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口这个城市中
地名就像是一个城市文明
城市历史的忠实记录者
刻印着城市文明及文化历史的足印
有的古老,有的崭新
地名是城市文化的镜像
在海口
反映人文生活、语言习惯的特色地名
隐藏着无数历史文化故事
可惜这些地名很多都被新名字取代
成为老海口人心中难忘的回忆
这些海口最古老最奇葩的地名
你们都还记得吗?
“海 田”
现在的海甸岛
许多海口本地人在用海南话说起海甸岛时,往往不说“海甸”,而是“海田”;而在海口的市志里,说起海口的得名是因为宋开宝五年(972年),在海田村建浦,由于当时的海田村位于南渡江的出海口处,因此起名“海口浦”。
“海田”可以说是海口一个最为古老的地名,这个地名也最为直接,就是“海边的田”,最早应该是老百姓的口头语,但后来随着宋代海口港口业的兴起、海南香料的不断外运以及作为一个远航船只的补给站,海田所在的海口浦渐渐地繁华起来,从四面八方来居住的人增多,逐渐形成了新的城区,“海口”也因此而得名。
“马 房”
现在的新华南路的居仁坊
海口市的老街区中有座“居仁坊”,它有一个更古老的名字——“马房村”,为海口老街坊们所耳熟能详。在300多年前,这座老社区是驻扎在海口的明代军队屯马场所,因此得名“马房”。
谁能想象得到,曾经是水草丰茂,马儿奔跑嘶叫的马场,如今成了由一条条历经百年风雨的古巷道组成的居民区。
“田 边”
现在的“联桂坊”
“阿婆,请问吃十三小炸炸的地方怎么走?”,“在‘田边’往前一点就是了。
清明时期,“海口所城”的城墙就筑这里,因水系发达,海口居民便绕城墙而居且开垦农田,人流渐旺,所以便有了“田边村”。
“少史巷”
记载了海口半个多世纪风雨,数代人记忆的少史巷(海南话:臭屎巷)。据传上个世纪30年代,附近的居民抬出自家的“木桶”,将脏物都倒在此处,由专人收走,因此臭气熏天,街道由此得名。
也有解释称,少史古时的官位,比长史低一级。因少史居住在此,因而得名。
连通臭屎巷,还有打铁巷、牛车巷,这里就是当年的海口的“市中心”,这里的南洋建筑风格充分印记了华侨商人带回来的繁华,也记录了日军侵占后的没落。
“三角池”
位于海府路、海秀路和博爱南路的交叉处
三角池公园紧邻着海口博爱南闹区,加之旁边有个东湖,曾是当地人民的休闲去处,因原先此处有一三角形水池,夏天开满荷花,故称“三角池”。因人流密集,这儿曾是颇为热闹的小集市,四周挤满了商贩。
现在由于城市车流量加大,交通道路改造的缘故,三角池的面积已渐渐被挤压,成了城市绿化带。虽如此,老一辈人还是习惯称呼这一带为三角池。
“四排楼”
海南话四边与四排同音
1858年(咸丰八年)清廷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琼州口(海口)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往来客商骤然增多,贸易繁荣,海口城内现博爱路与新民路的十字路口成为了海口的商贸中心。民国时期,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十字路口四边都建起了楼房。为此,人们称为“四排(海南话四边与四排同音)楼”,一直沿袭至今。
从“四排楼”到城南门叫南门街(今博爱南路),从“四排楼”到城北门叫北门街(今博爱北路),从“四排楼”到城西门叫西门街(今新民西路),从“四排楼”到城东门叫东门街(今新民东路)。
“七层楼”
位于现在大同路的华侨大厦
华侨大厦是座综合性的酒店,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海口的地标,共七层,人称“七层楼”。在当时,华侨大厦是全海南最大、最高级的涉外酒店,主要以接待归国华侨为主,当时交通并不发达,华侨归来后多数先落脚海口然后再转回市县,可见海南华侨的思乡情怀,而当时的海口也是满满的“南洋范儿”!
现在的华侨大厦虽有些陈旧,几乎淹没在都市的各种高楼里,却见证了海口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也承载了数代人的悲欢离合。
“黑袍教路”
位于现在的大同路
海口大同路曾名叫“黑袍教路”,曾是一条用宗教信仰命名的道路,1929年,法国天主教堂(俗称“黑袍教堂”)在此建立,当时的老百姓于是将这条路称为“黑袍教路”。
“盐 灶”
位于原龙华区盐灶路,现已拆迁
盐灶是很多海口人小时候长大的地方,这里的一角一景,有故事,也有偶的童年。据记载,明朝以前这一片是海滩,人们利用海水煮海盐,以盐业谋生,后因人口渐渐密集,便形成了盐灶村。
现在老一辈的听他们的祖辈说,后因盐灶的盐业市场逐渐扩大,便分成了几个村坊,同时也将生产流程分工细化。现在的上灶村、下灶村、六灶村、八灶村就是那时流传下来的村子,每个村名都带着“灶”字,可见当时煮盐的主要工具就是灶台。可惜随着年代久远,这些历史都已鲜为人知了。
“四九间廊巷”
紧挨着水巷口
“四九”是海南话里“四狗”的同音。当地老百姓说,因为巷子太小,仅够四只狗并排走过,海南话里对比较小的地方往往用“Galang”(旮旯)来称呼,“四九间廊”是根据海南话的读音得名。
但也有居民说,“四九”确实是指“四只狗”,却是因为过去这里养了四只狗而得名。还有 “打铁街”、“马鞍巷” 、“草芽巷”等无不透着一种生活的气息。
海田村无钱过溪湿裤瓜
龙歧村担水上楼梯
什门村五百钱鱼仔冰炉规
......
这些老人们口中的谚语
反应出了当年海口的旧时光
岁月渐渐淡去了海口最初的模样
如今的我们只能在记忆中寻觅
“海口这些快消失的老地名”
未完待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