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未播即爆,《我们的歌》做对了什么

这个是认证

传媒1号

2024-07-24 17:57 河南

32112 0 0

7月21日,《我们的歌》第六季在东方卫视上档。

而在上档之前,节目已经火了。

7月15日官宣之后,节目相关话题持续霸屏各大社交媒体平台,截至首播当晚,节目相关热搜数已超300个。

但是,火,只是表象,只是结果;怎么火,才是内核,才是原因。

要理解《我们的歌》为什么火就要理解《我们的歌》的底层逻辑——

所谓「我们的歌」,是一档「凝聚共识(我们)」的「音乐节目(歌)」。

它从底层逻辑上就跟国内其他音乐节目不一样,不是以歌手的身份为内核、不是以声音的竞技为内核,而是以共识的凝聚为内核。

它越火,代表了它正在凝聚一个越来越庞大的、以音乐为共识的我们。

我们是更「大」的

把「我们」扩大,是自有《我们的歌》这个IP的概念起,东方卫视就在不断努力的方向。

所以,我们看到,一季一季以来,从节目模式的出海,到宝岛台湾的落地,这个「我们」,是世界的「我们」,是中国的「我们」。

因此,《我们的歌》,是海峡两岸的《我们的歌》——《我们的歌》第五季登陆宝岛台湾中天综合台(有限电视36频道)周日黄金时段,无疑是两岸在文化交流上的一次尝试与突破;

也是全球一体的《我们的歌》——节目模式先后出海西班牙与越南,在两国主流频道制作播出当地版,开创了中国原创节目模式在欧美主流媒体平台播出的先例。

而新一季的《我们的歌》,也将通过Now Jelli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以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电视频道进行延时追播;SMG YouTube、新加坡Mediacorp、北美ItalkBB等媒体平台也将在东方卫视首播后的次日陆续上线节目完整版。

走出去,可以让我们的「覆盖范围」变得更大;

引进来,却能让我们的「主场核心」变得更强。

因此,第六季《我们的歌》的重大模式升级,就是确定了以「听世界的声音,唱我们的歌」的核心节目理念,广邀全球音乐好友共襄盛举,成为歌中的我们,唱响我们的歌。

首期节目就邀请到了丹麦国宝级乐队迈克学摇滚(Michael Learns to Rock),邀请他们是别有深意的,因为这是一支与「我们」特别有渊源的乐队,热衷于把中国的流行音乐通过他们的语言介绍给全世界更多听众,比如他们翻唱过张学友的《吻别》、崔健的《一无所有》、李健的《传奇》。

恰如前文所说,《我们的歌》是一档「凝聚共识(我们)」的「音乐节目(歌)」,这是一支早已与我们形成文化共识,并愿意与我们一起凝聚与共创更大共识的乐队,唯有如此,才能在合作与交流中,不再区分你们、他们与我们,真正形成一个更大的「我们」。

而另一条把「我们」扩大的思路与模式的升级,更加直给。

往季《我们的歌》的歌手组数大致在18-19组,本季直接扩容到30组以上。

这种从增量的角度扩大「我们」的数量,是很鲜明而直接地让观众感受到「我们」的量级陡然地变大,而规模效应是会对人的感官印象产生巨大影响的:因为增量或者缩量,是会让人映射节目是在发展还是坍缩。

显然,节目想要呈现的气质与状态,就是「我们」是在扩张期的,我们正在做大做强。

我们是更「熟」的

小圈层会有强社交,大圈层会变弱连接。

所以,我们扩「大」的副作用是,我们会不会变「生」了?

而这,便是本季《我们的歌》在模式的「系统升级」中要提前打好的「漏洞补丁」,却也成为一个独立的创新模式点——

重新定义「熟人局」。

主持人林海用一句话概括,「一二三四,古今中外」。

「一二三四」,就是首期节目亮相的歌手们,有第一次来《我们的歌》的朋友,张清芳、陈丽君、毛不易、迈克学摇滚,第二次来的戴佩妮,第三次来的刘宇宁,第四次来的大张伟。

张清芳不但是第一次来《我们的歌》,还是第一次在大陆音乐综艺首秀。有网友说:「音综里终于听到一个新鲜但久违的声音」,这位网友就get到了「熟人局」的意蕴。

同时,有经典组合的回归,戴佩妮和刘宇宁的「宇妮走天下」组合,在三年前,在《我们的歌》第三季的舞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我们的歌》老粉心目中的经典舞台。在首期中,二人就完成了一次暌违三年的合体,共同合作了第六季的第一个合作舞台《恋爱画板》,当熟悉的味道又回来时,记忆的连贯与情感的延续会给人带来一种内心的安住。

