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100亿,4个60后武理校友收获一个IPO

融资中国

2024-11-07 13:59 北京

76459 0 0

光谷上市企业数量,+1。

又一家国家级“小巨人”成功闯关IPO。

11月7日,港迪技术(301633.SZ)正式登陆深交所创业板,上市首日大幅高开报187元,较上市发行价37.94元涨392.88%%,总市值约100亿元。

作为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港迪技术,是行业细分龙头——从港口起重设备自动化起步,港迪技术逐步形成“自动化驱动产品、智能操控系统、智慧港口管理系统软件”三大业务板块联动发展格局。

在自动化驱动产品方面,港迪技术产品目前主要应用于港口机械、盾构机及建筑机械领域,细分市场优势明显。根据相关协会出具的证明文件,2020—2023年,港迪技术在港口起重专用变频器、盾构机专用变频器市场份额国产品牌均排名第一;2020—2021年在塔式起重机专用变频器市场份额排名第三,2022年排名提升至第二,2023年排名保持行业第二。

带领这家“小巨人”闯关IPO的,是一群由“60后”组成的创业团队。招股书记载,向爱国、徐林业、范沛、顾毅为港迪技术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其中,向爱国、徐林业、范沛生于1964年,顾毅为1961年生人。

此外,港迪技术也是一家不折不扣的“高校校友企业”——以向爱国为首的四位创始人均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并曾留校任教,主修港口电气自动化或机械设计专业,均在港迪业务相关领域打磨超十年。其中,向爱国毕业后留校,任高级工程师、产学研特聘教授,于2022年5月办理离岗创业,并于今年4月退休。

目光顺着在深交所敲响上市宝锣的港迪技术身后望去,还有一群由教授创业的项目在排队IPO。往前看,更是有大批“教授项目”IPO闯关成功。引人关注的一幕发生在今年6月,80岁华中科技大学博导冯裕才带着达梦数据登上科创板,一举摘得“国产基础数据库第一股”桂冠。

有意思的是,达梦数据和港迪技术的相似点,除了创始团队都有“教授基因”外,还都来自有“中国光谷”之称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近年来,武汉光谷通过不断夯实自己的创投力量逐渐走向台前,从“创投光谷”到“上市谷”,光谷已成为VC/PE圈无法忽视的一股力量。

60后大学老师联手创业

港迪技术的故事,始于武汉理工大学。

尽管招股书记载港迪技术成立于2015年,但公司最早可追溯至1999年成立的校办企业产物“港迪公司”。1999年12月29日,港迪公司在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成立;2006年10月,港迪公司整体搬迁至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迄今,“武汉市东湖开发区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理工园路6号D车间”仍是港迪技术公司所在地。

2021年6月22日,公司完成股改,更名为武汉港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同年7月1日,武汉港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召开成立大会,公司发展步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值得一提的是,港迪技术引入外部股东的时间也发生在2021年前后。2020年,港迪技术在股改期间引入了外部股东力鼎资本,此后在2022年完成注册资本增加及股份转让,又引入了松禾资本和东瑞投资两家机构。

IPO前,港迪技术共有力鼎资本、松禾资本和东瑞投资这3名私募投资基金股东,且上述投资机构在IPO前持股比例分别7.18%、6.45%、2.16%。

除了是从武汉理工大学校办企业发展而来外,港迪技术创始团队也均为武汉理工大学校友。

履历显示,港迪技术四位60后创始股东均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原武汉水运工程学院),除徐林业外,其他三人还曾于武汉理工大学任职。

其中,向爱国自1986年7月起,就职于武汉理工大学,任高级工程师、产学研特聘教授,于2022年5月办理离岗创业,2024年4月退休;范沛自1985年7月起,就职于武汉理工大学,任讲师,于2022年5月办理离岗创业,2024年7月退休;顾毅在1983年7月至2021年11月就职于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学院,任副教授。

不难发现,上述三位股东,长达十余年间一直是在“兼职创业”。因为武汉理工大学校方对于其创业的支持,4位校友在过去数年间一直情系母校。

2012年5月,港迪公司向武汉理工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人民币100万元,用于南湖新校区道路建设。同月,港迪公司向武汉理工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人民币10万元,设立港迪奖学金。此后多年,港迪技术不间断地向武汉理工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进行捐赠。

进入到2024年,港迪技术与武汉理工大学进行了频繁交流。

5月13日,武汉理工大学举行“港迪路”冠名揭牌仪式。校方表示,港迪路冠名既标志着过去学校和港迪公司合作的丰硕成果,也开启了双方合作的新的历程;既凝结着向爱国董事长等校友们的教育情怀和母校情结,也传导了爱校、荣校和助力学校发展的社会责任。

9月,“港迪技术”奖学金签约仪式举行;10月,武汉理工大学与港迪技术签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会上,向爱国对武汉理工大学多年来给予企业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希望双方以此次签约为契机,不断深化合作内涵,拓展合作领域,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实现校企共赢。

从1999年至今,转眼间25年过去,港迪技术成功推开创业板大门。挥起敲锣大锤的向爱国等武理校友,也收获了人生中的第一个IPO。

教授创业大军,雄起

放眼望去,带头创立了港迪技术的向爱国教授,仅是过去众多选择下海创业中的教授团队中一员。在“投资就是投人”被默认为风险投资领域一条金科玉律时,“大学教授”身份的含金量顾名思义。

