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魏寒
编辑 | 闪电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央行数据显示,近五年来,中国住户部门每年都会新增3.8万亿元到8.0万亿元的贷款。在庞大的宏观数据之外,日常生活里的微观体验亦显示出,金融正在越来越紧密地与中国人的一生相伴——
比如在大学生阶段,学会合理规划财务是养成“金钱观”“财富观”的关键一步。另外近两年出国留学趋势稳步回升,海外学子也对高品质全币种留学信用卡等金融产品也需要更多的了解。
在工作阶段,“新市民”们使用车贷、房贷、消费贷等丰富的金融服务,不断提升着生活品质,也密切关注着房贷利率的调整机制和新变化。同时,“新市民”也是购买理财类金融产品的主力军,面对莫测的行情,需要评估自身风险偏好,选择匹配财务目标的金融产品。
在晚年阶段,“银发金融”的内涵从防诈骗拓展到安享高品质晚年生活。例如老年人往往喜爱黄金等贵金属产品,有消费需求。面对攀升至高位、波动剧烈的金价,他们也需要理解其中的风险和机遇……
如何利用金融服务提升留学跨境支付便利性?面对房贷利率变化机制,怎样“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个人养老金应该怎样打理,才能发挥出更大的幸福效应?
随着金融服务融入中国人的一生,全社会的“财富观”从单一走向多元,不同年龄群体的国人,也都需要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金融知识。金融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终身教育。
1、“从青春到白发”的必修课
一些年轻人或者中年人面对金融消费决策,或者复杂的利率计算时,时常感慨:“以前总是给父母和长辈灌输防诈骗意识,但最近才发现,自己的金融知识也有短板。”
这样的感慨恰好反映出,防诈骗是金融教育的目的之一,但也远非全部。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完备的金融教育应当覆盖到“一老一少一新”三大人群,也就是老年人、青少年和“新市民”,它是一门“从青春到白发”的必修课,每个阶段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青少年的心智尚未成熟,是养成“金融观”的重要时期,稍不留神容易落入消费陷阱、借贷陷阱。据艾媒咨询《2024年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研究报告》,有超七成的大学生赞成超前消费。在有超前消费行为的大学生中,四成超前消费金额在501—1000元。
互联网产品的便利性,让大学生使用类似金融产品的门槛越来越低。但消费诱惑背后是良莠不齐的机构,看似低廉的利率背后可能藏着高利贷的深渊。
比如一些不正规的机构会打着诸如“借贷1万元,每天利息只有一杯饮料”的广告吸引年轻人,但稍加计算就会发现背后的年化实际利率惊人,“日息万七”背后年化利率高达25.2%。还有的消费贷款产品以隐藏的咨询费、服务费推高借款成本。
因此,准确识别年化利率,是选择金融产品的关键;而更便捷且安全的方式,是选择银行等专业机构的服务。
更重要的意义是,金融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意识到,在没有稳定收入的情况下,超前消费是一项存在风险的行为。轻则会让生活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重则还款困难还会影响到个人征信。
近两年留学趋势回升,海外学子全币种信用卡的使用需求回升。这时候不妨“货比三家”对比多家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关注消费安全、使用便捷、还款渠道省心的卡种。而这也是一种金融教育基本知识。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新市民”不仅是消费贷款和住房贷款的主力军,还有充沛的理财需求,因此也需要更专业的金融教育。
