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器
是继木器、石器发明之后
人类又一重要工具
在史前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海南岛黎族地区
保留着较为古老的制骨工艺
骨簪、骨梳
在骨器中最为精美
本期《重生吧,文物》
带你了解
清代黎族人形骨簪
👇
👀重生自述
哈喽,各位朋友,我是清代黎族人形骨簪。我不仅造型别致、雕刻精美,是黎族传统且珍贵的头饰品,更蕴含了丰富的黎族文化密码。关于我的起源,虽然难以考证,但其制作工艺历经数百年绵延传承、不断创新。如果你想更加了解我,我还有这些故事↓
海南省博物馆藏的这支
清代黎族人形骨簪
长26.5cm
宽1.6cm
清代黎族人形骨簪。海南省博物馆藏
黎族的人形骨簪
属黎族润方言支系特有
是黎族表达情感、信仰
和显示身份的物化符号
清代黎族人形骨簪局部图。海南省博物馆藏
骨簪的图谱纹样
从内容到展现形式
都源于黎族润方言的生活习俗
堪称戴在发髻上的文化密码
清代黎族人形骨簪局部图。海南省博物馆藏
骨簪的结构图案
通常有三段
单人头骨簪结构示意图
双人头骨簪结构示意图
上段雕刻人头顶高帽或发结
系有珠串、铃铛
红穗等装饰物
中段雕刻人脸
下半部分则雕刻各类图案、花纹
如水波纹、植物
动物、几何形等
人形骨簪因外形
有一侧身人头像而得名
分为单人骨簪与双人骨簪
带铃铛单人形骨簪
海南省民族博物馆藏
带铃铛双人形骨簪
海南省民族博物馆藏
骨雕技艺源远流长
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期
直至清初
黎族骨簪才有文献记载
清人屈大钧《广东新语》卷七载“黎人”云:“当额做髻,髻有金银钯或牛骨簪。其纵插者生黎,横插者熟黎,以此为别。”
2005年
黎族骨簪技艺入选
第一批海南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黎族骨簪。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李昊 摄
自远古时期
黎族妇女便以骨簪装饰发间
现代的黎族妇女
会在走亲访友
婚礼、节庆等重大活动中
插戴骨簪
黎族妇女盛装时喜欢戴骨簪。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李昊 摄
同时骨簪也是黎族男子
表达爱意的定情信物
在传统婚嫁习俗中
男子须亲手制作骨簪为聘礼
迎娶心爱的女子
黎族妇女戴的骨簪。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李昊 摄
骨簪
不仅代表古人
对婚姻爱情的承诺
同时也对考古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骨簪原始工艺和纹样
见证了黎族
从原始走向现代的过程
它极具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黎族先民以牛骨、鹿骨等
兽骨为原料进行雕刻和磨制
如骨梳、骨叉
火药桶、牛角号等
骨簪
属于骨雕艺术
是一种以动物骨骼
作为载体的雕刻艺术形式
清代黎族T形骨梳。海南省博物馆藏
清代黎族T形骨梳。海南省博物馆藏
现代黎族牛角号。海南省博物馆藏
制作一支骨簪
雕刻者要具备一定的
艺术造诣和雕刻技艺
雕刻骨簪。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李昊 摄
骨簪的制作技艺繁杂
经选骨、洗刷、脱脂、截料
整形、磨制、钻孔雕刻
装饰染色等多道制作工艺
刻制而成
在骨簪中
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
润方言黎族的“人形骨簪”
艺术水平最高
让我们一起走进海南省博物馆
感受令人赞叹的骨簪技艺
进一步了解骨簪的历史渊源
来源:海南发布综合海南省博物馆、海南省民族博物馆、白沙黎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南海网、南国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