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的价值在于满足我们内心的需要,在于激活我们的潜意识。理论创新就是从复杂具体中来,到简单具体中去,就是我们主观世界的简单具体把客观世界的复杂具体中的客观规律抽象出来,形成主观规范,形成创新理论。我们之所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是因为我们主观世界的简单具体和客观世界的复杂具体存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这种信息和能量的交换是否畅通,可以检验创新理论是否正确。技术创新解决的是信息和能量交换的具体问题。没有技术创新,理论创新难以最终实现,创新理论难以得到大家的认可。从理论创新到技术创新不仅是一个推广理论的过程,也是一个验证理论的过程。创新就是从没有相互作用到有相互作用的过程,从没有能量的转移到有能量的转移的过程,从没感觉到有感觉的过程。
关键词;简单具体;理论创新;客观规律;主观规范;抽象
创新不是手段,而是目的;创新不是付出,而是得到;创新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把隐性存在变成显性存在。
一、创新的价值
新是什么?是从来就没有的信息?从来就没有的信息我们怎么知道自己需要它?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它的信息必须先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没有只是我们的一种感觉,我们感觉到没有的东西,它的信息其实早已经存在于我们的意识里。如果它只是孤立的存在,那么,我们就无法感觉到我们对它的需要。因为感觉就是主体接受主客体之间相同信息能量的过程。感觉至少是两者之间的事。我们可以发现客观规律。客观规律不是新的东西,新的只是这种感觉、这种发现。牛顿说,作用力始终等于反作用力,这是牛顿对客观规律的发现。牛顿第三定律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反作用力是对作用力的反映。如果我们没有和作用力在信息上相同的反作用力,那么,作用力对我们来说就无法实现。所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都无法孤立存在。同样,那些没有被我们意识到的我们需要的东西(信息),其实早已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里。如果我说:物质是依赖自身的对立统一来推动自身发展的客观存在,那么,我可能说出了你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因为这句话在我没有说出来之前就可能存在于你的潜意识里。你需要作为外力的作用力来激活隐藏在你的潜意识里的与之对应的反作用力。所以,有价值的东西就是能够激活我们内力的外力,能够满足我们需要的给予我们外力的东西。而这个信息相同的外力和我们的内力的不同之处在于,外力比内力拥有更多的能量。我们的显意识在这种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下成为了两者之间的作用点。这个作用点不可能是静止的点,而是不断波动的点。点的运动轨迹就是波动线。这个波动线就是显意识的信息。内力和外力这对平衡力越大,我们的显意识越强。所以,我们的显意识的用处就是平衡内力和外力,发现了内力和外力这一对信息相同的作用力,内力和外力这一对信息相同的作用力被就会传递到我们的显意识里。最后,我们的显意识得到了这种新的信息,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得到了创新的结果。虽然创新是一种得到,但是,排除“噪音”等不利因素的干扰,我们往往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有价值的新的东西之所以有价值,不是因为这种东西之前没有,而是因为它让我们拥有了新的感觉、新的认识、新的满足、还可能让我们产生新的显性需要。没有被我们的显意识知晓的需要是隐性需要。我们对理论创新具体内容的需要属于隐性需要。因为我们的显意识之前根本就不知道创新理论的具体内容,这种具体内容往往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里。