比如9月下旬以来,银行理财权益类产品表现阶段性亮眼,主打稳健的固收类理财产品净值出现波动,让很多投资者感到“不淡定”“干着急”。
之所以有这样的心理,除了反映出一些“新市民”对自身的风险承受力认识仍不明确,还和他们缺乏“股债跷跷板”等投资市场基础原理知识有关。
所谓“股债跷跷板”,是指股市和债市通常呈现出此起彼伏、此消彼长的现象。更深层次去探究,这和宏观经济情况、投资者偏好等多重因素有关。比如在宏观经济基本面较好时,上市公司业绩通常向好,能够驱动企业估值上升、股价走高,进而继续吸引资金流入股市、令债券等“安稳”但收益率偏低的固定收益类产品魅力失色、资金流出、价格折损。但反之,当宏观经济位于周期下行阶段时,股市缺乏盈利支撑,债市受关注的程度也随之增强。
除了经济情况,影响“股债跷跷板”还有政策导向、大众的投资风险偏好等。因此,“新市民”们在接受金融教育时,可以将内容和目标拔高到修炼金融知识与技能、拓展金融产品和服务相关知识、解读理会金融政策等,进而合理地做好资产规划、理解净值的波动,避免陷入从众的“羊群效应”,做出独立的判断决策。
老年人群体的金融教育始终被重点关注。除了帮助老年人群体积极建立“守好钱袋子”的防骗意识之外,还有越来越多的银行App推出“长辈版”“适老版”界面,来帮助长者跨越“数字鸿沟”。在这些基础设施完善后,老年人群体的金融教育也有了新方向和新使命。
比如近期金价攀升至历史高位,关注度越来越高。出于传统的喜爱和关注,很多老人家对黄金跃跃欲试但又“恐高”。这样的纠结源于部分老年人其实并不太理解黄金无息、避险等特点,也尚不明确自己想要的究竟是金条首饰等实物金,还是其他类型的黄金金融产品。
金融教育可以帮助投资者理解,近期的金价攀升,是国际地缘形势变幻加剧、各国央行加速购金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结果。另外,尤其是对于老年人而言,须要注意首饰金在购入时包含着不菲的工艺费用和品牌溢价,这些额外的费用在出售时并不会被体现在价格里。K金首饰的纯度也远低于“千足金”“万足金”,价值与“国际金价”不能划等号。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事实上,除了购买动辄上万元、出售变现流程复杂的首饰金,如今可以参与到黄金投资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可以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开设的账户中购买的黄金凭证,它也就是俗称的“纸黄金”。“纸黄金”的最小交易单位通常为1克,核心优势在于操作简便,不必承担实物黄金的存储、运输和保险等问题,交易起来也便捷高效。再比如,基金公司发行的“黄金ETF”通常由专业人士操盘,以份额为交易单位,也相当于间接投资黄金。这是最近几年风头正劲的黄金类金融产品,不过需要缴纳交易佣金和管理费。
这些知识可以辅助老年人认清自己的消费和投资需求。结合他们的风险偏好,就能愉快、安心地参与到金融活动中来。
下一阶段针对老年人群体的金融教育,也可以顺着他们特有的金融需求来深化,帮助长者与时俱进享受金融服务,在风险承受范围内获得金融服务带来的裨益和便利。
2、金融教育可以既轻松又有效吗?
金融教育已成为一门“从青春到白发”都不能缺席的必修课,而它的本质还是一种教育。既然是教育,就容易陷入枯燥、“填鸭式宣讲”的窠臼,难以达成良好的效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导编写的《国民金融素养白皮书(2022-2023版)》直指痛点:中国财商教育近年来取得巨大进步,但仍尚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囿于国民金融教育在基础和通用教育系统中的缺失或不足,传统的投资者教育往往流于形式。
金融教育,有更轻松、更有效的打开方式吗?
