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动物界全系列】蝉下目—蝉总科(三):蚱蝉

这个是认证

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2024-08-23 09:52 上海

43434 0 0

蝉下目—蝉总科(三):蚱蝉

 

(10)蚱蝉

蚱蝉(学名:Cryptotympanaatrata),蝉科蚱蝉属半翅昆虫。


①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0-45毫米,头顶到翅端长67-72毫米。体黑色、密被金黄色细短毛,但前胸和中胸背板中央部分毛少光滑。头小,复眼大,头顶有3个黄褐色单眼,排列成三角形,触角刚毛状,中胸发达,背部隆起。卵棱形稍弯,长约2.5毫米,头端比尾端稍尖,乳白色。雌雄个体形状大小相似,只雄虫腹部第1节有发音器。中胸背面后部有“X”形突起,突起部分黄褐色,翅脉基半部黄褐色,往翅端逐渐到黑褐色。翅基部约1/4部分的脉间黑色。足黄褐色,有黑斑,前足腿节内侧的2根刺黑色。

卵:长椭圆形,长5毫米左右,乳白色,有光泽。

幼虫:体黄白色,头棕色,腹部较大,腹部密生细刺突。幼龄若虫身体多为白色或黄色,很柔软,额显著膨大。老龄若虫体长约35毫米,身体较坚硬、黄褐色,翅芽非常发达,前足为开掘足,自头顶至后胸背中央有一道蜕皮线,为羽化成虫时的开裂线。

蛹:长30毫米,乳白色。

②生活习性

蚱蝉主要栖息在阔叶树上,例如杨树、桐树、榆树和各种果树等。春天,越冬若(幼)虫的活动受地温和寄主植物树液的影响。当温度高于10-15℃时,树体汁液开始流动加速,越冬若虫随之向上移动,在寄主植物根部吸食汁液。继而,随着龄期增长,营造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土室,栖居其中。土室壁的一部分附着在植物根上,以便取食。秋去冬来时,则又深入土中,以避寒冷。若虫在土中生活若干年,共蜕皮5次(北美洲东岸森林中的若虫可在地下生活17年之久)。一年中以5月份在土中的若虫数量最多。成熟若虫于5-8月从土中钻出来,凭着生存的本能爬行到灌木枝条、杂草茎干等处,用爪及前足的刺固着于树皮枝叶上,多在夜间20:00-22:00时和早晨4:00-6:00时段,在激素控制下开始蜕变羽化,为了成虫两翅的正常发育,蜕皮时身体必须垂直面对树身,否则翅膀就会发育畸形。6月为成虫出现盛期,10月为末期。雌虫不能鸣,称为哑巴蝉,成虫羽化后20天左右,通过刺破树皮吸食树汁进行营养补充后,即可开始交尾产卵,如此周而复始。

③繁殖方式

每年7-8月,雌雄成虫交尾(大约持续40-60分钟),1只雄蝉可交配5-8只雌蝉。每只雌蝉可产卵800-1000个。8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10月为末期,卵多产在4-5厘米粗的嫩枝梢上。雌蝉产卵时,先用产卵器刺破树皮插入枝条组织中,造成爪状卵孔,然后产卵于木质部内,每个产卵孔产6-8粒卵。接着飞到另一树枝上产卵,直到将卵产完,完成使命为止。产卵部位以上的枝条很快枯干死亡。越冬卵由枝上落于地面,于次年5-6月份在潮湿的地方孵化为蝉蚁,并随即钻入土中。

④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和韩国。在中国分布于河北(邢台、石家庄、保定、衡水、廊坊、沧州、邯郸、唐山)、福建、广东、江西、浙江、江苏、湖北、四川、陕西、山东、河南、北京、台湾、广西、安徽、上海、湖南、内蒙古。