创新可以分为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理论创新的结果就是抽象的创新理论,技术创新的结果就是具体的发明创造和创新理论传播的途径及方法。我们对理论创新的需要是显性的,我们对创新理论具体内容的需要是隐性的。所以,理论创新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大家很难知道自己所需要的创新理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而且,往往只是少数人的浅层潜意识里拥有创新理论的具体内容,这些人很容易接受创新理论;大多数人所拥有的创新理论往往隐藏在深层潜意识里,大多数人不容易接受创新理论。理论创新的实现,是以激活人的潜意识为目的,以更多人的接受为目的。而技术创新的技术可以不需要他人的直接认可,技术创新的产品可以满足大家的需要才是硬道理。这种产品可以是物质的东西,也可以是信息的东西。技术创新可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们对技术创新产品的需要可以是显性的。比方说,我们需要一种常温下电阻为零的超导体,但是,这种材料怎样从现有的材料中加工而来,就需要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支持。这种显性的需要推动着我们去追求理论创新,并且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推动技术创新。
创新理论的通俗度越高,创新理论的具体内容往往传播得越广泛。因为人的浅层潜意识很容易被激活。如果创新理论的具体内容隐藏在大多数人的浅层潜意识里,那么,这种创新很容易被大多数人接受,比如,思想。思想是单一层次的理论,或者说是浅层理论。真正的理论具有层次性。因为物质具有层次性,主体具有层次性,意识具有层次性,信息具有层次性。理论就是信息。
创新理论的通俗度越低,创新理论的具体内容往往隐藏得越深。因为人的意识也拥有层次结构,创新理论的具体内容有可能隐藏在更深层的潜意识之中。所以,通俗度极低的创新理论往往难以及时得到社会的承认和支持。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技术创新,需要改进我们的表达方式,需要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如果这些都做不到,那么,只能等待创新理论的具体内容自行从大家的深层潜意识进入到浅层潜意识之后。所以,超前的理论创新很难及时得到社会的承认,理论创新的最终实现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
创新的价值在于满足我们内心的需要,在于激活我们的潜意识。
二、理论创新
理论是抽象的主观规范,抽象是具体的平衡位置。抽象离不开具体,抽象的理论存在于具体的语言文字之中,指导着我们具体的思维活动。简单具体和复杂具体可以拥有统一的平衡位置。这就为简单具体认识复杂具体提供了可能。作为主观规范的理论反映的是客观规律。主观规范来自主观世界的简单具体,客观规律来自客观世界的复杂具体。客观规律是抽象的存在,这种抽象的存在是对大量具体存在的抽象,它表现在具体的现象之中。但是,具体的现象总喜欢把抽象的客观规律“隐藏”起来,这种情况实际上是我们的认识能力不足造成的。我们要想找到抽象的客观规律,必须用我们主观世界的简单具体去抽象客观规律所反映的复杂具体。也可以理解为若干复杂具体抽象的波动线延伸到了我们主观世界的简单具体,简单具体和复杂具体拥有了统一的平衡位置。这种抽象的波动线的延伸其实就是能量的转移、信息的传播。信息的传播其实是能量在相同信息之间的转移。理论创新就是创新主体用简单具体把客观规律从客观世界复杂具体中抽象出来。这种抽象就是创新主体的简单具体吸收客观世界复杂具体能量的过程。这种抽象的过程就是创新主体在思维中建立和改造自身的简单具体以反映复杂具体的过程。人的思维是具体的,相当于它所认识的客观对象而言是相对简单的具体。因为简单具体能量消耗较少,所以,它是容易、并且是愿意不断改变的具体。这种改变包括质变和量变。质变就是对信息的处理,量变就是对信息的传播以及能量的转移。简单具体能量消耗较少,利于信息的处理,也利于信息的传播。如果你想认识我,那我可以拍一张照片发给你。照片是对我的简单具体,简单具体的信息更利于传播。如果你想得到我的全部信息,那我只能从我家走到你家去。如果路程太远,那只能乘坐交通工具,时间、精力和金钱消耗太多。其实,你也没兴趣掌握我全部的信息,最多对我普通的样貌有一丝丝好奇。把你的邮箱发给我,我最多只需要几秒钟就可以把我的照片发给你。简单具体的东西利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认识、相互交流。语言文字这种简单具体的东西更利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
依赖客观世界复杂具体而存在的抽象的东西就是客观规律;依赖主观世界简单具体而存在的抽象的东西就是主观规范。如果两者可以抽象为统一的信息、统一的波动线,那么,主观规范就会对客观规律拥有正确的认识。主观规范要想对客观规律拥有正确的认识,就必须对主观世界的简单具体进行改造。理论创新就是从复杂具体中来,到简单具体中去。所以,我们要想理论创新,就必须认识大量的复杂具体。这种认识的过程就是对客观世界复杂具体抽象的过程,也是对主观世界简单具体改造的过程。
不管我们主观世界的简单具体怎样改变,其抽象的主观规范应该和客观世界的客观规律保持一致、保持信息的统一,只有这样,主观规范和客观规律才能相互作用,我们才能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所以能够相互作用,就是因为两者始终保持信息的统一。主观世界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客观世界的复杂具体是作用力,主观世界的简单具体是反作用力;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时候,主观世界的简单具体是作用力,客观世界的复杂具体是反作用力。
