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在AIGC倒逼下,通过“武汉解放75周年”浅论城市故事重构

这个是认证

xuanmen

2024-09-20 10:58 海南

62451 0 0

作者:陈雅岚 赵代君

来源:《全媒体探索》2024年8月号

新媒体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新闻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诸多带有城市标签的新闻作品火爆“出圈”,其中不少大流量新闻产品以视觉讲述深度触达媒体用户。如武汉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不断创新,推出了一系列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媒体产品。

2024年上半年,长江日报社通过运用竖屏视频、航拍技术、生成式AI以及多集短视频连发等多样化的新媒体形式,成功打造了多个具有较高网络传播力的短视频产品。

这些短视频产品在视觉呈现和内容深度上均可圈可点,使新闻传播更加直观和引人入胜,有效助力了武汉城市形象的构建。

呈现城市重要历史

城市历史在塑造城市形象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历史赋予了城市独特的文化身份和特色,这是塑造其现代形象的基石。

其次,历史还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城市个体的集体记忆,以及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再者,从新闻宣传的角度看,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讲述城市故事,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引领受众观望历史,不仅是新闻舆论工作值得探讨的共性议题,更体现了新闻工作者作为中国故事讲述者的责任。

武汉解放是渡江战役的关键事件之一,鼓舞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南推进,最终实现了全国解放。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武汉解放75周年、长江日报创刊75周年。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时刻,长江日报陆续推出了大型全媒体报道《风标75——武汉城区再发现,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以及75周年系列之“城市进化论”等重点栏目,同时开展了“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胜利75周年”联合采访和联动直播活动。5月16日,武汉解放75周年纪念日当天,长江日报推出将思辨、史实、宣传融于一体的特刊《解放》,延续了这一影响深远的党报党刊的隽永风格。

在这批作品中,5月16日长江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头条推发的AI微电影《天亮了》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影片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强烈的情感,呈现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重现了历史时刻,一镜穿越的叙述方式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故事的完整性也使人们对武汉的英雄城市形象更加印象深刻。网友纷纷表示“必须铭记历史”“视频呈现的效果不错”“看得热血沸腾”“多一点历史镜头太美好了”。

回看长江日报近三年庆祝武汉解放的新媒体产品,例如《解放73周年,几十万群众上街庆祝》《英雄城市73秒73年》《江汉关第一面红旗是他们冒死升起!》等,可以发现长江日报的视频生产经历了技术的进化。从最初通过新媒体技术拼贴历史档案、现实影像、人工手绘,逐渐过渡到2024年成功运用AI技术呈现一段完整的史实。

宏观主题报道、宏大叙事是城市党报的看家本领,长江日报选择在自己擅长的赛道上进行话语风格转换,体现了地方媒体在新领域的勇敢探索和尝试,这种转变不仅展示了长江日报在新媒体技术上的创新能力,也成为媒体融合转型的有力突破。

深掘城市文化底蕴

城市形象是城市文化经时间洗礼、精神沉淀所呈现的富有地域特色的人文浮雕,城市形象的树立在于其精神面貌独树一帜、其意思表达深入人心。

新媒体传播时代,从动态图像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介入,新闻事件的视觉表达展示了令人目不暇接的多样性。选择恰当的新技术对新闻事件进行视频化,会给人旧貌换新颜的“悦读”体验。

2024年6月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整版刊发《湖北武汉 让非遗文化在保护传承中绽放光彩》,介绍武汉市政府政务平台“武汉发布”制作的系列视频《文化传承在武汉》四部曲。

视频以汉剧、汉绣、古琴和武汉味道等非遗元素与地方特色文化符号为载体,展示了江城武汉现代灵动与历史沉淀的相融相生。其中,《绣美武汉》通过二维、三维动画元素的叠加运用,将武汉多处城市地标与汉绣技法进行视觉合成,打造了超现实幻化的观赏体验,古法技艺与大城如“绣”相得益彰。

