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腰亚目—寄生蜂下目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膜翅目
细腰亚目
寄生蜂下目
寄生蜂下目(学名:Parasitica),细腰亚目下的一个下目。
寄生蜂(Parasitoid wasp),指膜翅目细腰亚目中金小蜂科、姬蜂科、小茧科等靠拟寄生生活的多种昆虫。它们拟寄生的方式很多,被寄生对象从卵到成虫的各个阶段,都可能被寄生。寄生蜂一般都属于寄生蜂下目的物种,但也有属于其他分类单元的物种亦营拟寄生生活,例如:土蜂(胡蜂总科)。
1.特征
寄生蜂是最常见的一类拟寄生性昆虫,它们有2对薄而透明的翅膀。产卵管多半未特化为螫针,可以用来将卵注入至宿主体内。
寄生蜂有许多种类是属于益虫,尤其在农业方面上更是功不可没。例如有某些寄生蜂是专门除去椿象、蝗虫等害虫。而有数种寄生蜂寄生于现代城市因脏乱而出现的害虫,如蟑螂、苍蝇等。
例如:蜚蠊瘦蜂在分类上为膜翅目瘦蜂科。由于瘦蜂的腹部时常连续摆动,故瘦蜂又有“旗蜂”、“旗腹蜂”之称。蜚蠊瘦蜂是一种卵寄生蜂,所寄生的对象为蟑螂的卵鞘。由于蜚蠊瘦蜂成虫能靠着嗅觉搜寻蟑螂新产下的卵鞘,所以便伴随着常在人类的家中出现。
当蜚蠊瘦蜂成虫锁定了目标蟑螂的卵鞘,即伸出产卵管刺入,将自己的卵产于其中。蟑螂的卵鞘对蜚蠊瘦蜂而言有如“育婴室”,不仅供应其幼虫阶段发育所需之养分,也是其生长的场所。蜚蠊瘦蜂幼虫孵化后,便寄生其中,一面以蟑螂卵粒为食、一面发育著,直到长至虫体大小占满整个卵鞘,随后并在其中化蛹。
每个蟑螂卵鞘,仅能让一只蜚蠊瘦蜂发育,故蜚蠊瘦蜂一般每次仅产一粒卵。也就是说,一只幼虫的寄生,至少可以摧毁十几只即将诞生的蟑螂。
2.生活习性
与捕食性昆虫不同的是,寄生性昆虫一般都是成虫积极地寻找寄主,当发现寄主后,将卵产于体内。幼虫孵化后取食寄主的营养,和寄主共生一段时间后才使寄主死亡。幼虫不能主动寻找食物。
3.营养来源
寄生蜂的营养主要来源于幼蜂体内营养积累和成蜂取食两个途径。其中成蜂取食又包括取食寄主和取食非寄主食物两个方面。某些种类的成蜂通过取食寄主来获得生存和生殖所需的营养,但是大部分成蜂需要取食糖类来作为其主要能源,而且糖类对寄生蜂的生存和生殖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4.生长繁殖
寄生蜂产的幼卵安静地躺在梦幻般的薄纱结构中。雌性寄生蜂通常会将幼卵注入毛毛虫体内,当幼卵在毛毛虫体内发育14天左右,就会变得非常难看。寄生蜂在毛毛虫体内排卵发育是自然界中一种奇特的生物学攻击,寄生蜂幼卵使用其DNA中的一种病毒使毛毛虫处于麻痹状态。受伤的毛毛虫显然被病毒所严重影响,它在幼卵旁建造了丝毯结构,对这些攻击者进行防御,然而在这种发育环境下,寄生蜂幼卵逐渐发育,最终完全成熟,离开毛毛虫飞向天空。
5.寄生形式
分成外寄生和内寄生两大类。前者是指把卵产在寄主体表,让孵化的幼虫从体表取食寄主身体;后者是把卵产在寄主体内,让孵化的幼虫取食害虫体内的组织。内寄生形式者,被认为较为进化。
