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动物界全系列】颈喙亚目—蜡蝉科

这个是认证

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2024-08-18 09:07 上海

35679 0 0

颈喙亚目—蜡蝉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半翅目

颈喙亚目〈头喙亚目〉

蜡蝉下目

蜡蝉总科

蜡蝉科

 

蜡蝉科(学名:Fulgoridae)为半翅目的一个科。


1.形态特征

中型至大型的昆虫善跳跃。触角短,末端具1刚毛,位于复眼的下方。前后翅端区脉纹呈网状,多分叉和横脉。一般体色美丽如蝶蛾。有些种类额延伸如象鼻。有些种类分泌绵状的白蜡。

中足基节长,着生在体的两侧,互相远离;后足基节短,固定不能活动,并互相接触;能跳跃,前翅前缘基部有明显的肩板;前翅爪片上通常有2脉纹,其端部愈合成Y形。常见的种类如龙眼鸡、樗鸡、八点蜡蝉等。

绝大多数为中型,也包括蜡蝉总科中最大的、最美丽的和最奇特的种,没有小型的种类。

头通常大,有些显著的种头有大形的头突,它可能简单、管状、嘭大、平坦、三角形、直立、弯曲或刺状。多数种类头简单,圆形。顶平;额大,通常四边形,有强隆起的侧缘;后唇基大;轮廓阔三角形,有强度隆起的侧缘及一小的前唇基。复眼通常大,突出,半球形,腹面微微凹入。1对侧单眼明显,常位于复眼与触角之间。触角相当不显著;柄节圆柱形或长;梗节大,球形或斜椭圆形,感觉器的膜上有皱纹,周围有显微镜状突起。

胸部大,前胸背板通常和中胸盾片一样大;前胸背板横形,前缘强度突出,到达或超过复眼的前缘,后缘通常凹入,多数属的中脊线强度隆起。中胸盾片三角形,有中脊线及亚中脊线。肩板大。所有种类均为大翅型,前后翅膜质,发达,有多数增加的脉纹及横脉。前翅爪片明显。后翅的臀区与轭区强度网状。这是本科和某些象蜡蝉科种类区分的最好特征。后足胫节多缘刺。

腹部通常大,阔而扁。雌生殖器不太完全。雄第9腹节短而环状,生殖突大而复杂,从腹面看完全盖住第10节。阳茎复杂,插入器有时膜质而能扩张,有些属为管状,不能扩张。

2.分布

本科盛产于热带,亚热带,温带电有不少种类

3.斑衣蜡蝉

斑衣蜡蝉(学名:Lycormadelicatula)是蜡蝉科的昆虫,民间俗称“花姑娘”、“椿蹦”、“花蹦蹦”、“灰花蛾”等。属于不完全变态,不同龄期体色变化很大。小龄若虫体黑色,上面具有许多小白点。大龄若虫身体通红,体背有黑色和白色斑纹。成虫后翅基部红色,飞翔时可见。成虫、若虫均会跳跃,成虫飞行能力弱。在多种植物上取食活动,吸食植物汁液,最喜臭椿。斑衣蜡蝉是多种果树及经济林树木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同时也是一种药用昆虫,虫体晒干后可入药,称为“樗鸡”。


(1)体形特征

成虫:体长15-25毫米,翅展40-50毫米,全身灰褐色;前翅革质,基部约三分之二为淡褐色,翅面具有20个左右的黑点;端部约三分之一为深褐色;后翅膜质,基部鲜红色,具有黑点;端部黑色。体翅表面附有白色蜡粉。头角向上卷起,呈短角突起。翅膀颜色偏蓝为雄性,翅膀颜色偏米色为雌性。

卵:长圆柱形,长3 毫米,宽2 毫米左右,状似麦粒,背面两侧有凹入线,使中部形成1 长条隆起,隆起的前半部有长卵形的盖。卵粒平行排列成卵块,上覆1 层灰色土状分泌物。

