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种“被”
是黎族进贡给历代朝廷的
贡品之一
它不是盖身保暖之物
而是黎汉交往的
“历史证人”
本期《重生吧 文物》
带你了解
黎族龙被“家族”
👇
👀重生自述
大家好,我们是黎族龙被。我们龙被被称为黎锦技艺中的“巅峰之作”。在我们“龙被家族”成员的身上,你可以看到很多汉族传统的吉祥图案,如龙、凤、鲤鱼等。从我们的身上,能窥见民族交流的一角。
🐉🐉🐉
海南省博物馆藏的这件
清代黎族鲤鱼跃龙门图龙被
由三幅连缀而成
蓝黑底
图案由红、白、紫、绿、黄等色线绣成
由连续宽带回纹组成矩形画框
框内由双龙和鱼跃龙门等组成主体图案
框外饰有多种花卉纹样
是不可多得的精品龙被
清代双凤朝阳日月增辉图龙被
由三幅连缀而成
花纹图案用黄、绿、褐、红、白等彩线绣成
画框中央为双凤朝阳
白兔口衔桂花,象征月亮
两侧为双龙腾舞
底下为鲤鱼跃龙门
框外辅有瓶(平)、鹌(安)和花卉纹样
一级文物
清代黎族五龙出海图龙被
花纹图案用黄、蓝、白、绿、褐等
彩色的丝线纯手工绣成
同样在海南省博物馆内
还有
明代黎族太极双凤图龙被
……
这些龙被
历经几百年的时光
颜色依然鲜艳
彰显出它们精良的质地
和精湛的制作工艺
龙被虽然有“龙”又有“被”
但并不是皇帝的被子
是海南黎族特有的一种织锦——
黎锦
一般用作传统祭祀和装饰
黎族织锦艺人展示龙被织绣场景。
龙被是黎族
纺、染、织、绣四大工艺中
难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
技术最高超的织锦工艺美术品
被赞叹“光辉艳若云”
曾是黎族进贡给
历代朝廷的贡品之一
海南省博物馆内的龙被。
黎族传统织锦刺绣纹样
原始拙朴
具有丰富的寓意
黎锦上的动物纹。
黎锦上的植物纹。
龙被起源与黎锦的发展紧密相关
宋元时期
黎族棉纺织业十分发达
有黎幕、黎单等十几种产品
龙被的传统形制和制作工艺
就此沿袭发展而来
明朝后期
中国的航海技术发展很快
海南岛和全国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
这一时期的龙被
明显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
福禄寿图、龙凤呈祥图等
汉族文化传统纹样
被融入龙被的装饰中
可以说龙被是民族文化融合的见证
明代“福禄寿”对联纹森林图龙被(局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藏
现今所见到的龙被
是在历史长河中
多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背景下
创造的纺织精品
龙被的材质、制作工艺、
形状、色彩、图案风格、内容等
在各时代都有不同
清代黎族八仙过海图龙被。海南省博物馆藏
明代黎族双凤纹龙被。海南省博物馆藏
2006年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被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锦及其所用的棉线。
由于部分原材料及其制作工艺难以为继
龙被织绣传承几近断层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曾濒临失传
2009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经过多方努力,2019年
太极八卦麟凤呈祥图龙被被成功复制
还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
纺织技术规程
复制的太极八卦麟凤呈祥图龙被。
2024年12月5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
第十九届常会通过评审
决定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转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转名录
意味着该非遗项目
经过保护、发展而壮大
存续力不断增强
不再濒临灭绝
让我们一起走进
海南省博物馆
感受千年黎锦之美
感受一针一线之中蕴藏的
勃勃生机
来源:海南发布综合海南省博物馆、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海南日报、海南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