外寄生者在产卵前,必须克服一件事,就是得让寄主无法动弹,否则卵会被寄主压坏,甚至被寄主咬死。因此,外寄生蜂会先用产卵管蜇刺寄主,注射有毒物质麻痹寄主。也就是说,产卵管除了产卵功能外,兼具注入麻醉液的功能。此外,还有一个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寄主必须有造茧性等隐蔽身体的习性,因为寄主若遭麻醉,行动变得迟钝,容易受到敌害攻击或其他外在环境的伤害,如果没有隐蔽自己的绝活,体表的寄生蜂幼虫也将会与它同归于尽。而采用内寄生方式的寄生蜂,问题就没有那么严重。
此外,也有像蜘蛛姬蜂这类具有产卵特技寄生蜂,它们以蜘蛛网上的蜘蛛为寄主。当它突袭蜘蛛时,会先刺蜇蜘蛛脚的基部,利用其暂时失去感觉之际,在它的头胸部或腹部腹面产下一粒卵,蜘蛛后来虽然恢复知觉,但由于脚抠不到卵,只好任由孵化的姬蜂幼虫吸血,而终至死亡。
6.寄生区域
它们的寄生方式很多,被寄生昆虫从卵到成虫的每个阶段,都可能被寄生。
有的寄生蜂把卵产在被寄生昆虫的卵中。像赤眼蜂,它身体极小,体长0.36~0.9mm,眼红色而得名。世界性分布,被其寄生的昆虫多达24科,151种,主要是鳞翅目、鞘翅目和双翅目的昆虫。它的繁殖很快,一年可发生8~10代,因它经常把卵产在松毛虫、玉米螟、二化螟及甘蔗螟的卵中,幼虫就以寄生卵中的营养物质为食,所以可以大量消灭农林害虫,例如:一只雌蜂可破坏松毛虫的卵1~7粒,最多可达19粒,每粒松毛虫卵中可容纳8~33粒赤眼蜂的卵。
有的寄生蜂产卵于寄生昆虫的幼虫体内。雌马尼蜂尾端有产卵管,而且很长,可达体长的7~8倍,可以把卵产在钻入树皮的天牛幼虫体内,以后它的幼虫便以天牛幼虫为食,直至吃得只剩一层皮。穴蜂长约2.5厘米。它善于挖土造穴,穴深达1米。看到鳞翅目幼虫后便落到它的头部,用长针状的产卵器刺入其脑部,实施麻碎后被寄生幼虫便昏迷不醒,然后被“劫”入穴中,每穴一般放7~8条,一一产卵其中,然后去建新穴。
有的寄生蜂产卵于寄生昆虫的茧内。金小蜂身体微小,长1~2毫米,行动活跃,能行走、跳和飞行。雌蜂腹部有一根剑状的产卵器,经常产卵于危害棉花的棉红蛉虫做的茧中。产卵前用产卵器先刺死棉红蛉虫,然后再把卵产生在棉红蛉虫的尸体上,一个茧内产十几粒卵,卵孵化出后以棉红蛉虫为食。
有的寄生蜂产卵于成虫体内。小茧蜂先用触角探探蚜虫的身体,然后弯曲腹部,射出纤状的产卵器,刺入蚜虫体内产卵。蚜虫刚开始时似乎没什么感觉,但不久便身体膨胀如球,变成黄褐色死去。
姬蜂则可在被寄生昆虫幼虫、蛹上产卵,也能在其成虫体内产卵,可以寄生于四十多种鳞翅目昆虫身上。它在袭击地蚕(俗名地老虎)这种农田大害虫时,把卵产于它的头后方皮肤上,使之结实地嵌在皮肤上,而且产下的卵的壳已裂开,幼虫的头已伸出来,毫不客气地用大颚咬穿地蚕皮肤吸吮起体液来,而且每蜕一次皮,就往皮肤下层探一点,直至把地蚕吃尽。
7.寄生蜂除去“猎物”的方法
卵寄生蜂类:将卵产在被害虫的虫卵之中,其孵化时间比被寄生的宿主早两到三天孵化,然后吃掉宿主、成长、化蛹、羽化成虫。最著名者:扁头泥蜂、跳小蜂。
