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旭风
■因为工作的需要,加之对乡村题材美术作品的喜爱,我迫切希望能够更深刻理解中小学教材中选登的《三月三》年画创作背景,学习欣赏作者更多的美术作品,了解作者创作的心路历程,但一直未能如愿。
■2021年4月苏州出差,接到了人民艺术创作院李爱甫书记的电话,探讨散文《有酒有朋友》的创作时得知:他与《三月三》作者李洪修先生竟是多年老友。于是,有了李爱甫书记引荐,我才有了这次与李洪修先生近距离学习的机会。
■李洪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艺术学院和山东管理学院客座教授、山东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人民艺术创作院特邀院务委员、山东画院高级画师、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数件作品入选第六、七、八、九、十二届全国美展,均获山东省一等奖,其中《三月三》(合作)荣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第三届年画评比二等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老哥俩》《富贵在勤》《热炕头》等在《中国画报》等众多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并被选送出国展览。岀版有《吉神》《财神》《年度水墨》《人民艺术——李洪修画集》等,另有合集多部。
■虽说从事写作和教育工作多年,也采访过不少人,但走近李洪修先生,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兴奋和紧张。于是,我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访谈清单,毕竟我面对是一位德高望重、专业精湛,且仰慕已久的艺术大家。
■常言道:酒逢知己千杯少。李洪修先生的访谈就应着这个理。事实告诉我,我前期的担忧和制定的访谈提纲都是多余的。听李先生讲年画、讲国画、讲艺术传承;聊文学创作、聊个人爱好。74岁的李洪修先生精神矍铄,平易近人,语言精炼、思路清晰,铿锵有力,思想前卫新潮,理论高屋建瓴,观点新颖深刻。这是一次与大家的访谈,更是一次知识的更新和精神的洗礼,听智者教诲,与老友拉家常,完全没有名家高位的压迫感,倒是一见如故,整个访谈非常顺利,一气呵成,虽然超出了预约的时间,但仍觉意犹未尽。
■兴趣是动力之源。李洪修从小热爱艺术,喜欢写写画画,无论是在青岛冶金学校学习期间,还是毕业后下基层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他时刻都保持着对绘画艺术的浓厚兴趣,没有丢掉自己的爱好,并在艺术方面崭露头角。1978年,李洪修被调入山东潍坊昌邑文化馆工作,后被推荐山东艺术学院年画班进修。
■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努力后的必然。访谈中,李洪修先生无意间给我描述了这样一个画面。那是他在山东艺术学院学习期间的一个5.1假期,所有人都回家过节,享受难得的假期,而李洪修却执意留下来,只为了临摹老师留在教室里的范画。他一个人在教学楼里通宵达旦的临摹范作,汲取养分,提升绘画基本功。如果说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那么李洪修的孤独便是一个人的狂欢。月色皎洁,万籁俱寂,偌大的教学楼里,一束灯光,一位如痴如醉求知者。无需艺术加工这本身就是一副优美绝伦的画作,也是李洪修勤奋好学、只争朝夕人生常态。
■在山东艺术学院进修期间,李洪修扎实系统性的学习了国画、剪纸、年画等13门专业课程,为他后期创作奠定了坚实的艺术功底。像《三月三》《富贵在勤》《戏雏图》《热炕头》《乡韵 》这样经典之作的诞生也就绝非偶然了。
■“但凡有成就的艺术家都会有丰盈厚实的生活积淀和情感体验,如果没有这两点作为根基,再华丽的表象都是空中楼阁,难成大器。当下众多闭门造车,疏于创作,忙于走穴经营,只为应景的流量画家,他们的艺术作品大多是浅薄的、浮夸的、是没有精神内涵和强大艺术生命力的,注定是昙花一现,稍纵即逝。文学创作也应该是这个理!”李洪修先生意味深长的勉励我。艺术来源与生活,需要真真切切的生活积淀和情感共鸣,我和李洪修先生的观点是高度契合的。
■为了佐证这一观点,李洪修给我讲述了年画《三月三》的创作过程。那是一个傍晚,平日里善于观察事物、捕捉素材的李洪修的前往食堂就餐,途经一片果园,他发现一根电线杆横躺在路边,一个可爱的孩子踮着脚尖站在上面,余辉中他手握风筝丝线,仰望天空,这个画面瞬间激发李洪修的创作灵感,他疾步折回宿舍,灵感喷薄而出,与同学臧恒望一起创作,几经修改,最终诞生了《三月三》这幅经典之作。
