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4折出售!跨国公司集体“卖血”记

MedTrend医趋势

2024-09-04 16:29 上海

53381 0 0

8月30日,天坛生物发布公告,旗下控股子公司成都蓉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拟以1.85亿美元(近13.3亿人民币)总金额收购CSL BEHRING ASIA PACIFIC LIMITED(杰特贝林(亚太区)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武汉中原瑞德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其中,股权收购对价1.38亿美元,剩余款项由成都蓉生向中原瑞德提供借款,用于偿还CSL亚太对中原瑞德的股东借款。(以下简称“CSL”“中原瑞德”“此次收购”)

本次交易完成后,中原瑞德将成为天坛生物的控股孙公司,财务报表合并。

对于天坛生物来说,这是一笔锦上添花的交易。血液制品是壁垒极高的刚需赛道,“得浆站者得天下”。此次收购,能使国内血浆站数量第一的天坛生物,再拿下中原瑞德在湖北的5家全资浆站,行业地位更上层楼。不过对CSL来说,这笔交易似乎不太合算。单从金额来看,2017-2018年,CSL两次出手、总花费超4.5亿美金买下中原瑞德100%股权,当时中原瑞德只有4个浆站,如今增加到5个浆站,但售价仅为1.85亿美元。不计算期间经营投入,还亏损近2.7亿美元,相当于打了4.1折。是天坛生物捡漏还是血液制品行业“日薄西山”了?

再放大视角,不到一年时间,这已经是第三起外资出售同类资产事件:去年底,海尔集团收购基立福持有的上海莱士股份;今年7月,香港绿十字成为博雅生物全资子公司。

加上此次收购,不难看出,在血液制品领域,外资似乎正在集体“出走”,而国资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天坛生物近五日股价变化,仅微涨0.89%


01、为什么认赔退出?


血液制品采集、制备、流通各个环节都攸关生命安全,受到高度监管,是一门与“牌照”息息相关的生意。

自2001年5月起,国家实行总量控制,不再批准新的生产企业,目前国内正常经营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不足30家,且少数企业拥有多张生产牌照。参与者在有限的存量之中,试图以一起起兼并、收购、重组事件激发行业活力。

CSL起源于澳大利亚,经营历史超过百年,是全球最大的血制品运营商之一,于1986年通过进口分销的模式进入中国市场。而想要进一步把全线血制品的制造能力引进中国,收购本土企业,是一种关键的准入方式。

  • 2017年,CSL完成与人福医药的合资交割,以3.5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中原瑞德80%的股权,开始接管公司运营。


  • 2018年,人福医药将剩余持有的中原瑞德20%股权转让给CSL,与中原瑞德股权完全切割,售价为1.02亿美元。


也就是说,CSL当年共计花费4.54亿美元,才拿到中原瑞德100%的股权。不过7年过后,同样的一笔资产,仅以1.85亿美元的价格转卖给了天坛生物,纸面损失就高达近3亿美元。其余经营投入成本不得而知,CSL的损失,也绝对不止3亿美元。

让CSL“痛下决心”的原因,或许与经营业绩有关。

数据显示,2016年,中原瑞德营收2.03亿元,同比+10.73%;实现净利润6607万元,同比+58%。2017年,人福医药在交易公告中解释出售原因:中原瑞德相对而言规模较小,仅依靠内生增长难以形成领导或领先的市场地位。根据此次天坛生物发布公告,2023年,中原瑞德营收1.5亿元——受限于毛利率低(产品收率及产品售价导致)、管理费用高等原因,尚处于亏损状态。中原瑞德主要财务信息/截图自天坛生物公告


相比2016年,2023年中原瑞德收减少近5000万元。7年时间,不但没有增长,相反还在倒退。

02、外资频频出手在华血液制品资产

近年来,国内血液制品行业并购整合加速,外资方面,退出的步伐明显加快。

2023年12月,海尔集团耗资125亿元收购基立福持有的上海莱士20%股份并合计获得26.58%的表决权。今年6月,交割完成,上海莱士董事会按照交易协议完成改组后,海尔集团成为上海莱士实控人。

基立福总部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是全球头部血制品企业,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2019年,基立福以旗下的检测业务子公司GDS与上海莱士进行资产重组,以此成为上海莱士的第二大股东,交易作价约132.46亿元人民币。

今年7月,博雅生物发布公告称,公司与GC Corp.、Synaptic Healthcare 1st Private Equity Fund及46名韩国籍自然人股东签署《股份购买协议》,以自有资金18.2亿元收购GC、Synaptic及个人卖方合计持有的GREEN CROSS HK HOLDINGS LIMITED(绿十字香港控股有限公司)100%股权,从而间接收购境内血液制品主体绿十字(中国)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GC是韩国排名第三的生物制药企业、韩国第一家生产血液制品和艾滋病检测试剂的公司。绿十字(中国)是GC通过绿十字(香港)在中国境内设立的血液制品公司,成立于1995年,有4个浆站,2023年采浆量104吨,2017至2023年采浆量复合增长率达13%。

加上此次天坛生物并购事件,不到一年时间,三大在华血液制品外企集体出售中国资产,或许意味着,以后外资血液制品入华,将恢复以经销为主的形式。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血液制品外企在中国市场的全面退出。今年6月,CSL大中华区商业运营副总裁兼总经理陈浩昌接受医趋势采访时表示,CSL正在从单纯的“血液制品公司”转型成为生物技术企业,专注于免疫缺陷、凝血障碍、心血管及代谢性疾病、呼吸疾病以及移植排斥等领域,未来将持续加速全球创新产品尤其是罕见病药物的引进,致力于成为罕见病领域的领导者。



03、谁在洗牌?


不难看出,在血液制品行业集中度提升的叙事背景中,国资正在充当活跃角色。

  • 2021年11月,华润医药斥资48亿元人民币拿下博雅生物控股权;

  • 2023年3月,共青城胜帮英豪投资通过受让股份及接受委托表决权的方式,以38.44亿元取得派林生物的控制权,派林生物的实际控制人也变更为陕西国资委

  • 同年6月,卫光生物的控股股东变更为中国生物......


一番洗牌后,据华鑫证劵报告,目前国内血制品行业现仅存28家企业,2023年天坛生物、上海莱士、华兰生物、泰邦生物、派林生物五家位列千吨采浆梯队,为行业第一阵营。

资源性行业虹吸效应显著,第一梯队企业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而且并购带来的资源整合也在加深护城河。

以此次收购为例,天坛生物是中国最早形成血液制品工业化生产的企业之一,可追溯至1966年,实控人为国药集团,旗下单采血浆站数量及采浆规模国内领先,达 102 家,分布于全国 16 个省/自治区。今年上半年,实现血浆采集 1294 吨,约占国内行业总采浆量的20%。

“浆站”是行业兵家必抢之地。此次收购中原瑞德后,天坛生物将再获湖北省的5家浆站,增加超100吨/年的采浆量,进一步巩固龙头地位。

天坛生物2024上半年业务营收

有行业人士认为,血制品属于战略性资源,国资将越来越担任主要角色。也有人将其类比为电信、石油等能源行业——未来将发展成几家体量类似企业的头部竞争格局。

再看政策层面。6月11日,国家药监局《血液制品生产智慧监管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目标是通过三年的努力,实现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从原料血浆入库到生产、检验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以此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切实保障血液制品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

行业整合的号角再次吹响,此次收购事件,一定不是国内血制品并购潮的句点。

# 行业动态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