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环岛旅游公路边上的古村落,苏东坡海南岛最好的朋友家在这里~

这个是认证

海南新视界

2024-12-13 14:00 中国

63240 0 0

12月初,九三学社儋州市基层委员会2024年度乡村振兴专题调研组联合儋州市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站(新闻出版界)和儋州市研学旅行协会,连续多日来到儋州市木棠镇乾山村等地开展深度调研,调研工作得到九三学社海南省委青工委、儋州市政协农业农村委的大力支持。

寻东坡足迹访千年古村落乾山村

东坡居儋三年,影响儋州千年。东坡对儋州的爱和儋州人对东坡的爱一直延续,岁月走多远这爱就会走多远,无穷尽...

沿着海南环岛旅游公路西线,行驶在儋州段,沿途可以欣赏“一半火山,一半海水”的火山海岸景观,在儋州黄沙渔港的附近,婉蜓前行,便可看到村口路旁矗立着的“大风车”,从环岛旅游公路转入,约五分钟行程,调研组来到了这近海边上的古村落乾山村。

▲图:从环岛旅游公路驶往乾山村

宋圣绍四年(1097年),苏东坡谪居儋州,黎子云慷慨献出环境僻静清幽的城东旧宅涧给东坡先生建屋办学,苏东坡取《汉书·杨雄传》“载酒问字”之典故,命名为“载酒堂”,后来扩建为东坡书院,芳名千古。

居儋期间,苏东坡与黎子云往来密切,谈诗论对,结成挚友,亦师亦友。史料记载,元符二年(1099年)仲春时节,苏东坡邀黎子云游览儋州北岸风光,东坡见到一块坡地位置独特,藏风聚气‌,风景秀丽,嘱子云移此地居住。相地堪舆,称:居住于此,必定文人辈出。元符三年(1100年)东坡获赦北归,临行前,东坡深情赠诗寄语给黎子云: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突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连日来,调研组在乾山村实地走访,考察村内文物,深度查阅黎氏族谱、家书,历史文献;深层访谈众多的乾山村的黎子云后裔。在乾山村再读《别海南黎民表》,知另有题名为:《别海北赠黎君》,知“黎民表”既是“黎子云”,(来源:《苏轼全集校注》卷四三)

诗歌本身是一种具有多义性的文学现象,“文学即人学”。诗歌的多义性可分为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底蕴义和言外义。今在乾山村读“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夕阳西下,感受东坡先生百感交集的离别不舍之情,他知道与朋友的再相见已不可能,他要离去,又希望能够多停留会儿。黎子云读出了情韵义,也读出了双关义和言外义。

苏东坡一生的为官生活大都处在北宋新旧变法、党派纷争之中。北宋元符年间政治生态复杂且动荡。“欲去且少留”是苏公的嘱咐“要搬去乾山村,少留在原来的地方。”东坡北归后,黎子云继承的东坡遗训,信东坡遗言,和其父举家移居乾山村,设账讲学,传播文化。

▲图:乾山村全景(航拍图)

至今,乾山村已成为久负盛名的书香之村。黎子云居乾山村后,繁衍生息,经历九百多年,已有三十八代人。该村占地面积约1200亩,除历代往外迁移的人外,现有169户,人口约700人,均是黎子云的后裔。为了继承实现黎子云的遗愿,历史上,该村在他当时设账讲学地方,长期兴办乾山村学,请师执教,培养人才。史料记载,东坡遗风,文人蔚起。在乾山村仅是明朝和清朝,就有举人1人,贡生10人,廪生9人,痒生、监生、增生61人。至今村学的遗址犹在。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寻东坡足迹,调研组行走在紧邻环岛旅游公路和笔架岭的乾山村。这座火山石建筑处处凸現,古木参天,古朴厚重的村落,微风习习,椰影婆娑仿佛在述说着东坡与子云的历史尘封故事。

亦师亦友情谊深 东坡先生与子云

黎子云又名北侬,儋州中和人,居住州城附近。其祖上在五代末期从福建莆田渡海迁居儋州。作为兄长,黎子云有三个弟弟,分别是黎子威、黎子徽、黎先觉。四黎善善君子聚族而居,是当地比较有影响的耕读之家。东坡先生诗文《益智子说》中见:儋耳圃儒黎子云。称赞黎子云是隐居园圃,学识丰富、熟悉农事之儒士。海南地方志书将黎子云或者列入“隐逸”,或者列入“乡贤”,誉为的古儋州第一文士。

