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冬日暖阳稀稀疏疏夺云层而出,倾泻在湘江两岸。伴随车流、人流,从五一广场往西,过太平街口,上橘子洲大桥,远眺湘江北去,波光粼粼,漫江碧透。在小雪大雪节气,虽然少了百舸争流,却依然气势不减。
而与湘江的恬静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透过车窗前挡风玻璃的岳麓山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却被索道层层割裂,山的绵延之势被一刀而断;环山而视,既有拦腰之伤,也有直插山顶之刀,刀刀加身,不但将一座岳麓切割成不忍直视的数块,也破坏了千百年形成的岳麓风水。
曾几何时,一代伟人伫立于湘江之畔,远眺岳麓山红叶满山,心中豪情万丈,追问中华大地未来谁主沉浮。然而,百年时光转瞬即逝,苍山已改,岳麓山也从昔日的文化名山,变成了如今被索道或层层割裂或五花大绑的现状,令众多长沙市民痛心疾首。
文化名山遭遇“层层割裂”
这种遭遇令人暗生疑惑,这是开发还是开挖,是保护还是践踏?
早在2023年5月,当地景区曾声称要对索道提质改造,预计在2024年春节前完成,建成后的新索道将采用先进的设备,性能更好,带给游客更佳的体验感和舒适感,助力将国家5A级景区岳麓山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一年多过去,岳麓山除了身上千刀纵横,绞索缠身,离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仍有着较大的差距。
其实,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与文化名山上装索道,并无必然联系。
岳麓山是一座文化名山,既有山川之秀,也有文化之盛;既是红色传统源流之地,也是湘学启蒙之处,更是新文化的理论重镇。从朱熹到张栻,从蔡锷到黄兴,从蒋翊武到陈天华,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汇聚起湖湘文化的壮阔波澜与千年涛声。
从朱张会讲,到湘学兴起,文化藏之于名山之上,精神蕴含于青翠之间。
不管科技是如何发展,学理是如何精进迭代,来岳麓山,仍当怀拜谒之心。只有在山色鸟语中步步登高,才能以更从容的方式思接贤达,幽通古今,才能将千年文化的脉动细细触摸。索道的穿云钻雾,固然是对山的征服,但也极易错过那些思想上的幽微思辨,也未尝不是对历史的亵渎。
索道背后是黄金道
岳麓山是文化名山,是湖南的文化名片,是朱熹、张栻、王船山等飞扬文字的地方。
山有势,山有气,所以在传统文化的经典《周易》当中,总会讲地势天道,后世进一步将其演绎出风水之说。风水未必可信,但文化名山被肢解,红色精神被铁索加身,怎么看,都是令人脊背发凉的事情。
作为长沙市民,我们坚信管理者的智慧,一定能理解文化名山对湖南乃至对全国的意义。然而,仍然以如此粗野的方式对待岳麓山,那必然另有考量。
媒体报道称,玉龙雪山索道运输业务2023年度实现营业收入3.87亿元,毛利率84.56%;相比之下,酒店经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才1.88亿元,毛利率26.38%;印象演出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37亿元,毛利率58.84%。
84.56%的利润,这哪扛得住?
以切近的张家界来说,从张家界黄石寨客运索道有限公司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时公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11月18日,黄石寨索道安全接待海内外游客突破30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1亿元。
赚钱千条道,索道黄金道。
文化价值不容破坏
当然,除了赚钱,我们仍会注意到,索道还会给部分游客带来更舒服的体验。只是滔滔湘江,犹记诗词;莽莽岳麓,依然红艳,却不料铁索缠身,无力挣脱。
众多市民心存疑惑:岳麓山现在如此铺设索道,就真的符合管理规定吗?
答案藏在《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中。第十七条明确规定,禁止破坏岳麓山、凤凰山、天马山、牛形山、桃花岭、寨子岭、金牛岭、石佳岭、扇子山等山岭的地形地貌。
不得破坏地形地貌。
何谓地形地貌?易经中没有直接作答,除了“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外,“水雷屯,元亨利贞”,暗指不同地貌特征的互动,暗示事物的积聚与发展;“地观,君子以观天下之志”,要我们从广阔的地势中观察事物。岳麓山的地形地貌是长期形成的,自成体系,自成风貌。
岳麓山原有索道已然运转几十年了,设备老化,运载能力肯定跟不上需求。但是,既然作为文化名山,经营者除了要有经济效益的考量外,还要将文化传承、历史地位、环境保护放在前列,对历史负责,对文化传承负责,还要对公众的审美负责。
道理是如此浅显。
不管是文化名人,还是市井小民,都无法直视被铁索缠身、块块割裂的岳麓山。
当远道而来的游客站在橘子洲头,遥想朱张会讲的理学盛况,吟诵着“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句子,抬头看到却是被索道撕裂的一坨又一坨山体,不仅诗毁于此,文化的道统同样毁于此。
或许,索道是经营方的执念,但索道对名山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是公众的噩梦。
对经营方而言,索道的利益实难自弃。以泰山为例,上个世纪90年代,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就应拆除五岳之首的泰山索道,恢复原貌。然而,泰山管理方不但不拆,反而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为了扩建索道甚至炸掉了约15000平米的主视面山体,并将沿途及岱顶的树木砍伐殆尽,严重破坏了泰山的自然环境。而早在建索道之初,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予以黄牌警告。
名山的黄金枷索亟待打破
名山的形成,需要天赐的机缘,以及数千年精心经营,而毁之,却在须臾之间。
以经济利益视角,我们固然要承认索道对发展旅游经济的正向价值,但站在生态环境与文化的永续发展立场,也要综合考虑其对环境、文化价值和旅游体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尤其是每过几十年就要重来一次的索道修建以及日常的维护,带来的不仅是生态灾难,也是人文污染。
索道不是名山的必备,尤其是过度的索道建设不是名山的必备,而事实上,只因有了全国大同小异的索道配置,反造成了千山一面、万径同索的索然无味之境。索道之于名山,如果不能平衡好,容易变成高空猎奇者的狂欢场所,而忽略了名山的自身价值。
对名山的经营,除了考虑景区的可持续性,也要考虑文化的内涵式增长,而不是只满足于做经济的增量,而忽略文化的增量。
诚然,岳麓山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终究有修复之时,而地形地貌的改变却将带来文化心理的失衡,我们很难想象一个高坐于索道之上正以每秒几米的速度来体验刺激感的人会来得及思考朱张,思考黄兴、毛泽东,会从中得到文化与心灵上的滋养。从这个角度来看,岳麓山已然丧失了它的文化价值,而成为高空走索的冒险者的乐园。
向历史深处回望,人们要承认,岳麓山不仅是一座自然之山,更是一座文化之山。
然而,在今天过度喧嚣的索道建设面前,山体残破,文化遮蔽,岳麓山景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已然遭遇了当下最大的质疑。
有网友称,索道是中国名山的黄金枷锁,岳麓山尤其如此。诚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