主流媒体更需要的是传播的艺术,而不是技术。值此武汉解放75周年之际,长江日报长江财经“在场”栏目推出短视频《法国摄影大师马克·吕布的武汉情缘》。

该视频巧妙地选取这位外国摄影师曾经定格的武汉瞬间,对比历史和现代的武汉,通过跨文化交流的视角展示城市跨越时空的变化,从网络媒体上“处处见”“常常见”的武汉地标中诞生“新意盎然”的城市形象。

这两件作品通过艺术手法和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凸显了武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城市魅力,构建了鲜明而独特的城市形象。

可见,主流媒体深耕本地、挖掘城市符号,以新媒体技术为手段,通过多元文化的人文视角营造时空交叠场景,并以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审美为依托,赋予新闻产品新内涵、新价值,可以有效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强化城市形象。

武汉是中国历史工业重镇,自古以来“人杰地灵,惟楚有才”,这里有许多百年建筑、历史遗迹、大江大桥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人和物。要让更多的城市“宝藏”在新闻作品中焕发时代感,唤醒受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需要新闻工作者培养广博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的新闻素养,这样才能在“一眼洞见”新闻性的刹那产生创作的热情和决断。

记录城市日常生活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潘堂林曾提出,受众兴趣审视力是发现新闻价值的基本能力。

这里的“受众兴趣审视力”可以理解为通过用户思维、用户情绪价值发现新闻价值的能力。新闻价值是党和人民新闻事业追求的始终,新闻价值不是“老瓶装老酒”,有时代意义的好新闻产品应是“好瓶装老酒”。

2024年2月24日,元宵节假期,武汉刚刚胜利迎战两轮冰雪冻雨,长江日报长江财经“在场”栏目发布短视频《欢迎来到武汉国际“滑雪场”》,记录了一夜之间这个城市的各大公园成为大人和孩子们尽情欢笑的雪上世界的美好景象。该视频一经推出,播放量近50万,话题冲上同城热搜第1位。

3月24日,武汉马拉松鸣枪开赛,“九派新闻”抖音号发稿8条,总播放量超过700万,其中《27岁小伙获半马冠军,称第一次来武汉,赛道很美感觉不是很累》播放量达到257万,《一抹中国红,杨定宏刷新个人最好成绩》播放量达174万。

4月6日,“长江日报”微信视频号推出人物故事竖屏新栏目“人是竖的”,为全国媒体首创,以“向上”的人文精神,微记录新时代鲜活群像。首条讲述武汉超好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姜籽芽直播基地创始人王欣的创业奋斗史,视频播放量达165万,所设话题阅读量达9585万,登上全国微博热搜榜第8位。2024年以来,长江日报短视频专栏“第一眼”全网传播量超过3亿,6次登上新浪微博全国热搜榜单。

这些短视频作品通过记录城市日常生活及人物故事能取得大流量,不仅在于其创作者不约而同捕捉到了新闻受众日常生活中共享的“正能量”,而且都深切捕捉到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的“中国人格”“中国精神”与受众情绪价值产生的同频共振。

结语

近几年,河南媒体打造的传统文化节目、“浙江宣传”的快人快语等,何以烙上时代印记并携带各自的独特标签频频“出圈”?关键在于它们精准捕捉到了处于时代交汇点的公众情绪,贴近群众,将自己置于受众之中;同时,以超越用户期待的速度前行,展现出超前意识,凭借更敏锐的洞察力、更坚决的执行力、更具热情的创作力成功吸引了广泛关注。

短视频的兴起为城市形象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快捷高效的途径,使众多城市得以在网络空间构建起深入人心的鲜明形象,生动展示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的城市人文精神及其对外辐射的力量,以及地方特色文化通过新媒体技术获得新生的社交属性。在此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突出城市个性的表达力,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

(陈雅岚: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武汉发布编辑;赵代君:长江日报高级编辑)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4年8月号,原标题为《短视频对城市形象构建的作用及路径》,参考文献略。

# 武汉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