东坡先生与黎子云交情甚笃,常有文字赠送,如:《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过黎君郊居》《题赠黎子云千字文后》《与黎子云一首》《别海南黎民表》等等。如元符二年(公 元1099)三月写的《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先觉四黎之舍》中,我们看得出,苏东坡与黎子云家往来密迩,无拘无滞,随意去来,醒时往,半醉也往。无路可识,但认牛屎也可寻归路。苏东坡不但与黎家的长者很熟,而且与其儿童也相处融洽。诗中,虽然没有直写黎子云兄弟对诗东坡先生的隆重接待和热情迎送,却绕有风趣地写出总角小童,口吹葱叶,迎送诗翁的动人场面。“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这样的侧面描写,生动反映了东坡先生和子云之间如童年般纯真的友谊。

诗向会人吟,古往来如此。作为东坡先生儋州诗文中提到最多的地方精英知识分子,黎子云也擅长诗文,应当和苏东坡等人多有唱和,为何如此都已失传了呢?为何史料稀缺?黎子云不仅生活在苏东坡的三年儋州岁月里,而且生活在苏东坡的诗词文章中,除了口口相传的赞誉,而我们对黎子云的事迹史料情况知晓并不是很多?

▲图:位于乾山村的黎子云父亲黎佛师的碑刻

这都是调研组深度思索问题。从历史书写的视角来看,调研组发现,一方面,宋代的历史书写带有较强的中心文化倾向,史料集中在官方记载和中原文化中心的活动,边陲地区如儋州的地方人物记载通常较少,其人物即便在地方上有较大影响。此外,黎子云与苏东坡的互动虽然重要,交往的细节并非史官关注的核心。另一方面,宋代士人的历史书写,往往更加关注重要的政要或政绩,名士及有着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代表性人物,黎子云虽是儋州地方代表性的知识分子,但其名望和影响力在大也局限于地方层面。再一方面,隐逸文化本身对名利的淡泊态度,像黎子云这样的地方精英知识分子,不求闻达,一生都不曾为官,未主动在历史中留下较多痕迹,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选择,与主流历史书写的关注点产生了天然的疏离。这进一步加剧了史料的稀缺,更多的体现在私人诗文创作中和代代相传口述历史中。

检阅史籍调研组不难看出。古儋州第一文士的史料虽然稀缺,但依旧广泛零散存在于各类地方志、碑文、家谱以及口述历史资料中,他的故事在儋州民间广为流传,可见历史对这位地方名贤的推崇。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特殊的朝代。宋代文人间交游、共同研习儒释道经典,互相交流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地域文化差异,黎子云与苏东坡的文化交往,可以说是地方文化与中原文化碰撞交流、交融的典型案例,形成具有独特的“东坡文化”色彩的地方性文化符号。黎子云慷慨献出城东旧宅涧给东坡先生,载酒堂落成,东坡先生不遗余力传播中原文化,设帐劝学,教扬文教。一方面是对东坡先生敬仰,对家乡文化教育事业以身作则的牵头支持,是东坡先生在儋州设账劝学的最得力助手,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地方知识分子代表对中原文化的接受与文化认同。与东坡先生的深厚交往,使得黎子云进入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中,完成了从地方性到全国性的文化视野跃升。

▲图:乾山村学遗址(航拍图)

东坡北归后。黎子云不忘东坡嘱托,继承的东坡遗训,和其父举家移居乾山村。设帐劝学学教导乡人子弟,劝乡人子弟以忠信孝悌为根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当地一带影响深远。

千年文脉,底蕴深厚,源远流长。调研组认为黎子云作为东坡文化思想在儋州的第一代传播者和最积极践行者,黎子云在乾山村办村学可以说是“东坡文化”在儋州乡村地区的连续性地化落脚点。系统性深入研究挖掘古儋州第一文士黎子云历史事迹,对于全面理苏东坡文化思想在海南立体化传承传播和社会深层次影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跨越时间与地域的文化碰撞。回眸历史,文化的进步离不开开放与交流,东坡先生与子云的故事,正是开放与交流这理念最佳的诠释之一。

新时代呼唤打造具有儋州文化形象辨识度的东坡文化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崭新叙事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文化遗产,传承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维系着家国一体的民族精神。

东坡文化是儋州这座城市独特的印记,也是历史留给儋州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于儋州而言,东坡文化已然成为当地独特的精神标识。历史的文脉早已刻在儋州城市发展的肌理之中,这座海南自贸港对外开放前沿的城市,正紧紧围绕“更加开放”“更有深度”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以奋进姿态打造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自贸港“样板间”,加快推进环新英湾区高水平高标准建设,将东坡文化传承保护发展纳入环新英湾区开发建设中。

面朝大海,向海而兴。海南环岛旅游公路儋州段宛如一条“卧龙”,串联起环新英湾区沿线旅游景点,将山海、人文、自然风光、乡村等优质旅游资源融为一体,推动环湾经济圈旅游一体化发展。

