳ—54;Ⅴ—32;Ⅵ—30;Ⅶ—96。足较短而强劲,胫节长于跗节,跗冠毛顶端尖锐,爪之下表面具小齿,爪冠毛顶端膨大。无前和后背裂。无腹裂。肛环具成列环孔,肛环刺毛6根,刺毛长稍长于肛环外径。臀瓣虽小,但明显发育,其背面高度硬化,臀瓣腹面柔软,生有4根长毛和1根不生在臀瓣顶端的臀瓣刺。刺孔群2对,其中1对位于臀瓣上,另1对(倒数第2对)位于第8腹节,由7根刺组成,着生在硬化片上。臀瓣上的刺孔群就着生在这硬化的臀瓣上,此刺孔群有8根矛状的刺,其大小均不太相同,三孔腺较稀疏地分布在刺中间。多孔腺很少,只分布在生殖孔周围,有时在后气门附近也有1—2个多孔腺分布。三孔腺在背和腹两面均有分布,以背面边缘较丰富。五孔腺缺如。管状腺偶见分布,约2—4个只分布在腹部第6—7节的腹面边缘。虫体背面大刺长约21μm,基部宽,而顶端尖,酷似矛状,沿虫体边缘排列,集聚成带状。体背面小刺长约4μm,呈分散的星状分布。腹面具长短不等的毛,触角间的体毛密集成丛。

②分布范围

四川、西藏。


8.蛇粉蚧属

蛇粉蚧属(学名:Naiacoccus)是团纷蚧亚科下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雌成虫:虫体呈卵形。体外被白色蜡粉。虫体略硬化,分节明显。触角6—9节,眼锥状。喙2节。胸足粗壮,胫节长于跗节,爪之下表面无齿。胸气门较大,无盘状腺。背裂存在。腹裂无。肛环具内、外列环孔和6根环毛,在肛环前、后有成群刚毛。臀瓣不显露,具1根长臀瓣端毛,臀瓣腹面分布有一些短毛,背面有成群刺。盘状腺有2种:三孔腺和多孔腺。管状腺分布在体腹面,头胸部分布较少而腹部分布很多。刺孔群无。背刺很多,体毛在背、腹面均有分布。

(2)分布范围

本属已知有2种,均分布于古北区。我国记录有1种。

(3)小蛇粉蚧

小蛇粉蚧(学名:Naiacoccusminor)是粉蚧科蛇粉蚧属的动物。

①形态特征

雌成虫:虫体呈卵形。体长2.0—3.0mm,宽1.29mm。卵囊细长,长约15mm。触角5—7节。眼位于触角后头的边缘。胸足短而粗壮,爪之下表面无齿,足上无透明小孔。背裂2对,发达。腹裂无。肛环在体背末端,具2列肛环孔和6根长肛环毛,肛环前有成群细毛。臀瓣略突出,在腹面无硬化条纹,背面有短粗或细长刺7—9根,其长短粗细不同,腹面有短毛4根。三孔腺均匀的分布于背面和腹面,但背面比腹面数量多。多孔腺分布于后胸和腹部的背、腹面,在背面分布于腹部第1—5节上形成短的横列,在第6腹节上呈间断横列,在第7—8腹节上成横列,在第8腹节两侧形成群,在腹面第2—5腹节前、后缘形成间断横列或完整横列,在第6、7腹节形成短宽的横带,在第8腹节后缘形成带。单孔存在。管状腺有2种,大一些的管状腺长约0.012mm,宽0.003mm,小一些的管状腺长约0.009mm,宽0.004mm,分布于背、腹两面,在体背面头胸部大管状腺全面分布,在腹部大多分布为小管状腺和少量大管状腺,在腹部1—6腹节形成横带,在第8腹节两侧形成群,在体腹面头胸部分布有少量大管状腺,在第2—6腹节上大管状腺形成宽带,在第7腹节上形成侧群,在第8腹节上小管状腺形成宽带。体刺分布于体背面腹部第1—7节上形成横列,在第8节两侧形成群,体毛分布于头胸部和体腹面。

b.栖息环境

寄主:红柳的枝条上。在我国内蒙古额济纳旗雌成虫于6月上旬出现。

c.分布范围

国外分布:埃及,伊朗,巴勒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

国内分布:内蒙古。

9.鳞粉蚧属

鳞粉蚧属(学名:Nipaecoccus)是属于团纷蚧亚科下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雌成虫:虫体呈广卵圆形。虫体外表皮常为膜质。体节分节较为明显。眼稍突出。喙圆锥形,分为2节。生活的虫体常为紫红色。触角7节。足正常发育,胫节长于跗节,爪之下表面常无小齿,后足基节和胫节或有透明孔。胸气门开口呈喇叭状,附近无盘状腺分布。有前和后背裂,但均不大或不明显。腹裂无或有。肛环多为椭圆形,具内和外2列肛环孔,肛环刺6根。臀瓣不发达,略显露,在腹面顶端具1根臀瓣刺和若干根细刺毛。具多孔腺和三孔腺及管状腺。三孔腺分布于背、腹面两。多孔腺仅分布于腹面。管状腺分布于背、腹两面或仅分布于腹面。刺孔群存在,4—17对,通常各有2根锥形刺和少量三孔腺组成。虫体背面具有刺或小刺。虫体腹面分布有长短不等的体毛。雌体外表面常被白色鳞片或蜡质圆锥形突起状的分泌物所覆盖。

