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动物界全系列】露盾角蝉亚科—圆角蝉族

这个是认证

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2024-09-04 09:10 上海

44790 0 0

露盾角蝉亚科—圆角蝉族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半翅目

颈喙亚目〈头喙亚目〉

蝉下目

角蝉总科

角蝉科

露盾角蝉亚科

圆角蝉族

 

圆角蝉族(学名:Gargarini)是露盾角蝉亚科下的一个族。


1.形态特征

微小型到中型,前胸背板仅有肩角和向后直伸的后突起。肩角发达。后突起从前胸背板后缘向后直伸,呈屋脊状,有的基部稍抑扁,盖在小盾片和腹部上。小盾片仅两侧露出。前翅有5个端室,2或3个盘室;后翅3个端室。足正常,非叶状;后足转节内侧无齿突。

2.分布范围

圆角蝉族在中国仅发现2属。

3.圆角蝉属

圆角蝉属(学名:Gargara)是圆角蝉族下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小到中型。前胸背板背盘部隆圆或平。肩角三角形,端钝。后突起从前胸背板后缘向后伸出,紧贴在小盾片和腹部上方,顶端一般伸达前翅臀角,向后渐细,有明显的背脊,背面无抑扁处,一般无背齿突,只有个别种背面基部有齿突。小盾片仅两侧露出,端部有深的缺切。前翅长约为宽的2.5倍,基部革质,有刻点,5端室,2盘室,端膜较宽,无明显的翅痣。后翅无色透明,3端室。足正常,后足转节内侧无齿突;胫节有3列基兜毛。后足跗节最长。

(2)分布范围

全世界已知170多种,分布于古北区、东洋区、澳洲区和非洲区,常见的黑圆角蝉Gargara genistae(Fabr.)已传人美国东部。

(3)黑圆角蝉

黑圆角蝉(学名:Gargaragenistae)是角蝉科下的一个种。是农业害虫。除青海外,广布中国各省。


①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7mm,翅展21mm,黄绿色,顶短,向前略突,侧缘脊状褐色。额长大于宽,有中脊,侧缘脊状带褐色。喙粗短,伸至中足基节。唇基色略深。复眼黑褐色,单眼黄色。前胸背板短,前缘中部呈弧形前突达复眼前沿,后缘弧形凹入,背板上有2条褐色纵带;中胸背板长,上有3条平行纵脊及2条淡褐色纵带。腹部浅黄褐色,覆白粉。前翅宽阔,外缘平直,翊脉黄色,脉纹密布似网纹,红色细纹绕过顶角经外缘伸至后缘爪片末端。后翅灰白色,翅脉淡黄褐色。足胫节、跗节色略深。静息时,翅常纵叠成屋脊状。卵纺锤形,长1mm,乳白色。若虫老熟若虫体长8mm,长形,体扁平,腹末截形,绿色,全身覆以白色棉絮状蜡粉,腹末附白色长的绵状蜡丝。危害作物:菊花、八仙花、茶花、茶梅、无花果、樱花、南天竹、枸骨、桂花、麻叶绣球、女贞、杜鹃、蔷薇、广玉兰、大叶黄杨、海桐、素馨、紫檀、柑桔、柿、桃、李、杏、梨、苹果、梅、葡萄、杨莓、白腊树、枫香、银柳等。

黑圆角蝉成、若虫刺吸枝叶的汁液致树势衰弱。成虫雌体长4.6~4.8毫米,翅展10毫米,多呈红褐色,雄较小黑色。头黑色下倾,头顶及额和唇在同一平面上偏向腹面;触角刚毛状,复眼红褐色,单眼1对淡黄色位于复眼间;头胸部密布刻点和黄细毛。前胸背板前部两侧具角状突起,即肩角,前胸背板后方呈屋脊状向后延伸至前翅中部即近臀角处、前胸背板中脊,前端不明显,在前翅斜面至末端均明显,小盾片两侧基部白色,前翅为复翅,浅黄褐色,基部色暗,顶角圆形,后翅透明,灰白色。足基节、腿节的基部黑色,其余黄褐色。附节3节。卵长圆形,长径1.3毫米,乳白至黄色。若虫体长3.8~4.7毫米,与成虫略似,共5龄,1龄淡黄褐色,2~5龄淡绿至深绿色。

②生态习性

卵产在刺槐基部5—10cm深的根部表皮下越冬,卵成堆挤在千起,但排列无序。5月中旬孵化,若虫共5个龄期,6月中旬第一代成虫羽化,下旬产卵,8月中旬为第二代成虫期;9月上旬至10月中旬产卵越冬。成虫飞翔力弱,爬动活泼,遇到惊扰能横向爬动躲避。分泌粘液,常招致蝇类和蚂蚁吸食。

河南每年发生1代,以卵在枝梢内越冬。第2年5月孵化,若虫刺吸嫩梢、芽和叶的汁液,行动迟缓。7,8月羽化为成虫,成虫白天活动,能飞善跳,9月开始交配产卵,卵散产在当每年发生枝条的顶端皮下。陕西武功每年发生2代,以卵在刺槐根部土中越冬,第2年6月中旬第1代成虫羽化,8月中旬第2代成虫始发。