幼体寄生蜂类:将卵产在蝶蛾类的幼体(毛毛虫)的气门中,幼蜂孵化时便吸吮宿主体内组织的体液,但是不会立刻让宿主死亡,而是等到宿主将吐丝作茧时破体羽化而出。
蛹寄生蜂类:将卵产在蝶蛾类、椿象类的蛹体中,幼蜂孵化时便吸吮宿主体内组织的体液,但是不会立刻让宿主死亡,直到成熟、宿主干枯之后化蛹羽化而出。如姬蜂、青小蜂等。
成体寄生蜂类:将卵产在被害虫的成虫身上,幼蜂孵化时便吸吮宿主体内组织的体液,但是不会立刻让宿主死亡,直到成熟、宿主干枯之后化蛹羽化而出。如小茧蜂、小姬蜂等。
8.种类
寄生蜂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小蜂、姬蜂、茧蜂等。
产卵于被寄生昆虫的卵中,如:赤眼蜂。
产卵于寄生昆虫的幼虫体内,如:马尾蜂。
产卵于寄生昆虫的茧内,如:金小蜂。
产卵于成虫体内,如:小茧蜂。
9.用途作用
寄生性天敌也是保护植物免受敌害的生力军。它们中多数是害虫的天敌,被人们用于对害虫的生物防治,如黑青小蜂可以用来防治棉红铃虫。寄生蜂以其特有的方式为人类默默地做着贡献,是人类忠实的朋友。
10.下属总科
分盾细蜂总科(Ceraphronoidea)
小蜂总科(Chalcidoidea)
瘿蜂总科(Cynipoidea)
瘦蜂总科〈旗腹蜂总科〉(Evanioidea)
姬蜂总科(Ichneumonoidea)
柄腹柄翅小蜂总科(Mymarommatoidea)
广腹细蜂总科(Platygastroidea)
细蜂总科(Proctotrupoidea)
冠蜂总科(Stephanoidea)
钩腹蜂总科(Trigonaloidea)
11.分盾细蜂总科
分盾细蜂总科(学名:Ceraphronoidea),栖息于新北区。
(1)下属科
分盾细蜂科(Ceraphronidae)
(2)分盾细蜂科
分盾细蜂科(学名:Ceraphronidae),分盾细蜂总科下的一科。
①螯蜂黄分盾细蜂
螯蜂黄分盾细蜂(学名:Ceraphronidsp),为膜翅目分盾细蜂科。寄主昆虫有螯蜂等,主要危害水稻等作物。
a.形态特征
体长2.0毫米,触角长1.7毫米,前翅长1.5毫米。体色黄褐。头部与胸等宽。触角10节,着生于唇基边缘,棒形,从鞭节基部渐变粗。复眼大。胸部前胸背板短。中胸盾片横阔,正中有一浅纵沟,盾纵沟明显。小盾片长大于宽,基角被两斜沟分成两三角片。前翅窄,痣脉发达,微具波浪弯曲,无后缘脉;后翅无脉。足较短,黄褐色。腹部与头胸部等长,近于无柄;第二背板占腹部的2/3,基部有短纵脊,端部浅黑褐,以后各节黑褐。
一般气温在12~13℃时,螯蜂黄分盾细蜂出蛰活动,16~18℃时开始筑巢,秋后气温降至6~10℃时越冬。春季中午气温高时活动最勤,夏季中午炎热,常暂停活动。晚间归巢不动。有喜光习性。风力在3级以上时停止活动。相对温度在60~70%时最适于活动,雨天停止外出。胡蜂嗜食甜性物质。在500米范围内,螯蜂黄分盾细蜂可明确辨认方向,顺利返巢,超过500米则常迷途忘返。
②黑足分盾细蜂