(2)鳞粉蚧

鳞粉蚧(学名:Nipaecoccusnipae)是粉蚧科鳞粉蚧属的动物。

①形态特征

雌成虫:虫体椭圆形,老熟时几呈圆形。体长约1.9—2.5mm,。虫体暗红色,外被黄白色蜡质,体周围有约7对锥状蜡质突起,体背也有许多锥状蜡质突起。触角7节,少数为6节。胸足小型,后足基节有少量透明孔。背裂2对,发达。腹裂小而圆,位于第3腹节腹板内。肛环离背部末端约半个肛环直径之距离,有成列环孔和6根长环毛,其长约为肛环直径之2倍。臀瓣略显露,腹面有硬化条纹,臀瓣端毛短于肛环毛。刺孔群仅腹部较明显,头胸部刺孔群不明显,或与背刺难分。三孔腺分布背、腹两面,在背面数量较多且分布均匀。多孔腺在腹部(第2—8节)腹板后缘形成短横列。管状腺分布在体腹面,长约0.006mm,宽0.002—0.003mm,分布于头胸部及第5—8腹节的腹面。体背锥刺较刺孔群刺小而圆形,排成4条不规则纵列,头部在触角间之头背有1群锥刺,成为本种之特点。腹面均为细毛,无刺。

②栖息环境

寄主:椰子Cocos nucifera L.、番荔枝 Annonasquamosa L.、天冬Asparagus sp.、菠萝蜜Artocarpus sp.、美人蕉 Canna sp.、无花果Ficus sp.、龟背竹Monstera deliciosa、桑Morus sp.、鳄梨Persea sp.、番石榴Psidium sp.、旅人蕉Streliltzia sp.、麻Urera sp.、葡萄Vitis sp.等植物。

③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福建,海南,广东,广西。

国外分布:朝鲜,俄罗斯,美国,大洋州,非洲,南美洲。


10.白粉蚧属

白粉蚧属(学名:Paraputo),团纷蚧亚科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雌成虫:虫体椭圆形。触角6—8节。足正常发育,虽与虫体相比显得较小,但其各节生长粗壮,爪之下表面无小齿。前和后背裂均很发达。开口较大,背裂口之边唇宽阔,其表面三孔腺分布很丰富。腹裂通常发达,位于第3、4腹节腹板间,呈方形,具侧凹或节间褶。肛环位于近体背部末端,距末端约为肛环直径1—2倍长,具成列肛环孔及6根肛环毛。臀瓣常稍显露,其腹面常有硬化条纹。三孔腺分布于体背、腹面。多孔腺仅分布于体腹面。管状腺1种或2种,通常分布于体腹面,在虫体两侧常成群分布,个别背面亦有分布。刺孔群2—18对,刺孔群不规则的存在在于虫体背面之各体节上,但在触角间和虫体末端之腹部8个体节处,通常均具有刺孔群。腹部刺孔群所包含的刺数较多,往往造成分对不清。体背面常有小刺,虫体之体刺一般其顶端均较钝,体腹面体毛较细长。

(2)分布范围

本属已知有32种,是亚热带、热带特有属种。我国目前已知有4种。

(3)中华白粉蚧

中华白粉蚧(学名:Paraputosinensis)是粉蚧科白粉蚧属的一种昆虫。

①形态特征

雌成虫:虫体呈椭圆形。体长约1.8—2.5mm。触角8节。眼椭圆形,位于触角外侧。胸足发达,其各节均较粗壮,后足基节较宽,其宽度稍小于股节之长度,分布在后足基节上的小透明孔数量不多。前背裂和后背裂较大,内唇缘硬化,背裂口之边唇上有许多刺毛和三孔腺。腹裂1个,较发达,大而明显。肛环位于体背部末端,具成列肛环孔和6根肛环刺毛,肛环刺毛长约0.090—0.100mm。臀瓣明显突出,臀瓣刺长约0.215—0.225mm,在臀瓣刺之基部有一长条形硬化条纹,此条纹之两侧无管状腺分布。三孔腺数量很多,分布在虫体背和腹两面。多孔腺只分布在腹部第4—8腹节之腹板上。管状腺可略分为大小2种:大管状腺在腹部4—8节腹板之两侧集成小群,小管状腺在腹部第5—7腹节腹板上形成横列。刺孔群18对,所有刺孔群均由一些较大的刺及一些较小的刺和一些三孔腺组成,刺孔群的刺呈圆锥形,具有体毛样的顶端。虫体腹面的体毛短而粗,体背部密布小刺。

②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云南(景东), 四川。

 

# 动物界全系列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