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作曲家、板胡演奏家:徐文华
徐文华生于1922年,是戏曲音乐家、评剧板胡演奏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在评剧音乐发展中有重要地位。
徐文华艺术之路起步早且扎实。11岁进戏班,拜许占元为师学河北梆子老生,后转学评剧,跟叔父钻研板胡。17岁登台,为玉金香、粉莲花、李桂荣等演员演奏板胡。1951年在天津,为 王素秋、花月仙等演员展现板胡才华。
1952年,徐文华加入军委解放剧团,担任新凤霞的弦师。1953年中国评剧院成立后,他与新凤霞长期合作,掌握并发展新凤霞的唱腔特点,为新派评剧形成与繁荣奠定基础。
在评剧唱腔设计上,徐文华有非凡才华。他和同仁拓展评剧唱腔板式,创造出女腔慢板、凡字调大慢板、送子调等经典形式。凡字调大慢板源于评剧传统正调慢板,在《乾坤带》“金殿上保本无指望”唱段中首次亮相,拓宽了评剧唱腔表现力,使剧情和人物情感呈现更细腻。他还创作了“降香调”“送子调”“蜻蜓调”等新曲牌,丰富评剧音乐。
从具体唱段设计看,《乾坤带》滚板唱腔节奏明快、唱词丰富,能将舞台气氛和人物情感推向高潮,展现银屏公主愤怒情绪,弥补其他板式表达激昂情绪的不足。《马寡妇开店》“今日又逢春三月”唱段,将新派唱腔表达悲情的韵味发挥到极致,丰富评剧情感表达维度,增强对观众的感染力。
徐文华的唱腔设计对评剧流派发展意义重大,尤其是新派评剧。作为新凤霞琴师,他熟悉新派唱腔特点,通过雕琢和创新,设计出的唱腔展现新派评剧旋律之美。在为新凤霞伴奏中,他与新凤霞配合默契,将新派评剧魅力发挥到极致,促进新派评剧传承发展,也为其他流派发展提供借鉴。
在提升评剧艺术感染力方面,徐文华表现卓越。在《花为媒》“报花名”唱段中,他将传统评剧韵味与新音乐元素融合,创造出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的作品,深受观众喜爱。在《马寡妇开店》伴奏中,他运用琵琶、二胡等乐器营造音乐意境,提升评剧艺术魅力,巩固其在艺术领域地位。
在资料整理与传承方面,徐文华功绩卓著。他编辑出版的《新凤霞唱腔选》和《李忆兰唱腔选》是评剧唱腔传承与研究的重要资料,为年轻学习者提供资源,保障评剧在新时代的持续发展。
在人才培养方面,徐文华成果丰硕。他的学生包括耿月俊、焦文、史林、白俊明、谷文月、戴月琴、刘秀荣等,这些学生在艺术发展道路上成就瞩目,为评剧传承发展贡献力量,彰显徐文华的深远影响力。
徐文华的艺术成就与家族传承相关。他家族中的三爷是第三代相声艺人徐长福,在相声发展历程中有重要地位。家族艺术传承影响着他。他的板胡演奏独具特色,音色明亮清晰,节奏轻快灵活,滑音自然流畅,抹音细腻,还借鉴影调、京剧等伴奏手法,形成独特风格,为其音乐创作和表演增色。
徐文华在评剧音乐多个关键领域,包括唱腔设计、流派发展、艺术感染力提升、资料传承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卓越能力和杰出成就。他的艺术生涯与家族传承相互交织,塑造了他在评剧艺术领域的独特地位。他的贡献推动了新派评剧发展,为评剧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筑牢根基,值得铭记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