主观规范是对我们的思维简单具体的抽象,是我们的思维简单具体的平衡位置。我们改变主观规范,可以通过改变简单具体的具体位置来实现。在这些不断改变的具体思维中,能量在平衡位置这一层面相互转移,客观规律慢慢成为了公开的秘密。为了让公开的秘密被更多人所知道,我们必须用理论的形式让大家知道自己的思维中也存在这个秘密。这个秘密是内因,也是理论的信息,理论的语言文字载体是外因。语言文字被大多数人所认识,在大多数人的思维中有内应,这个内应就是内因,就是简单具体,就是创新的根据。有了这一根据,创新才能够在大家的思维中得以实现。这种创新在新的个人的思维中的实现,就是创新得以传播的结果,就是创新在更大范围中的实现。如果大多数人的思维中没有这种内应,那么,再好的创新理论也难以传播。因为信息的传播其实是能量在相同信息之间的转移。创新主体的创新就是要围绕这个内应进行。这个语言文字内应就是理性知识。仅有理性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拥有感性知识。这种感性知识就是个人的人生经历、人生感悟。如果用大家都拥有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感悟来举例子,那么,相同的具体信息之间就很容易实现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在这种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就有可能产生。
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我们的主观世界的简单具体是内因,客观世界的复杂具体是外因。所以,我们认识客观世界,我们的主观世界必须拥有能够抽象客观世界复杂具体的简单具体。如果我们的主观世界没有和客观世界统一的具体信息,那么,我们是无法认识客观世界的。这种具体的简单信息往往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里,还有可能仅仅存在于我们的深层潜意识里。激活我们潜意识里的简单具体,需要创新主体把创新理论用足够丰富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种语言文字就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简单具体,它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换的介质。认识客观世界以后,我们还需要改造客观世界。我们改造客观世界,也需要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拥有统一的具体信息。抽象的相互作用,就是对具体的相互作用的抽象,两者其实是同一个相互作用,只是认识的角度不同。
我们的主观世界也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客观规律也存在于我们的思维中。在我们的主观世界里隐藏得很深的客观规律和我们感觉到的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前者是内因,后者是外因;前者是反作用力,后者是作用力。其实,前者和后者是相互作用的,是克服各种“噪音”的干扰才显现出比较明显的作用效果的。结果就是在两者之间形成规范约束力。这个规范约束力就是主观世界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观规范。这种抽象的主观规范就是创新理论。如果这种主观规范被大家所广泛接受,那么,这种主观规范就可以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思维规范。思维规范可以提高我们思维的效率,是我们理性思维的程序。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并不是只在一个层次上相互作用,所以还有相对具体的主观规范。在接受创新理论的人的思维中,客观规律原本处于隐藏状态,理论中的简单具体或者说具体的主观规范可以起到唤醒思维中客观规律的作用。