若虫:初孵化时白色,不久即变为黑色。1龄若虫体长4毫米,体背有白色蜡粉形成的斑点。触角色,具长形的冠毛。2 龄若虫体长7毫米,冠毛短,体形似1 龄。3 龄若虫体长10 毫米,触角鞭节小。4 龄若虫体长13 毫米,体背淡红色,头部最前的尖角、两侧及复眼基部黑色。体足基色黑,布有白色斑点。

(2)生活习性

斑衣蜡蝉喜干燥炎热处。一年发生1代。以卵在树干或附近建筑物上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若虫孵化危害,5月上旬为盛孵期;若虫稍有惊动即跳跃而去。经三次蜕皮,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羽化为成虫,活动危害至10月。8月中旬开始交尾产卵,卵多产在树干的南方,或树枝分叉处。一般每块卵有40-50粒,多时可达百余粒,卵块排列整齐,覆盖白蜡粉。成、若虫均具有群栖性,飞翔力较弱,但善于跳跃。

(3)危害对象

葡萄、猕猴桃、苹果、海棠、山楂、桃、杏、李、花椒、臭椿、香椿、苦楝、刺槐等

(4)危害症状

以成虫、若虫群集在叶背、嫩梢上刺吸危害,栖息时头翘起,有时可见数十头群集在新梢上,排列成一条直线;引起被害植株发生煤污病或嫩梢萎缩,畸形等,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和发育。斑衣蜡蝉自身有毒,会喷出酸性液体,若不小心接触到会出现红肿,起小疙瘩。

(5)地理分布

东北、华北、华东、西北、西南、华南以及台湾等地区。

4.黑脊龙眼鸡

黑脊龙眼鸡,为蜡蝉科。 分布于湖南、广东、广西和云南,及印度和锡金等。主要危害龙眼、荔枝、芒果、乌桕、黄皮和桑等。


(1)形态特征
①成虫

体长37~42毫米,翅展68~79毫米。体色艳丽。额突出如长鼻,略朝上弯曲,额突背面红褐色,腹面黄色,有许多白色小点。触角基部2节膨大如球,鞭节刚毛状,暗褐色。胸部红褐色,有零星小白点。前胸背板呈凸字形,具中脊和两个明显的刻点,两侧前缘略呈黑色。中胸盾片颜色较深,有3条纵脊。前翅略厚,翅脉绿色,膜质部分黑色,有明显的黄色斑点,斑点边缘白色,近基部的斑点集合成“IX”形,近外缘有明显的5~7个小斑点,以及色泽较淡的几个点。后翅略呈三角形,橙黄色,外缘近1/3黑色。腹部背面黄色,腹面园褐色,被有蜡质白粉。

②卵

白色,渐变为浅黄色,腹面黑褐色,被有蜡质白粉。卵白色,渐变为浅黑色,倒桶形,长2.5~2.6毫米,背面中央有纵堤,前端有一锥状突。卵排列成整齐的长方形卵块,卵粒间由胶质物粘连,卵块上覆盖有白色蜡粉。

③若虫

初龄若虫体长4.2毫米,酒瓶状,黑色。头部略呈长方形,前缘稍凹陷,背面中央具一纵脊,两侧从前缘至复眼有弧形脊。中脊两侧至弧形脊间分泌有点点白蜡,或相连成片。胸部背板有3条纵脊和许多白蜡点。腹部两侧浅黄色,中间黑色。

(2)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1长,以成虫静伏在果树枝条分叉处下侧越冬。第二年3月上、中旬恢复活动,4月后飞翔活跃,5月为交尾盛期,交尾后7-14天开始产卵,卵多产在2米左右高的树干平坦处和径粗为5-15毫米的枝条上。每雌虫一般产1卵块,每块有卵60-100粒,数行纵列成长方形,并被有白色蜡粉。卵期19-30天,平均25天左右。6月份卵陆续孵出若虫,初孵若虫静伏在卵块上1天后才开始分散活动。9月出现新成虫。若虫善弹跳,成虫善跳能飞。一旦受惊扰,若虫便弹跳逃逸,成虫迅速弹跳飞逃。

 

 

# 动物界全系列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