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中国经销商收到百特公司“关于静脉输液业务”沟通函。“沟通函”显示,百特计划有步骤地停止中国市场静脉输液产品的商业运营。
01 、市场受挑战,百特输液退出中国
百特表示,随着客观环境及市场的变化,百特在中国的静脉输液业务面临了诸多挑战。
为此,在过去几年中,百特积极探索和尝试了各种业务转型方案,寻找适合输液业务长期持续发展的策略。
在充分考量患者安全和产品市场供应得到有力保障的前提下,我们计划有步骤地停止中国市场静脉输液产品的商业运营。
百特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进入中国市场,成为最早开拓中国医疗市场的国际大型企业之一。
输液疗法及技术构成了百特集团的核心业务,2024年上半年,该业务在全球的营收达到20.11亿美元,同比增长5%;其中美国市场,占比超过了55%。
作为全球输液领域的领导者,百特在中国市场份额却受到挑战。根据《2023-2029年中国大输液产业发展现状与投资策略报告》,百特在中国大输液市场的份额约为4%,位居第二梯队。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大输液市场主要由几家本土大型制药公司所主导,包括科伦药业、华润双鹤、石四药等。特别是科伦药业,在中国大输液市场占据了约32%的份额,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除了本土企业的强劲市场竞争,中国大输液市场整体还面临产能过剩的挑战,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导致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在这种环境下,百特作为外资企业,在市场份额争夺和价格竞争方面面临较大压力。
此外,自2022年起,广东11省联盟开展集采,首次将血液制品和基础输液纳入集采范围。目前,全国已有约8个省区进行基础输液的价格联动和带量集采,这导致产品终端价格有所下降。大输液价格受集采政策和价格联动的影响,企业必须采取降本增效的措施。
或许综合考虑之下,百特决定将静脉输液业务撤出中国市场。
02、降本增效下,围魏救赵
近两年,在降本增效战略下,百特全球业务也已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变革。
2023年1月,百特宣布计划将(原第一大业务)肾脏护理业务和急性治疗业务拆分合并为一家独立的上市公司。
2月份,除了希望通过精简公司布局来减少多余成本外,百特宣布进行裁员。尽管此次裁员预计将影响不到5%的员工,但裁减的工作岗位或将达3000个。
5月,签署最终协议将其生物制药解决方案业务(BioPharma Solutions,BPS)出售给私募股权公司华平投资(Warburg Pincus)和安宏资本(Advent International),后两者将向百特支付42.5亿美元现金。
2024年8月,百特与凯雷宣布双方已签署最终协议,凯雷以38亿美元收购百特的肾脏护理子公司Vantive。根据最终协议的条款,在某些交易完成调整后,百特将获得约35亿美元现金,目前估计税后净收益约为30亿美元。该交易预计将于2024年底或2025年初完成。
所有降本增效措施的实施均旨在提升业绩。2023年,百特全球的净利润实现了扭亏为盈,达到26.6亿美元,同比增长210%;然而,到了2024年上半年,其净利润再次出现亏损,亏损额为2.72亿美元。
目前,百特虽未公布第三、四季度业绩,但是输液业务必然有所影响。因为作为其输液最大市场的美国在9月遭遇了飓风灾害。
9月下旬飓风 “海伦妮” 对百特位于北卡罗来纳州马里恩的工厂造成严重破坏,导致该工厂生产一直处于停产状态,且影响了成品运输和修复材料的运入。
百特在给美国医院的一份信中表示,其许多产品的配给量仅为正常水平的40%,并表示希望在今年年底前恢复90%至100%的生产。
百特是美国最大的静脉注射剂供应商之一,每天生产150万袋,约占美国全国静脉注射液的60%。
美国FDA于10月11日宣布,葡萄糖70%静脉注射液、乳酸林格斯静脉注射液和腹膜透析液三种常用注射药物全国性短缺,主要由于百特在北卡罗来纳州的生产设施遭飓风破坏所致。
数据显示,美国超86%的医疗供应商正经历静脉注射液短缺。小型医疗机构的静脉注射服务大多已取消。布里格姆总医院,美国大型非营利医疗机构之一,因全国静脉注射液短缺,宣布推迟所有非紧急手术。
美国的输液短缺,使百特不得不调用全球资源。10 月中旬,百特已开始从墨西哥和西班牙的两家海外工厂向美国发货,还有更多货物在运输途中。同时,其位于中国(两家工厂)、加拿大、爱尔兰和英国的五家国际工厂本月也获得了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的临时进口批准。
而百特中国的“沟通函”里也指出,最近百特对全球供应网络进行了调整,上海工厂生产的静脉输液产品将停止供应中国市场。因此,将从即日起停止静脉输液产品在中国的商业运营。
而对于中国市场,其特别指出,此次变化仅限于百特静脉输液业务的相关产品。未来,公司仍将继续立足中国,积极转型,将更多创新产品引入中国市场,同时积极探索本地化合作,继续为中国患者和客户提供适用于不同应用场景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服务于百特“拯救并延续生命”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