客观规律是始终存在的,但是,这种存在往往只是隐性存在。它往往没有完整地存在于具体物质所在的有限的三维空间以及层次空间之中。任何层次空间都不能脱离物质这种载体而独自存在。作为基础性存在的客观规律总是从整体上决定着物质的层次空间。物质的具体层次空间作为局部存在往往无法全面地反映整体,无法正确地反映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于是,我们有必要深入地思考,让作为局部存在的我们的思维能够正确地反映整体。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存在于任何物质之中,但是,还没有完整地存在于所有的具体物质之间的空间关系之中、层次关系之中。存在于具体空间和具体层次之中的物质往往无法表现出完整的客观规律,往往只表现客观规律的一部分,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持续经历客观规律所有的部分。也就是说,客观规律往往表现为隐性存在;或者部分表现为隐性存在,部分表现为显性存在;或者有时表现为隐性存在,有时表现为显性存在。所以,我们有时会感觉到客观规律周期性地作用于我们。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让具体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激活物质的客观规律,能够反映物质客观规律的全貌。理论就是引导这种激活和反映的通道。
反映至少是两者之间的事,这和一个巴掌拍不响一样,一个存在形式是无法形成反映的。任何存在于三维空间的物质,都遵循相同的客观规律。但是,这种遵循大多是无意识的,具体物质往往不知道自己在遵循客观规律。因为这种遵循往往是以一个存在形式表现出来的。当物质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质关系中协调一致地遵循客观规律的时候,这种遵循就是有意识的。有意识是基于两者之间的感觉。
主观世界的简单具体在发展变化上拥有优势,它可以在较短时间、较小空间中反映完整的复杂的客观规律。主观世界的简单具体的发展变化就是思维,它是通过改变自身的信息来认识客观世界的。这种改变是通过让自身某种只拥有微弱能量的信息,吸收和客观世界相同信息的能量来强大自己的。这样,微弱能量的信息就成为了强大能量的信息。这就是我们的主观世界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这就是我们的主观世界的简单具体质变的过程。
理论创新就是用若干简单具体来认识和表达尽可能多的具体事物复杂的具体的过程,所有的复杂的具体的过程都包含抽象的客观规律。我们用简单具体就可以把存在于复杂具体之中的抽象的客观规律抽象出来。
三、技术创新
技术属于具体的、手段性的范畴。技术需要理论的指导,也可以不需要理论的指导。因为技术也可以通过偶然的具体的发现来获取,并且可以及时通过实验或实践来验证。
技术属于局部的具体现象,也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我们掌握客观规律可以让我们有意识地掌握更多的技术。如果我们没有掌握客观规律,那我们也可以在无意识中偶然获取一些技术,只是这种技术创新步伐会很慢。
技术创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主观世界,一是表现在客观世界。不管是主观世界还是客观世界,都是为了让能量的转移更畅通。在主观世界,畅通能量的转移就是为了畅通信息的传播;在客观世界,畅通能量的转移就是为了畅通物质的发展变化。主观世界也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畅通能量的转移就是畅通信息的传播、信息的处理。因为信息决定能量转移的方向。我们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就是通过我们对客观规律的掌握,对客体具体信息的掌握来实现的。客观世界的客观规律来自复杂具体,是对复杂具体的抽象。我们主观世界的主观规范来自客观规律,是对客观世界复杂具体的认识,是对主观世界简单具体的抽象。这种抽象属于规范约束力的范畴。我们主观世界的简单具体惯性更小,波动周期更短,发展变化的速度更快,能够对客观世界复杂具体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由这种更全面的认识形成的主观规范可以作为反作用力来约束主观世界的简单具体。主观世界的简单具体产生的作用力是主动力,在主观规范的适度约束下,仍将保持足够的主动性,主动激活作为被动力(反作用力)的客观世界的客观规律。这样,主观规范和客观规律就可以相互作用,我们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就成为了可能。
我们写学术论文,首先需要的是技术创新,从少量的技术创新中创新出共同的东西,形成理论创新。其次需要恰当的表达形式,这种表达也属于技术创新的范畴。表达或者说信息的传播,需要不同个人的主观世界拥有相同的简单具体。这种相同的简单具体可以让信息和能量在不同个人的主观世界找到相同的内因或者说内应。因为相同的简单具体拥有相同的信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必须信息相同才能相互作用。如果我们没有很好地表达和论证创新理论,那么,创新理论就难以被大多数人接受,创新理论所表达的客观规律就不容易被大多数人认识。理论创新决定的是论文的深度。为了找到恰当的表达形式,我们需要技术创新。论文的表达技术也需要不断地创新,技术创新的目的就是让论文更通俗。这种通俗的论文可以让更多的人明白更深的道理。技术创新把握的是微观,是具体的东西,便于接受创新理论的人克服无点阻力,及时达到创新理论的高度。准作用力找不到准反作用力,准作用力和准反作用力没有共同的作用点就是遇到了无点阻力。