但是,还有特殊组合的悬念,中国传统越剧,能够如何组合搭配成为新的我们的歌?欧美经典摇滚,又能够如何组合搭配成为新的我们的歌?这又是另一种陌生的风味了。

所以,在这种有不同熟悉度的层次中,就是在用心拿捏这种生与熟之间微妙的分寸感——

不至于太生,也不至于太熟。太生,容易尴尬,太熟,不免乏味。而有这种生与熟之间的层次的过渡与调和,风味正好。用一首戴佩妮的歌来表达,就是《半生熟》。

同时,这个「熟人局」的另一层含义,是观众与歌手之间的「熟人局」:

陈丽君、毛不易是年轻群体的熟人,而以张清芳为代表的前辈歌手是老一辈们熟人;

迈克学摇滚乐队喜欢听摇滚乐的乐迷们的熟人,戴佩妮是喜欢听华语女性态度独立表达的乐迷们的熟人。

让不同群体都能在节目中找到自己的「熟人」。

所以,这个我们的熟人局中、这个我们的共同体中,每一个观众都是被重视的「我们」。

我们是「一体」的

这一季第四个模式点,就是将「代际划分」改版为「代际一体」。

这是《我们的歌》模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之前五季,是要打透这个IP的「代际感」,因此,通过鲜明的前辈歌手、中生代歌手、新生代歌手的标签化划分,能够让观众朋友们鲜明地get到这个节目的特质;

但是,当这个特质早已击穿观众心智,便无须在重复这个设定,而能进行一个更进入到「化境」的玩法:

不再用代际划分来讲代际交流,而用代际一体来讲代际交流。

因此,第六季《我们的歌》的代际感便被模糊掉,不再经纬分明、不再标签区隔,这个模式升级的潜台词所传递的价值观是——我们,是可以超越年龄的存在。

体现在节目上,就是从60后的前辈歌手到70、80后的中生代歌手再90后的新生代歌手,是被等量齐观地平行置于舞台正对面的「盲盒」里,无差别的用网络代号和卡通形象进行隐藏处理,大家是在同一个话语场进行同一套话语体系的交流。

而当这个年龄被模糊、代际被拉平,前辈歌手不再自我标签为「年长的」,新生代歌手也不再自我标签为「稚嫩的」,去掉这些年龄、代际带来的心理束缚,人与人之间才能更快形成「熟人局」——我们,都是一个时代的朋友。

所以,我们也才看到,张清芳和大张伟很快就能开启了熟人般的调侃,除了艺人本身特质之外,这种身份与代际的解绑,或许也是引起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所以,我们也能看到,其实本季《我们的歌》的模式设计,是环环相扣、层层生成的:

代际标签的弱化、一体化我们的形成,又是沿着「熟人局」脉络的模式延伸。

我们是「多元」的

这一季模式点的升级,还体现在视觉传达层面上。

从概念海报到舞美包装,节目视觉层面都与往季相对红蓝对撞的简洁用色有了一个极大不同,采用的是五彩缤纷、色系斑斓的新视觉。

而每一个节目模式点的升级,都是一个节目价值观的升级。

它是在用视觉语言,传达这样一句节目价值观的潜台词——

虽然我们是「一体」的,但我们又是「多元」的。

这个「和而不同」的观念,是千百年来,凝聚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悠久而庞大的文化共同体的精神符码,也是中国在世界之林中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指南。

而微缩到《我们的歌》的场景中,这套「和而不同」的文化基因,同样再起作用。

所以,越是要倡导形成一体化的共同体,越是要倡导多元化的个体色彩。

所以,为什么本季要请30组以上的嘉宾,就是要让《我们的歌》这个画板上,色彩更加丰富、更加多元。于是,我们看到了越剧的陈丽君,看到了摇滚的迈克学摇滚,古今中外的歌者带着各自的色彩而来,却又在同一块画板上,调和与创造出新的色彩、新的可能。

所以,为什么这一季要有2人组、3人组的不同玩法,就是《我们的歌》想让颜色的混搭、对撞、出新更加多变,就像两种颜料的调色与三种颜料的调色,必然会有不同。

因此,组合个体的变多、组合方式的变多,跨国界、跨代际、跨民族、跨风格的配对组合,都让组合效果呈现了指数级的增量。

1号结语

音乐不只是音乐,不只是音符、不只是歌技,还是我们的连接、我们的共鸣;

我们也不只是我们,它是能够不断被建构、不断被延展的想象的共同体、文化的共同体。

如果说,《我们的歌》为什么能火,就在于许多的我们都在期待,有种力量能够深化这种连接、这种共鸣,弥合文化的断层、沟通的障碍、世界的割裂;

如果说,《我们的歌》如何才能更火,就在于它有多大能量,能把这个人们内心共同的需求,在大陆、在两岸、在世界,真正唱成一首「我们的歌」。

# 音乐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