眼下,大学教授带着自己的科研成果冲击资本市场,更是造就了一番新景象。

自2015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起,我国密集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法规,为了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各个地方政府更是出台相应政策。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都有针对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

在国家和地方接连不断的政策支持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可谓如火如荼。期间,科创更是成了创投圈所追捧的“风口”,热钱大量进驻。“新科技”“高科技”“硬科技”等名词更是相继成为创投圈的网红名词。

在“技术造福”大潮中,“教授下海”之外,还有“院士下山”这一更有意义的一幕正在上演。

“院士”是我国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分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统称两院院士。多年来,从“两弹一星”、干细胞研究、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信,到复兴号飞驰、港珠澳大桥贯通、C919大飞机飞上蓝天、国产航母下水试航……在我国科技发展突飞猛进、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历史进程中,院士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已成为“定海神针”般的存在。

院士数量的稀缺性,由严格的增选程序直接导致的。翻看两院院士的增选工作实施细则,“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成就,并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或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诸如此类的表述无不彰显着评选门槛之高。

自然而然地,由院士们主导创立的公司也备受关注与期待,并赢得了资本的踊跃支持。

实则早在2000年,长沙岳麓山下便掀起了一股院士创业潮。“吃螃蟹”的第一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彼时何继善院士团队研制出了“堤坝管涌渗漏探测仪”,该技术对渗漏点的判断准确度高达95%以上,可以大大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苦于没有资金大力推广的何继善院士,率先创业,吸引社会资金,迈出了院士“下山”的第一步。

“院士创业”,如今看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石破天惊之举,甚至不乏质疑的声音出现。尽管如此,何继善院士创业此举还是带动了湖南大批院士及科学家走出象牙塔。据《人事与人才》杂志2001年第5期的报道,当时共有100多名专家教授领办的57家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入园登记,其中入园院士的数量占到了当时在湘院士总数的三分之一。

如今,创业的浪潮再次将院士们推向了前台。科技成果转化浪潮之下,诸多支持政策相应推出,如上海市浦东新区在2023年初颁布了首个以“院士”为对象的人才政策,以一系列的政策加持和资金补贴,鼓励引进培育院士,支持院士创新创业等。

资本与政策的双重助力下,“教授系”乃至“院士系”创业蔚然成风,一群站在科研金字塔顶的人集体亮相创业舞台,这是中国创投圈罕见的一幕,未来也定然会有更多“科研系”项目浮出水面。

中国光谷,排队IPO

目光重新回到港迪技术身上,技术创新是这头“小巨人”的核心竞争力。

在电机矢量控制技术、整流回馈控制技术、多模态融合感知技术等方面,港迪技术拥有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公司产品在性能上能够与国际一线品牌相媲美,甚至在某些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过去三年中,港迪技术的收入和净利润均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2021—2023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 4.27亿元、5.045亿元、5.45亿元,2021-2023 年复合增长率为12.99%。2022 年度、2023 年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 7679.74万元和8648.23 万元。

从“小巨人”到“IPO”,一步步稳健发展的港迪技术不过是光谷创投繁荣景象的一抹缩影,在达梦数据的后面,还将有一批IPO将从光谷跑出。

众所周知,独角兽企业作为上市企业的后备军,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引领新赛道的中坚力量。其中,潜在独角兽企业又是独角兽企业的后备军,在引领科技创新、开拓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方面,东湖高新区“光谷”历来遥遥领先于同省其他地区。近日,国内最早研究和发布“独角兽”榜单的智库机构长城战略咨询发布《GEI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4》。在潜在独角兽企业榜单中,12家光谷企业入选,占全省上榜企业的70%。

拥有庞大上市后备军之余,光谷近年来也在大力推动企业上市工作。先后发布了《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出台了“上市新十五条”“创投十条”等专项支持政策,围绕上市公司开展再融资、持股平台减持纳税、设立CVC基金等方面给予专项支持,落地北交所中部服务基地、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资本市场服务基地,为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

如光谷所言,“上市公司是光谷科技创新主力军、产业发展强引擎、城市活力代言人。”

最新一幕发生在2023年8月,彼时,武汉都市圈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揭牌暨东湖高新区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旨在搭建平台,汇聚各方力量,进一步营造支持企业上市和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良好环境。

现场,东湖高新区发布《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将成立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汇聚优质创投机构、券商、银行、会所、律所、产业研究院、行业协会等组建“光谷上市公司服务联盟”,开展上市培育、人才汇聚、创新能力提升、品牌建设、投资并购、风险化解等十大专项行动。

目标到2025年,光谷上市公司总数力争达到10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10000亿元,产生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巨头上市公司、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领军上市公司、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知名上市公司,初步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上市金谷”。

同时,现场还推出了《“上市苗圃贷”业务实施管理办法(试行)》,引导金融机构为光谷上市苗圃企业提供贷款、债券发行、融资租赁等各类金融支持,力争做到“见苗即贷”。重点面向具有较强上市意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层级企业可获得单笔最高1000万元至5000万元融资,并获得政府贴息、奖励等。东湖高新区将为金融机构设立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补偿比例最高达30%。

可预见,在股权投资行业和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将有源源不断的IPO从光谷跑出。

# IPO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