我们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仅有自己的想法是不够的,还必须让大家接受我们的想法。此时,需要的就是技术创新。大家都知道,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因为理论创新没有技术创新的支持,创新理论就难以被大多数人接受。技术创新就是在解决具体问题上的创新,在主观世界表现为改造主观世界的简单具体,在客观世界表现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复杂具体。
理论创新是在抽象上的创新,技术创新是在具体上的创新。如果只有理论创新而没有技术创新,那么,理论创新就无法表达出来,因为抽象不能脱离具体而独自存在,抽象必须以具体为载体。我在写本文的时候,总有好多心里明白,但是不知道怎样表达出来的东西。所以,写论文也是一个从理论创新到技术创新的过程。理论创新指导技术创新,技术创新验证理论创新。如果创新理论不能得到现有技术或创新技术的支持,那么,我们就不能断定作为抽象存在的创新理论能够反映客观规律。创新理论应该能够做到从具体中来,再到具体中去。客观规律存在于具体的现象之中,理论创新的过程可以是从技术创新中抽象出客观规律,技术创新就是从客观世界的复杂具体中抽象出具体规律并形成具体规范。也就是说,理论创新可以间接从客观世界的复杂具体中抽象出客观规律并形成理论规范。理论创新还可以直接从客观世界的复杂具体中抽象出客观规律并形成理论规范。如果我们用波动线表示具体的存在,那么,作为反映具体存在的波动线就是微观波,若干微观波的平衡位置的连线就是反映抽象存在的宏观波,宏观波的平衡位置的连线就是更抽象的宏观波……以此类推,波动线就有了若干个层次。技术创新的产物就是具体的宏观波所代表的物质和规范。
四、创新的方法
创新有两种方法:一是从具体到抽象,一是从抽象到具体。从具体到抽象用的是归纳和总结。也就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共有的东西,并用更简单的、更利于认识的具体来表达抽象。在这里,创新的是具体,认识的是抽象。抽象的客观规律是用来发现和认识的,创新的只能是表达抽象的简单具体。当这些具体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抽象也就很清晰地显现出来了。抽象存在于具体的现象之中,存在于我们具体的思维之中,存在于具体的语言文字之中。我们对具体现象的认识,就是对具体现象以抽象为线索的具体延伸。这种延伸让我们具体思维中的抽象与具体现象中的抽象实现了统一。但是,仅有这种抽象的统一是不够的,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抽象的客观规律,我们必须让这种抽象存在于具体的语言文字之中,用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表达抽象。这就是理论创新的方法。
理论必须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语言文字是具体的存在,具体的不同存在和排列形式共同决定着抽象。如果某段具体的语言文字与我们的主观世界的简单具体拥有统一的抽象,那么,这段具体的语言文字就是对这些简单具体的反映。具体的语言文字也属于简单具体,它可以反映我们主观世界的简单具体。我们主观世界的简单具体可以反映客观世界的复杂具体,这样,语言文字也就可以间接地反映客观世界的复杂具体。简单具体的信息利于我们的认识和传播,复杂具体的信息掺杂着大量的对我们来说无意义的信息。这些无意义的信息中拥有大量的隐性存在,也许这些隐性存在会随着我们的认识能力的提高变成显性存在,甚至会被我们当做有价值的信息。我们用简单具体代替复杂具体进入我们的思维,有利于提高我们思维的效率。
我们的潜意识是具体的,显意识是抽象的。显意识离不开潜意识,这个和外层主体离不开内层主体、外层物质离不开内层物质是一个道理。潜意识是内层主体的显意识。一个显意识需要若干潜意识的支持才能表现出来。所以,创新来自具体的潜意识的推动。这种推动,刚开始的时候会因为创新的信息很微弱,无法排除各种“噪音”的干扰进入显意识。所以,创新需要能量,创新的信息吸收能量以后就会变得强大,就会排除各种干扰以灵感的形式让我们的显意识知晓。
主体的思维是多层次的。国家是最大的主体。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是国家的显意识。个人和包括国家机关在内的社会主体都是国家的内层主体。这种内层主体的发展变化需要国家的呵护。这种呵护就是保护内层主体不受伤害,保证内层主体拥有足够的能量用于自身的发展变化。国家的内层主体的显意识是国家的潜意识。国家机关的显意识可以依据宪法和法律及时上升为国家的显意识。国家的显意识是抽象的,它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依赖其内层主体的显意识。所以,作为外层主体的国家的显意识的创新是由作为内层主体的个人和国家机关显意识来推动。也就是说,显意识的创新是由其潜意识推动的。潜意识之所以叫做潜意识,是因为潜意识的发展变化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被显意识所掌握。这主要是因为潜意识的信息相对而言很微弱。潜意识的创新和发展变化相对而言并不需要很多能量。所以,外层主体的创新来自内层主体的推动,内层主体的创新需要外层主体的呵护。
