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上午,教育部2024年度中外人文交流专项课题《基于滕州文化资源的中外人文交流研学实践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开题论证会在滕州市文化路实验小学召开。枣庄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市老科协会长杜永光,枣庄市教育局原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枣庄市老科协副会长王胜黎,枣庄市老科协常务副秘书长李健,枣庄市文学艺术评论家协会主席闵凡利,滕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枣庄市科技职业学院原党委书记、滕州市老科协会长刘杰,滕州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利华,滕州市墨子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庆军,滕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市文创旅游产业促进中心主任马勇,滕州市老科协副秘书长、市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主任韩冰等领导出席会议。
滕州市社科联副主席王广吉主持课题论证会。山东省教育学会教育管理专委会常务理事,枣庄市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课题主持人王洪波做开题报告。
李利华在开题论证会上致辞。他指出,此项课题的成功实施,将有助于促进中外学生的文化交流,提升文化素养与国际视野,传承和弘扬滕州地域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我市教育事业的国际化进程。他强调,此项课题不仅是对滕州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的尝试,更是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索。他希望,课题实验学校及课题组成员要牢记教育的初心使命,保持教育的深厚情怀,从课题的开题论证到课题结题报告,都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确保课题的顺利实施。他表示,将以本次开题论证会为契机,积极推动中外人文研学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的新时代接班人。
王洪波做了《基于滕州文化资源的中外人文交流研学实践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他介绍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课题的界定与理论依据、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过程、预期成果,表示课题组力争从“乡土特质、社会品性、时代精神”和“知、情、意、行”四个维度开发出一套“通天气、接地气、有人气”具有地方特色的研学实践校本课程,宣传滕州、推介滕州,进一步擦亮“善城善教,学在滕州”品牌。
课题研究实验单位负责人依次交流发言。一致认为,滕州的文化资源为中外人文交流研学提供了优越条件,本课题对推动地方文化传承与交流意义重大,表示将全力支持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助力研究成果在教育实践中广泛应用。
专家组结合开题报告和交流发言对课题进行了认真的评议。
王胜黎在评议中指出,应立足滕州本土,以高标准打造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需具备可教性、可操作性和可塑性,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校本课程应规范化,将研究语言转化为教育语言,研究应兼具广度与深度,确保课程实施效果。
闵凡利针对课题的研究,指出要兼顾科学性与现实性,深入挖掘滕州的农家文化与滕国文化,增强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对每个细节认真负责,展现研究者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研究成果需经得起实践检验,在理论创新的同时,更要在实践中取得实效。
马勇则从滕州文旅角度出发,建议将“善文化、古薛文化”和“城邦文化”等滕州文化元素充分融入研学实践课程,打造滕州特色人文研学课程。
张庆军在评议中强调,课题研究内容应充分纳入班墨文化,特别是其中的世界级文化资源,并结合研学实践,使静态课程与动态研学相辅相成。他建议,站在更高视野梳理滕州文化,邀请国外学生来滕进行人文交流,不断创新邀请、联络及互动方式,以确保课题研究的丰富性、系统性和深入性。
专家组组长杜永光为课题做了总结性评议。他指出,本课题实施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较高,选题科学,研究思路清晰,理论依据充分。他强调,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应深入挖掘滕州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鲁班的科技精神等世界级文化资源,确保课程内容的丰富性、独特性和可行性。他要求课题组在后续研究中,要细化开发计划,分期分批推出课程内容,同时加强课程实施与评估,确保研究质量和效率。他希望课题组能够积极拓展国际交流渠道,加强与国外学校的联系与合作,探索多样化的交流方式,为中外学生的人文交流搭建更广阔的平台。最后,他祝愿本课题能够顺利推进,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中外人文交流研学实践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会后,评议专家和参会人员参观了滕州市文化路实验小学博物课程中心,对学校长期以来结合滕州本土优秀文化资源开发的校本课程给予了高度评价。
市教育体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市至善学校党总支书记孟楠;市墨子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北辛中学党总支书记韩典华;龙阳学区党委书记、学区主任刘真标;市文化路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刘冬梅;龙阳镇龙田茶博园研学基地理事长王金海;北辛街道通盛路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白连俊;龙泉街道安居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党相启;市英才学校党建指导员马翠萍;市书院小学副校长张文国等课题研究单位主要负责人、课题组主要成员、市文化路实验小学分管领导、优秀教师代表35余人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