黑足分盾细蜂(学名:Lygocerussp),体长1.8毫米,触角长1.2毫米,前翅长1.5毫米。体黑有光泽。头横宽,头胸部均有鲨皮状细纹,散生白毛。触角膝状,11节,鞭节被暗褐色绒毛,第一鞭节长为宽的2倍;雄角锯齿较前种深,毛也较长;单眼呈正三角形排列。胸部盾纵沟完全,正中有一浅纵沟;小盾片盾形,基角被斜沟吩出两三角片;并胸腹节粗糙。前翅缘脉半圆形,径脉发达,但不完全,径室开放。第二背板占腹部大部份,基部有许多近于平行短纵脊。
③黄足分盾细蜂
黄足分盾细蜂(学名:Lygoceruskoebelei),为膜翅目分盾细蜂科。
a.形态特征
体长1.5一1.9毫米,触角长1.2一1.3毫米,前翅长1.2—1.4毫米。体黑有光泽,头胸部均有鲨皮状细纹,散生白毛。头横宽,触角膝状,11节,柄节基部黄褐,余黑褐,鞭节被暗褐色绒毛,第1鞭节长为宽的3倍;雄角锯齿状,各节生有黑褐长毛;单眼呈正三角形排列。中胸盾片前部有盾纵沟,正中有一浅纵沟;小盾片盾形,基角被斜沟分为两三角片;并胸腹节粗糙。前翅缘脉半圆形,径脉发达,但不完整,径室开放。足黄色。腹部第二背板占腹部大部份,基部有许多近于平行短纵脊。
b.生物学特性
稻田蚜虫之重寄生蚜茧蜂。
12.细蜂总科
细蜂总科(学名:Proctotrupoidea),昆虫纲、膜翅目、细腰亚目、寄生蜂下目中的一个总科。
细蜂总科是膜翅目中发生年代最为久远的昆虫,除个别科或亚科已趋于稳定或仍在扩展外,绝大多数已处于灭绝或孑遗状态。现生类群一般个体比较小,种类也比较少。细蜂总科都是在昆虫体上营寄生性生活,在害虫的自然控制上有一定的影响。该总科是寄生性膜翅目中了解最少的一个类群,在我国尤其如此。
细蜂总科现生11个科,国内已发现6科。除锤角细蜂科外,包括细蜂科、离颚细蜂科、柄腹细蜂科、窄腹细蜂科和修复细蜂科5科。
(1)下属科
锤角细蜂科(Diapriidae)
柄腹细蜂科(Heloridae)
长腹蜂科(Pelecinidae)
细蜂科(Proctotrupidae)
窄腹细蜂科(Roproniidae)
离颚细蜂科(Vanhorniidae)
(2)锤角细蜂科
锤角细蜂科(学名:Diapriidae),细蜂总科下的一科。
蝇蛹细蜂(学名:Serphid sp.),体长2.0毫米,触角长1.1毫米,前翅长1.7毫米。体黑光滑。后头、前胸背板中央前缘、并胸腹节、腹柄具长绒毛。触角着生于颜面中部一隆起上,12节,柄节细长,1一5索节依次变短。雄蜂柄、梗节黄褐,鞭节黑褐,各节具1轮长毛。胸部前胸背板前角达翅基片。中胸.盾片与小盾片交界处具1波纹脊。并胸腹节基中部隆起。前翅较细长,无明显翅痣。足黄褐,腿、胫节基部组端部明显膨大。腹部第二节占腹部2/3。
13.冠蜂总科
冠蜂总科(学名:Stephanoidea),昆虫纲、膜翅目、细腰亚目、寄生蜂下目中的一个总科。
下属科:冠蜂科(Stephanidae)
14.钩腹蜂总科
钩腹蜂总科(学名:Trigonaloidea),昆虫纲、膜翅目、细腰亚目、寄生蜂下目中的一个总科。
下属科:鉤腹蜂科(Trigonalid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