潜意识和显意识对创新的贡献,就像生产和销售对商品的贡献。现在很多公司只重视销售,不重视生产和质量,因为大家都喜欢降低成本,都错误地认为:销售环节的成本是万万降不得的,只能降低不容易被他人看清楚的产品质量。同样,我们对显意识的投入远大于我们对潜意识的呵护,特别是在生存压力特别大的时候。因为我们自己都很难看清楚自己的潜意识,何况是外人。所以,我们为了缓解生存压力,总是不断地逼迫自己尽快出成绩。这样就很容易让我们的创造力在短时间内枯竭。这个和我们只重视销售,造成没有足够的合格产品用于销售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创新必须从提高我们潜意识能力抓起。但是,这必须以没有大的生存压力为前提。生存压力对我们创新来说是外力,兴趣爱好才是我们创新的内在动力。这种内在动力刚开始的时候是火苗,很容易被应试教育和生存压力吹灭。如果这种内在动力的火势已经足够大了,那么,大风的压力反而可以让火势更猛。万事开头难,所以,不管是理论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创新的火苗最需要的是呵护。
个人也和国家一样,拥有大量内层主体,拥有大量潜意识。国家的发展就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同样,个人的发展也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内层主体的发展需要。个人的发展需要来自个人的潜意识。创新是目的、是需要。所以,外层主体可以不用给内层主体下达创新的任务,只需要呵护内层主体健康发展就可以了。
创新的压力也可以从外向内,从抽象到具体,从上级到下级。这种创新模式适合技术创新,适合解决急需解决的具体问题,不适合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就是通过增加新建的简单具体,认识之前没有感觉到的抽象的规律。传播创新理论的技术创新就是用尽可能少的简单具体尽可能准确地表达抽象。在理论创新的初始阶段,我们所要表达的抽象,只有较少的具体在支撑。所以,这种抽象能否概括更多的具体还是个未知数,能否进入技术创新的层面,能否让理论具有广泛适用性,还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思考和实践。从理论创新到技术创新不仅是一个推广理论的过程,也是一个验证理论的过程。
我们所在的物质世界是波动的,是可以用波动线来表现的。具体事物可以用微观波来表示,遵循同一规律的具体事物的微观波按其关联性排列在一起,其平衡位置的连线为宏观波。宏观波表现的是这些具体事物所遵循的统一规律。任何物质都无法脱离三维空间而独自存在,都必须遵循空间规律。数学是研究空间规律的学科,任何学科只有成功地利用数学才能算做是发展成熟的学科。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物质波的质变量变来研究哲学、研究具体学科。
五、创新的本质
理论创新就是理论工作者发现客观规律的过程。技术创新有两种,一种是从创新理论到具体实践的过程,一种是实践过程中的具体创新。发现和被发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我发现有悟性的人能够发现我写的文章的价值。有悟性的人,潜意识里隐藏着较多的信息。就是这些拥有较多信息的潜意识发现了我的文章反映的客观规律。发现其实就是被作用。
理论创新首先是理论工作者发现客观规律,但是,仅有理论创新是不够的,还必须让大家接受我们的理论。所以,技术创新需要理论工作者知己知彼。己就是理论工作者的创新理论,彼就是大家显意识和潜意识已经拥有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个认识就是大家内在的具体信息。这种内在具体信息可以来自已有的理论知识,也可以来自日常现象。虽然已有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但是,抽象的理论知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具体现象的验证。日常现象比较具体,从具体现象去验证理论,更容易让更多的人接受创新理论。所以,从创新理论到具体实践,不仅是创新理论指导技术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验证创新理论的过程。当这种内在的信息吸收了创新理论的信息释放的能量以后,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接受创新理论。这种能量转移的过程,就是大家接受创新理论的过程。大家潜意识里的信息对显意识而言就是新的信息。其实,理论工作者的创新理论很可能早就存在于大家的潜意识里,只是这种潜意识里的信息能量比较微弱,无法克服各种“噪音”的干扰进入人的显意识。这种新的理论创新的信息进入到显意识里,显意识就会感受到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在这里,创新理论是外因,大家意识里的信息是内因,是接受创新理论的根据。如果一个人显意识和潜意识的发展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没有足够多的内因,没有足够多的简单具体,那么,这个人就很难接受创新理论。