(11)蛁蟟

蛁蟟(学名:Oncotym panamaculicollis)属蝉科,又称鸣鸣蝉、知了。危害苹果、梹沙果、梨、山楂、桃、李、柑橘等。


①外形特征

成虫:体长33~38毫米,翅展110~120毫米,体粗壮,暗绿色,有黑斑纹,局部具白蜡粉。复眼大暗褐色,单眼3个红色,排列于头顶呈三角形。前胸背板近梯形,后侧角扩张成叶状,宽于头部和中胸基部,背板上有5个长形瘤状隆起,横烈。中胸背板前半部中央,具1“W”形凹纹。翅透明,翅脉黄褐色;前翅横脉上有暗褐色斑点。喙长超过后足基节,端达第1腹节。

卵:长1.8~1.9毫米,宽0.35毫米,梭形,上端尖,下端较钝,初乳白渐变淡黄色。

若虫:体长30~35毫米,黄褐色。额膨大明显,触角和喙发达,前胸背板、中胸背板均较大,翅芽伸达第3腹节

②栖息环境

常栖在山坡、田野、河岸、园林、庭院、路边的树木上,常从一棵树爬行或作短距离飞行到另一棵树上,常栖息在大树的4~5米高处鸣叫。

③生活习性

缺少系统观察,约数年发生1代,以若虫和卵越冬。若虫老熟后出土上树脱皮羽化,成虫7~8月大量出现,寿命50~60天,成虫白天活动,雄虫善鸣以引雌虫前来交配,产卵于当年生枝条中下部木质部内,每雌可产卵400~500粒。越冬卵翌年5、6月间孵化,若虫落地入土至根部为害,秋后转入深土层内越冬。

④繁殖方式

成虫刺吸枝条汁液,产卵于1年生枝梢木质部内。致产卵部以上枝梢多枯死;若虫生活在土中,刺吸根部汁液,削弱树势。

⑤种群分布

蛁蟟分布较广,在我国除最寒冷的地区外都有分布,其中以山东、河北等各地更多。

(12)薄翅蝉

薄翅蝉(学名:Chremisticaochracea),正式中文名为安蝉,是一种薄翅蝉属的蝉,体长20~23mm,头部的宽长于胸长宽,头部略呈三角形状,两眼间有三颗红色宝石般的单眼,头部前缘有一条明显的黑色边线,分布于低海拔地区。

①外观特征

体色单纯,有翠绿色与橙褐色两种形态;翅膀有完全透明感,体色、翅脉呈绿色,夜间有趋光性。成虫翅透明,翅脉绿色,口器为刺吸式吸食植物汁液。雄虫腹部具发音器,利用发音筋收缩引发鼓膜振动,经音箱之共鸣产生鸣叫吸引雌虫进行交尾。雌虫通常产卵于树皮缝中,孵化后之若虫会掉落土中,以吸食根部为生。老熟若虫在夏季黄昏从土中爬出,并于夜晚在树干上羽化为成虫,其蝉蜕可作中药材,成虫具趋光性。


②生态习性

蝉的幼虫生活在土中,有一对强壮的开掘前足。利用刺吸式口器刺吸植物根部汁液,削弱树势,使枝梢枯死,影响树木生长。通常会在土中待上几年甚至十几年,如3年、5年,还会有17年,这些数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质数。这是因为质数的因数很少,在钻出泥土时可以防止和别的蝉类一起钻出,争夺领土、食物。将要羽化时,于黄昏及夜间钻出土表,爬到树上,然后抓紧树皮,蜕皮羽化。当蝉蛹的背上出现一条黑色的裂缝时,蜕皮的过程就开始了,头先出来,紧接着露出绿色的身体和褶皱的翅膀,停留片刻,使翅膀变硬,颜色变深,便开始起飞。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小时左右。6月末,幼虫开始羽化为成虫,刚羽化的蝉呈绿色,最长寿命长约60~70天。7月下旬,雌成虫开始产卵,8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卵多产在4~5毫米粗的枝梢上。夏天在树上叫声响亮,用针刺口器吸取树汁,幼虫栖息土中,吸取树根液汁,对树木有害。