4.卡圆角蝉属

卡圆角蝉属(学名:Kotogargara),圆角蝉族下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微小型到小型。前胸背板仅有肩角和后突起。前胸背板背盘部隆圆或低平。肩角发达,钝三角形。后突起从前胸背板后缘向后直伸,盖在小盾片和腹部上,平直,基部l/2—4/5宽而扁平,呈抑扁型,中脊起不明显,端部徒然变细,略呈四棱锥形;顶端一般伸达前翅臀角处。小盾片两侧露出,顶端有深缺切。前翅长约为宽的2.5倍,5端室,2盘室;无翅痣;后翅无色透明,3端室。胸部侧面无齿突。足正常,非叶状:后足转节内侧无齿突;后足胫节有3列基兜毛;后足跗节最长。

(2)分布范围

该属全世界仅知3种,分布于东洋区和古北区,中国记载8种,包括3新种,5个新组合。

(3)微卡圆角蝉

微卡圆角蝉(学名:Kotogargaraparvula),是角蝉科卡圆角蝉属动物。


①形态特征

雌性:体小型,赤褐色到黑褐色。头部黑色,有稠密刻点和浅黄色倒伏短毛。头顶垂直,长为宽的2倍,基缘弓形,下缘倾斜,略呈波形,单眼之间稍隆起。复眼褐色,卵圆形。单眼浅褐色透明,位于复眼中心联线很上方,彼此间的距离为到复眼的2倍。额唇基长宽近相等,其长1/2伸出头顶下缘,中瓣近梯形,侧瓣狭长,中瓣和侧瓣端缘在一条线上,平截或略呈弧形。前胸背板赤褐色至黑褐色,有稠密刻点和浅黄色倒伏短毛。前胸斜面和背盘部中脊起两侧各有1条互相平行的由棕褐色细毛组成的纵带,但在有的个体上不明显。前胸斜面垂直,宽为高的2.5倍,中部凸圆,胝内角处明显凹陷成1小坑。肩角钝,三角形,稍突出。背盘部稍平坦,中脊全长不明显。后突起薄扁,刚伸出前翅臀角,全长与小盾片和腹部紧贴,基部稍隆起,中部靠前稍凹下,端部向下弯曲,使后突起背面呈波状起伏,但在有的个体后突起中部靠前方不凹下。后突起背面观两侧波形,基部3/4宽阔,向端部渐狭,端部1/4突然变细。小盾片两侧露出很狭。前翅无色至浅黄色,透明,经过臀角和盘室处有l条或深或浅的褐色横带,有时仅为浅褐色斑色;前翅长稍超过腹部末端,基部1/4革质,有刻点和浅黄色细毛;翅脉浅褐色,脉上有20多个褐色小结瘤,分布均匀;2盘室大小相近;端膜宽。后翅无色透明,有辐射状皱纹,翅脉黄褐色。胸部侧面黑色,有稠密的浅黄色短毛。足腿节以上黑色,胫节和跗节赤褐色。腹部赤褐色至黑褐色。第2产卵瓣狭长,端半部有二个钝齿,并有小的钝圆齿,每个钝齿上又分出2—4个很浅而不明显的小钝齿。

雄性:外形与雌性基本相同。下生殖板由基部向端部渐狭,顶端钝圆,中裂为全长的1/2。生殖侧瓣近半圆形,内上角突出。阳基侧突基部较直,端部向外急弯,末端有1三角齿状小钩。阳茎U形,外臂背面端部4/5有倒逆的微齿,侧面观向端部渐狭,后面观向端部逐渐变狭,端部钝圆,阳茎口很小,椭圆形,位于阳茎端腹面,长为阳茎外臂的l/5。

量度:体长♀3.0—3.9,♂2.9—3.5;肩角间宽♀l.5—1.7,♂l.3—1.6 mm。

若虫:第5龄体长3.4,宽l.5 mm。活虫体淡绿色至褐色。头淡黄色,宽大于高的2倍,头顶隆起,马鞍状,表面密被基瘤刺,基缘呈圆弧形;头顶突较发达,上面有刺。复眼肾形,褐色,表面生有少量刚毛。单眼黑色,明显,位于复眼上缘联线上。眼下片长形,向外伸至复眼下缘中部。头顶下缘平齐或呈浅弧形,垂直弯向腹面。额唇基不分瓣,完全位于头的腹面。喙端可达后足基节。前胸背板密被刚毛与细刺。前胸斜面宽稍大于高,略向后倾斜,近基部中线两侧各有4个黑色小窝。中脊起显著高出前胸背板。上肩角芽存在,脊起状。前突起不显著。后突起末端超过中胸背板后缘;中胸背板中央隆起并稍向后突出。前胸背板下侧角正三角形,稍钝。前翅芽末端钝圆,伸达腹部第4节,前缘角弧形稍高出前翅芽下缘。其长度等于翅芽全长的l/3。腹部土黄色,背面密生基瘤刺。背瘤突不发达,但明显成2列;侧背瘤突无。第9腹节长占腹部全长的1/3,近基部扩展,下侧缘生有长刺,侧生片半圆形,周缘基瘤刺很长。各胸足相似,胫节多少呈扁平状,前后侧缘各有1列刺毛。

②生存环境

寄主:胡颓子Elaeagnuspungens Thub.,荛花Wikstroemia sp.,狼牙刺Sophora viciifolia Hance。

③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黑龙江,北京,河北,陕西,山西,河南,四川,福建,云南。

国外分布:俄罗斯。

 

 

# 动物界全系列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