创新的本质就是潜意识的信息进入到显意识之中。个人的显意识是社会的潜意识。有话语权的人可以很轻松地把自己的显意识变成社会的显意识,可以很轻松地将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思想让更多人接受。比如,明星和网红可以向大家推荐“自己认为很好”的商品,可以让很多人愿意购买他们推荐的商品。没有话语权的人只能以理服人。要想以理服人,不仅需要正确的创新理论,而且还需要足够的表达能力,这种表达能力就是一种技术创新的能力。大家发现理论工作者的创新理论也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就是大家自己的显意识接受自己的潜意识信息的过程。这种潜意识信息就是内因。理论工作者的创新理论为这种创新提供条件。这种创新理论就是外因。外因就是理论工作者写出的有说服力的论文。论文是通过简单具体来表达抽象的创新理论的语言文字。同样,大家的潜意识也是通过简单具体来表现抽象的主观规范。当内外简单具体之间因为信息的统一、作用点的连续而实现了能量的转移的时候,大家就会接受创新理论,就会以创新理论作为自己的思维规范。创新理论刚开始往往掌握在个别人手里。也许因为理论工作者表达创新理论的能力有限,也就是表达创新理论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创新理论也就难以被发现。也许因为理论工作者没有话语权,是个普通人,大家懒得去尝试接受普通人的创新理论。发现和评价的通道是否畅通是创新能否在社会层面实现的关键。
六、我们的创新所面临的阻力
创新在社会层面的实现往往会面临巨大的阻力。表现在这几个方面:1、创新可能会打破旧有的利益分配的格局;2、创新得不到足够能量的支持;3、创新就是在克服无点阻力。
原始创新,新的问题、新的领域,没有可以依靠的人和事。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没有人理解和支持。人都有从众心理,只有从众了,心里才踏实,对自己的独立思考缺乏自信,只相信大多数人的选择。
创新面临的根本问题就是能量很难用到刀刃上。一般电动机的效率为87%,但是,创新就不一样了,效率可能1%都不到。为什么呢?首先,创新主体的选择因利益驱动大概率会出错。比如,国足年薪几百万,为什么还会0:7输给日本?中国十四亿人口,踢足球有天赋的应该大有人在,为什么这些人没有被选出来?因为高薪会让那些有天赋没背景的人进不了国家队。高校的师生为了适应各种评价,不得不快速出成果,不求创新度,只求得到期刊的认可。那些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真理,只要学术期刊不认可,在利益驱动下是结不出果实的。在利益驱动下,我们的研究方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及时得到认可的研究领域。但是,我们更容易出成果的领域是我们感兴趣有爱好的领域。利益驱动,会让创新偏离最适合我们发展的方向。本来你对哲学更感兴趣,更容易出成果,但是,因为研究哲学挣不到钱,研究经济学更能挣钱,你会怎么选择?所以,利益驱动是我们理论创新面临的主要阻力。
什么是利益驱动?回答这个问题就要首先回答什么是利益。利益就是主体有意识地追求的对自身发展有利的东西。对我们的发展有利的东西,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很清楚。金钱对我们的发展有利,权力对我们的发展也有利。这个大家应该没有异议吧?如果有异议,那他很可能就是虚伪的人,他肯定是觉得别人得到这些东西不好,而他自己内心特别特别想要这些东西。所以,金钱和权力这些我们有意识追求的东西是我们普遍认可的利益。既然是普遍认可的东西,那么,这些东西就很容易拿来进行价值交换。我们拥有了金钱和权力,我们就会在主观上认为我们拥有了让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条件。所以,利益的本质就是发展空间。发展空间始终属于外因的范畴,我们发展的动力才是内因,才是我们之所以能够发展的根据。而且,作为发展空间的利益,会和他人产生利益冲突。因为金钱和权力都是有限的,这个人获得多一些,那个人就会获得少一些。所以,利益驱动就会造成零和博弈。
工业革命刚开始的时候,机器大量使用,生产力得到了提高,虽然资本家高兴了,但是,却造成了大量工人的失业。当今社会,每一项发明创造的应用,都会导致一些停留在落后生产力的工厂的倒闭。特别是现在AI技术的大量使用,叫好的人有很多,反对的人也有很多。所以,创新会不可避免地危及到一部分人的利益。如果这一部分人拥有足够的权力和能力,那么,他们必将阻碍创新的实现。
