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宝鸡市举办“苏轼与关中文化论坛” 李公羽作主题报告

这个是认证

凯迪海南

2024-11-13 16:51 海南

37590 0 0

宝鸡市举办“苏轼与关中文化论坛”一系列活动

李公羽作三场报告介绍苏轼初仕凤翔地方治理与民生情怀

11月9日至11日,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宝鸡文理学院在宝鸡市凤翔区联合主办“苏轼与关中文化学术论坛”。全国40多所高校及苏学研究机构的80余名学者到会,认真梳理研究苏轼在凤翔任职期间的文化、思想、社会等领域的历史贡献。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理事长李公羽应邀赴会,在学术论坛重点介绍苏轼地方治理方面的思维与实践案例,并应邀在凤翔县和宝鸡文理学院分别作专场报告,讲述苏轼民生情怀与人生态度。

图为李公羽在“苏轼与关中文化学术论坛”现场作主旨报告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24周岁的苏轼出任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凤翔府是关中咽喉,临近西夏边界,区位重要。而且,这是苏轼一生从政四十年的第一个工作岗位。苏轼初仕凤翔,血气方刚,踌躇满志,广泛调查研究,深入体察民情,精心处理涉诉事务,留下许多地方治理的政绩与文稿。李公羽以《苏轼区域经济社会治理能力与实践研究——从凤翔府的执政为民到历典八州的法以便民》为题,介绍苏轼在人生职场的第一站体恤民生疾苦、努力为民谋利的区域治理实践,特别介绍了苏轼在此地任职期间,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重视地方治理,为民生利益上书直言。他尖锐指出“朝廷自数十年以来,取之无术,用之无度,是以民日困,官日贫”,强调“以官榷于民”,防止因朝廷政策和制度造成百姓利益伤害。

李公羽认为:凤翔是苏轼任职第一站,琼州是任职最后一站。凤翔与琼州,一始一终,有始有终。苏轼从政四十年,自始至终坚守民生情怀,坚持法以便民,这些理念与实践,是在凤翔开始形成的,也是他晚年在琼州系统梳理、反思,形成系列治国理政论述的重要基础。

11月11日上午,陕西省国学研究会凤翔国学研究专委会在凤翔恒源国际酒店东湖厅组织专题讲座,邀请李公羽作“超世之才与坚韧之志——东坡意志和情怀”学术报告。凤翔区人大主任鲁立、区体协主席屈宏昌、区文联主席芮晓枫、区档案局局长屈红峰、区作协主席杨舟平、书画家协会主席张军生等,以及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知名专家鲁旭、凤翔国学研究专委会主席谭永强、副主席肖逸等多位地方领导与文化界知名人士,共100余位文化爱好者闻讯赶来,聆听讲座,共同领略苏轼文化与人生智慧的魅力。

凤翔国学研究专委会组织的李公羽专题讲座现场

李公羽先生介绍了年经的苏轼任职凤翔府,写作《思治论》的意义,并且将苏轼《思治论》中“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与现代治国理政理念相结合,详细阐释当代意义与社会价值,深刻论述巩固国家政权必须注重制度和程式建设。李公羽指出:苏轼在凤翔任职是人生职场首秀,他不仅有生动丰富的体恤民情、为民请命、法以便民的地方治理实践,而且有深刻的治国理政的理念与思维,其中蕴含的区域经济治理智慧,对当今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加强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现代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类制度,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

当年的凤翔府和琼州府,是苏轼一生从政四十年的起点和终点。李公羽针对两地苏学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对于凤翔区密切结合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系统梳理苏轼历史文化资源,重视研究和利用这些资源,形成独具凤翔特色的苏轼文化研究高地,从多个角度进行策划,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得到大家认可与赞赏。

参加讲座的多位国学爱好者现场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李公羽逐一作答。

凤翔国学研究专委会的“苏粉”们踊跃向李公羽先生提问。

11月11日晚上,宝鸡文理学院特邀李公羽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作题为《美好出艰难——苏东坡的审美超越与智慧生存》的学术报告。

李公羽介绍苏轼晚年在海南三年的悲惨境遇,面临政治打压、家境不幸、身体病痛、衣食艰难与学术查禁等多重压力,但他以强大的精神力量自我调适,将磨难转化为创作源泉,达到了思想、文化集大成的最高境界。苏轼把万里贬谪过成诗与远方,为人类社会提供了顽强、坚韧、有才、有趣的生存样板。

李公羽在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作题为《美好出艰难——苏东坡的审美超越与智慧生存》的学术报告

李公羽提出:研究苏轼不应只关注其文学艺术成就,要注意从苏轼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也要重视他在人生态度方面对青少年的启发和激励作用,如同苏轼所说:“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他特别强调学习苏轼审美超越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态度,从环境的审美、精神的审美、物质的审美、生活的审美、生命的审美、社会的审美和艺术的审美等七个方面,揭示苏轼审美理念与实践的当代意义,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提出要正确对待磨难,研究一下“失败学”,自觉抵御暴戾之气、轻生之习、虐待之恶、抑郁之痛、贪婪之梦、攀比之俗、恶语之向、争斗之狠等不良风气,在当代社会竞争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从苏轼人生经历与人生态度中寻找积极的答案。

# 苏轼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