■年画《三月三》描绘了春回大地时一群欢快的孩子放风筝的情景,作品色彩浓烈,造型纯朴而饱满,构图完整、角度独特、富有动感,展现了孩子与风筝齐飞的动感韵律。作品以传统年画的线与色为基础,大胆创新,融合现代艺术的抽象美,让作品表现形式、创作手法、色彩运用、题材内容都有了较大的突破,具有鲜明的创新性,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开启了心得创作手法的新思路和新方向。年画《三月三》荣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被南京造币厂和中国邮票公司选用并印制发行,国内几十家专业报刊相继发表推介,被中小学多个版本的美术教材引用。
■说到李洪修在年画领域的成就,就不得不提他创作的长幀画卷《迎亲图》,长帧年画《迎亲图》,长24米,宽1.35米,绘有近200个惟妙惟肖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和蔚为壮观的送亲迎亲场景,生动逼真地展现了中国人在美好时刻的隆重过程。该画作被邀参加上海基尼斯评选并在台湾《中华美术》发表,在中国.潍坊民俗创意设计大赛上荣获唯一金奖。可谓是李洪修年画的巅峰之作。
■相对西洋画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在造型塑造方面擅长夸张、变形,在年画领域有很深造诣的李洪修,注定了在国画领域更有一番不俗成就。善于总结思考、提炼创新的李洪修,他在临摹和研究众多国画作品后,巧妙的将年画创作经验融入到国画创作中,舍弃或者弱化和物象关联不大的部分,对体现物象本质特征的部分,则采取夸张、变形等手法重点刻画,以朴素的夸张、古拙的造型、具有冲击力的表现方法,触及到人性中最本我情愫的素材,在继承传统意象艺术美学思想的同时,揉入了现代造型观念以及艺术构成,创作了很多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乡村题材的国画作品。
■李洪修先生在对写意国画的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更加深刻,他以笔为媒,“勾、皴、点、染”“意、力、韵、趣”挥洒自如,张弛有度,刚柔并济,力透纸背;他以纸为媒,因意成象,以象达意,人物、花鸟和山水跃然纸面,造型墨色趣相联系,气韵生动,富有温度和灵性。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抒发自己对乡村沃野的朴素情感,沉淀出众多国画写意精品。
■如《富贵在勤》国画系列,即大胆采用平面构图法,给主题人物以足够的空间,而整个画面看起来饱满而不压抑,人物与环境和谐相映,充分表达了勤劳生财的意涵;真实再现为了过上好日子,育婴的妻子辛勤劳作,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田园生活。
■《祖孙情》《黑山羊》《小木匠》《笑语金秋》《彩虹落乡间》《巧婆姨》《乡间记忆》《忙秋的婆姨》等众多李洪修先生的画作,都以描绘家乡老农和村妇日常劳作、生活场景居多,那些熟悉的身影,无不透出他们勤劳朴素的美德和面对美好生活的喜悦之情。笔法粗犷又有细腻,型似笨拙却又乖巧可爱。他的画作并没有以高调来图释生活,而是以高度凝练的笔墨来再现生活,让朴素、善良、憨厚、勤劳的乡村人物形象跃然而出,让人如沐乡风,再现传统技法和乡村文化记忆,塑造了鲜明的绘画个人风格。
■深入研究了李洪修先生众多国画写意作品,一定会有种时空转换之感,虽身置闹市,却似乎能嗅到雨后田园的空灵与干净,那是一种通达境界与专业素养的升华,是艺术美与人性美的呈现,是“天人合一”的本我回归,是心灵的洗礼与净化。追根溯源,这一切的美好意境与李洪修先生早年的乡村生活、工作和他年画创作经历密不可分。他的深厚的艺术造诣植根于中国传统艺术中,植根在他的乡村记忆中。
■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传统艺术虽说是现代艺术的活水源头,有着不竭的生命力,但如果固步自封,不发展革新,不与时代融合,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失去往日的光环。李洪修先生用心灵感受自然,靠艺术悟道人生,创新中守护传统。老骥伏枥,孜孜不倦,德道长青,为后辈典范。访谈结束月余,一直不敢起笔,生怕挂一漏万,不能尽现先生之风采,唯有奉上我全部的敬仰和虔诚注入这方文字,于是终以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