我们的创新来自内在动力的推动,但是,我们的创新会面临巨大的外在阻力。创新会破坏现有的利益分配的格局,现有的社会和经济的增长点会发生改变,还会触碰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
认识创新所面临的阻力,有利于我们提高创新能力。我们的创新所面临的阻力分为有点阻力和无点阻力。牛顿说,作用力始终等于反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作用点处相对,并且相互依存。动力是作用力,阻力是反作用力、是有点阻力。如果没有阻力,那么,动力也不会存在。所以,我们的发展动力是依赖阻力而存在的。最初的作用力和最后的反作用力是通过作用点的连续来间接实现的。我们只有找到我们能够克服的阻力,才能有的放矢地提高动力。我们要想提高创新的动力,必须首先找到创新的阻力。这个阻力就是有点阻力。如果我们找不到有点阻力,那么,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就是无点阻力。如果作用点的连续无法实现,那就说明中间存在无点阻力。这个和串联电路一样,只要一个地方被断开,只要一个地方存在无点阻力,那么,能量就无法从最初的准作用力转移到最后的准反作用力。有点阻力可以通过我们吸收创新理论的能量,将我们自身隐藏的创新理论的信息放大,让其成为显性存在。这个过程就是发现,就是创新。创新的本质就是发现。如果我们的浅层潜意识里没有有点阻力,那么,我们的浅层潜意识里就没有隐藏的需要,就没有需要我们发现的东西,创新就难以在我们的主观世界里实现。客观世界包括主观世界,主观世界实现的创新也是客观世界实现的创新。我们可以把没有包含主观世界的客观世界称作非主观世界。如果主观世界的创新来自非主观世界,那么,这种创新就是发现;如果非主观世界的创新来自主观世界的创新,那么,这种创新就是发明。
创新的动力和目的都来自物质的相互作用,是相同信息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同信息遇到一起,于是就有了相互作用,就有了创新。创新就是从没有相互作用到有相互作用的过程,从没有能量的转移到有能量的转移的过程,从没感觉到有感觉的过程。
创新所需要的能量并不多,只是能量难以到达创新的地方。深度创新,就像是竖直向下挖井,越往下需要克服的困难越多。这些新增加的困难并不是来自挖井本身,而是缺氧、人员难以流动、泥土难以转移、取得的成绩难以巩固(怕塌方)等问题。基础理论创新就属于深度创新。基础理论创新新增加的困难并不是来自创新本身,而是缺乏理解、人员难以流动、无关工作难以转移、取得的成绩难以得到社会认可等问题。
创新的关键就是新,新的认识、新的东西。正确性与否不是很重要。因为我们在创新的道路上,会不可避免地走弯路。都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不是创新路上的拦路虎,而是创新路上的波谷。创新之路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崎岖不平的波动线。不经历波谷,哪能迎来波峰?不经历冬天,哪能迎来春天?不经历失败,哪能迎来成功?所以,在创新的过程中,追求创新性比追求正确性更重要。创新不是正确的废话。“吃饭可以缓解饥饿”,说得再正确也是胡止。正确性达不到百分之百的创新,远比正确性达到百分之百的废话更有价值。所以,过度追求百分之百的正确性也是我们创新路上的拦路虎。
有压力就会有动力。所以,很多时候,压力是个好东西。压力和动力是同样一种力,压力和动力的信息相同。所以,压力决定动力的性质和信息。压力越大,动力越能和压力在信息上保持一致,你让作为新的信息的创新怎样产生?创新属于质变的范畴,就是为了产生不同的显性信息。评价的压力太大会怎样?被领导的工资待遇由领导决定,被领导会怎样?那肯定会投其所好,领导认为对的,被领导也应该有同样的认识,最好被领导能够成为领导肚子里的蛔虫。
压力是外力,我们的创新能力是内力。虽然外力可以短时间内提高我们创新的内力,但是,这种提高是不可持续的。压力的作用就是提出问题。我们的创新既要提出问题,也要解决问题,我们更愿意也更容易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但是,压力会逼迫我们去解决自己暂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虽然作为外力的压力也带来了能量,但是,作为内力的创新能力也是需要释放“配套”能量的。这种能量的释放会大量消耗我们潜意识能力。能量是从两个相对方向向作用点聚集的,这样才能保证作用力始终等于反作用力。所以,被动也会消耗能量,也会造成更需要能量的地方没有能量。
有人说,人的创新能力是逼出来的。我不认同,把东西逼出来就是在竭泽而渔。当然,当一个人生存都存在问题的时候,竭泽而渔可能是不错的选择。创新属于发展的范畴,但是,生存是发展的前提。
普进峰 202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