蜕皮是由一种激素控制的。蝉蛹的前腿呈勾状,这样,当成虫从空壳中出来时,它就可以牢牢地挂在树上。蝉蛹必须垂直面对树身,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为了成虫两翅的正常发育,否则翅膀就会发育畸形。蝉将蛹的外壳作为基础,慢慢地自行解脱,就像从一副盔甲中爬出来。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当蝉的上半身获得自由以后,它又倒挂着使其双翼展开。在这个阶段,蝉的双翼很软,它们通过其中的体液管使之展开。体液管由液体压力而使双翼伸开。当液体被抽回蝉体内时,展开的双翼就已经变硬了。

如果在一只蝉双翼展开的过程中受到了干扰,这只蝉将终生残废,也许根本无法飞行,并且无法发声。

每当蝉口渴,饥饿之际,总会用自己坚硬的口器插入树干一天到晚的吮吸汁液,把大量的营养与水分吸入自己的身体中,用来延长自己的寿命。蝉在未成熟之前在土里成长,后慢慢掏洞爬于树干上,如发现有稀泥的盗土洞里必有幼蝉,蝉是在夜间趴在树干上脱壳,脱完壳就有了翅膀了。

雄蝉会鸣叫,它的发音器在腹肌部,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由于鸣肌每秒能伸缩约1万次,盖板和鼓膜之间是空的,能起共鸣的作用,所以其鸣声特别响亮。并且能轮流利用各种不同的声调激昂高歌。雄蝉每天唱个不停,是为了引诱雌蝉来交配,它们并不能听见自己的“歌声”。每个种的雄蝉发出3种不同的鸣声:集合声,受每日天气变动和其他雄蝉鸣声的调节;交配前的求偶声;被捉住或受惊飞走时的粗厉鸣声。雌蝉的乐器构造不完全,不能发声,所以它是“哑巴蝉”。有些种从鸣声、行为和形态上较易鉴别。

③种群分布

本种分布于低海拔山区。

④经济价值

蝉其皮曰蝉蜕,富含甲壳素、异黄质蝶呤、赤蝶呤、腺苷三磷酸酶,常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咳嗽音哑。咽喉肿痛。风疹瘙痒、目赤目翳、破伤风、小儿惊痫、夜哭不止等症,据《中国药材学》记载,还有益精壮阳、止咳生津、保肺益肾、抗菌降压、治秃抑病等作用。

蚱蝉老熟若虫变化为成虫时,羽化蜕除的外壳称蝉蜕,又称“蝉蜕”或“蝉皮”,其主要成分含甲壳素及蛋白质,味甘、咸、寒,入肺、肝经,是重要的辛凉解表中药。

蝉体含营养物质丰富,干基蛋白含量在70%以上,脂肪约7%,维生素及各种有益微量元素均高于一般肉类食品,可称其为当今食品中蛋白王。

(13)熊蝉

熊蝉(学名:Cryptotympanafascialis),体色黑色,刚羽化的个体身体布满金黄色细毛;上翅透明,前半部翅脉为绿色;雄蝉在腹部腹瓣下有鼓膜、镜膜、共鸣箱等构造组成的发音组织,当腹部内肌肉来回收缩时,鼓膜会发生振动,经其他部位共鸣以後,发出蝉鸣声,雌蝉无腹瓣;中後脚呈黄色。生活在平地、低海拔地区的乔木上。

本种生活在平地、低海拔地区的乔木上。成虫出现于5-9月,鸣声响亮,为全台各地夏季常见的大型蝉。成虫及若虫皆为植食性昆虫。

(14)阿里山姬春蝉

阿里山姬春蝉(学名:Euterpnosiaarisana)为蝉科姬春蝉属下的一个种。

①形态特征

体长雄虫约24mm,雌虫约19mm。外观近似青面姬春蝉,但本种颜面中央具黑色纵纹,体背黑斑较发达,腹部背面各节後缘具黑色横带;上翅前2横脉黑褐色斑较小;腹部末端具较明显白粉。

②生活习性

成虫出现於5~6月,成虫於白昼活动,但夜晚仍会趋光。

③种群分布

主要生活在中海拔山区。

 

# 动物界全系列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