为避免流于形式、摆脱“填鸭式宣讲”、进一步提升金融教育的效果,接下来须向金融教育制度化、对象多元化、渠道多样化发力。
把金融教育一点一滴融入进生活的每一方面,是值得探索的方向。这项工夫耗费巧思,好在一些尝试正在取得成效。还是以“一老一少一新”这三类重点人群为例——
要深入年轻人的生活,到校园里去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比如早在2020年,四川大学校长助理、商学院院长徐玖平教授就曾经针对非财经类本科生,设计推出了“明财德、启财思、育财商”的演讲,旨在强化高校的财经素养教育。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还有一些学校与专业机构牵手,开启创新性实验。例如温州大学商学院、招商银行温州分行合作创办了温州大学商学院金融教育基地。基地设置了金融教育直播间、“校园E银行”等贴近年轻人喜爱形式的主题专区,通过线下教学、直播课堂、大咖讲课等当下触达率较高的方式,把金融教育融入大学生等年轻人的日常生活。
在这些尝试下,从高校、到金融机构、再到社会组织的一体化“大金融”教育联盟也随之成型,有效帮助初入社会历练的年轻人完善金融知识和金融观念。
对于活跃使用房贷、车贷、信用卡的“新市民”群体,会频繁使用到银行类、支付类、金融类App。一些机构正在尝试把金融教育融入这些高频场景里。
某地公安部门注意到“直播带货”“爱心助农”的流量密码,“破圈”联合县供销社、当地移动运营商,开展了“反诈兴农”的直播。这样的联名看似天马行空,但恰好与“新市民”等消费者在购物支付、信用信贷金融服务时的场景相契合。在购买当地特色农产品之余,也接受到关注支付安全的金融教育常识。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新市民”对AI等新事物接受度高、怀有热情和兴趣,也是金融教育的抓手之一。比如以猫头鹰形象亮相的招商银行全新“金融教育数字顾问”,利用AI技术打造数字交互场景,可以和消费者进行数智交互对话,对咨询问题提供精准搜索和快速响应,对外提供消费者保护权益、投资理财、合理负债、个人征信等多领域的金融知识。
老年人的金融教育,重中之重还是要不怕沟通的麻烦、建立面对面交流的渠道。作为子女或者晚辈,可以帮助家里的长者在手机App里打开“长辈版”模式,享受更便捷的金融服务之时提高安全性。
一些机构也冲在了老年人金融教育的前线。比如在辽宁大连,为了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普及、重点关注老龄群体金融安全,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大连监管局和大连市银行业协会的指导下,招商银行大连分行坚持普惠性、公益性、常态化教育宣传原则,在当地建立了老年大学消费者教育示范基地。
这个基地共分为上下两层,包括了基础设施、智能设施、金融知识、旧物展览、游戏互动等板块。在这样面对面的场景里,银行工作人员可以直接触达老龄群体提供专业服务,将金融教育融入老人家的日常生活、消遣娱乐中。
3、“双向奔赴”走稳最后一公里
金融教育在达到一定水准后,随着专业门槛越来越高,“最后一公里”的路也会变得越来越难行。加上金融持续创新、科技不断进步,走稳“最后一公里”是个动态过程。“双向奔赴”是走好最后这一公里的关键。
在奔向消费者方面,银行、券商、保险公司是直接与居民接触的金融机构,责无旁贷要冲在金融教育第一线,依托自己的专业优势向消费者提供金融教育服务。
其中一个要义就是要以大众喜闻乐见、容易理解的方式,深入浅出传播金融知识。比如招商银行孵化的视频号“招小宝”,《以案说险留声机系列》最新内容融入了如何甄别“AI换脸”等新型诈骗方式,用短剧将真实生活里会遇到的骗局直观再现了出来,帮助大众迭代升级知识水平。
“招小宝”内容还涵盖了最实用的金融知识。比如向大众介绍“拿铁效应”来提高财商。所谓“拿铁效应”就是每天一杯拿铁咖啡这样花销不大、但频率较高的非必要消费,日积月累下来一年就是数千元的支出,确实会对财富形成侵蚀。视频形式的讲解清晰直观、易于理解,观众也可以把这样的“拿铁效应”小知识随手一键转发到家庭群聊或朋友圈、扩大金融知识传播面的绝佳素材。
而消费者也要奔赴金融教育、敞开怀抱,主动抽出时间来学习、了解金融知识。
如今的金融教育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可供选择。比如在线上,可以关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等官方部门的认证账号,了解最新的监管动态;也可以多阅读专业财经媒体带来的资讯,用中立平衡准确的信息培养对市场动态的感知。
在线下,从社区中心、图书馆和非营利组织,到银行、券商、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各式各样的现场金融教育课程讲座越来越多。参与其中不仅可以学习到专业知识,其实也是对生活节奏的调剂。另外,多阅读金融知识类的书籍,也是一条可靠的途径。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如果有更专业的追求,则可以咨询银行经理等专业的金融顾问,寻求最适合自己的规划和建议。倘若想更直观地了解到自己的风险偏好,目前市面上还有很多非常成熟的模拟交易平台可用来实践,是一种很安全、更直观的学习方式。
从青春到白发,金融教育已经成为中国人须要终身学习的“必修课”。居民和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地“双向奔赴”,就能走好金融教育的最后一公里,令财富管理之路行稳致远,用金融为更美好的生活注入能量。
*文中题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