今年,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海南省东坡文化保护利用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明确指出东坡文化遗产所在村庄,要挖掘利用东坡文化元素,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提升东坡足迹涉及市县环岛旅游公路驿站东坡文化氛围,打造具有鲜明东坡文化主题的乡村旅游点。

▲图:环岛旅游公路儋州段(航拍图)

环岛旅游公路儋州段,这一条风景路,也是一条人文路,沿线拥有许多古村古街古庙等极富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是丰富的乡村文化振兴资源。如果乾山村是个普通乡村,那么在旅游地图上就不会特别亮眼,可乾山村却有着与其他乡村不同的特质-东坡居儋的文化历史遗存,这里可以一村之域见证东坡文化传承之多彩。今天,透过环岛旅游公路边上的乾山村东坡文化历史遗存这一扇乡村窗口,看到了更多不一样的“东坡文化”色彩风景。调研组认为,让人们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中,呈现东坡生平,串珠成链地讲述苏东坡的儋州故事,对推动文化创新,加深区域间的交流合作,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挖掘和整合本土文化资源,助推农文旅深度融合,提升儋州乡村文化旅游形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文化强市具有重要意义。

旅行过程中追寻精神体验是国人旅行的主要特征。苏东坡为中华文化中最为耳熟能详的文坛全才,可以说,受过基本教育的国人,不分古今,几乎人人都能吟上一两句东坡诗词,即便是现代,东坡文化通过教科书、考试以及通俗读物、影视作品深根到一般民众心中。在“东坡热”文化持续升温的背景下,当前,以东坡文化带动区域旅游已经成为国内有东坡足迹各省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策略。国内在研究挖掘苏东坡文化的城市有10余个之多,但真正既有实际人文遗迹又有诗文传世、既有史书记载又有历代文人作品佐证、既有典故传说又有明确传承的地方并不多。

▲图:儋州东坡书院中的东坡讲学组像,居中者为苏东坡,右侧站立者为苏过,左侧听者为黎子云。

苏东坡曾对自己一生进行了深情总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晚年的苏东坡在儋州走出绝境,谱写了人生最后的华章,这一方面与他个人开放阔达的胸怀有关,另一方面则与厚道古朴的儋州人民的开放包容之心有关。而开放包容的另一面则是坚定的文化自信。

新时代的海南自贸港建设,在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道路上,儋州深度挖掘、保护、利用好东坡文化。呼唤学习借鉴苏东坡勇于创新、善于创造的领先意识,以东坡文化为突破口,以“文化+”引领跨界融合,选准定位,差异化发展,引进新变量,培育新动能。展现东坡当代价值,下功夫塑造儋州文化品牌,提炼具有儋州特色的东坡文化品牌,塑成新优势。将东坡文化与乡村休闲旅游深度融合,在披荆斩棘中走出有儋州风格的路子,推动成为乡村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在乡村文化振兴中融入苏东坡人格意志的能量,充分展现自贸港和儋洋一体化开放自信的形象。

结语

今天,无论是美好精神生活,还是美好物质生活,都离不开文化这一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离不开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穿越数千年,像树的根脉,像山的基石,像河的源起,东坡文化一直在这里,古老也现代,开放又自信,包容且启迪。

继儋州木棠镇锦山村的深度调研工作后。12月初,调研组在木棠镇乾山村等地开展了近一周的深度调研,2024年度乡村振兴专题的调研工作也此收官。调研组同志们说,在写结束语时,可以再引用回上一篇调研报告的结束语,以相呼吁。

相比其他城市,苏东坡把自己当作儋州人,称之儋州是他的三“功业”之一。海南省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保护和利用好东坡文化”,第二届中国(海南)东坡文化旅游大会在儋州举办。可以说,在研究挖掘东坡文化上,儋州有很好的基础,也应当有大的作为。需重点是凸显儋州特色,凸显儋州辨识度。

需将历史传承记忆融入东坡文化遗迹保护,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需要重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开展东坡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苏东坡在儋州人际交往的史料,对应诸多历史人文地理故事和地点,是具备开发成为一系列重要景区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不能因为缺乏深入研究发掘而闲置。需要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东坡文化之旅,是沿途有实际人文遗迹又有诗文传世的各个乡村文化振兴的历史性机遇。

要善于抓住和借力东坡文化新业态推动乡村振兴,打造地方特色鲜明的东坡文化产品,推动农文旅融合,在和美宜居乡村等特别是原住民的小客栈民宿方面做文章,把东坡文化吸引物打造起来,尽可能让游客多留半天、多留一天,推动东坡文化在儋州乡村振兴持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春牛春杖,无限春光来海上,让东坡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来源:儋州市研学旅行协会

# 儋州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