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思,字中津,1959年5月生于天津武清,自幼随父刘炳森先生学习绘画、书法和篆刻,并且早在少年时代即有作品发表于儿童刊物,显示出艺术天赋。1981年刘学思毕业于北京西城职业学校附属中国画专科,在学习期间经董寿平、秦岭云、白雪石、等诸位书画名家的指点,系统而且深入地研习了中国画传统笔墨技法,汲取各家所长,尤其得宋元山水之三昧,在传统技法方面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985年东渡扶桑,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涯。1989年毕业于日本京都教育大学美术系,从师乌头尾精教授,专攻日本画。在学习日本画技法与日本绘画史之后,开始把所学融入自己原有的中国传统绘画之中,逐渐形成了新的个人艺术风格,并辗转于日本列岛,先后在广岛、德岛、仙台、京都和大阪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受到普遍好评,在这期间曾多次接受京都新闻、关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采访和广泛介绍。
回国后,刘学思在北京国际教学中心任书法、绘画和篆刻教师,在教学中,他再一次使自身的艺术创作得以升华。
之后,广泛参与社会艺术活动和社会的公益活动,其绘画作品在中南海、中央统战部等重要机关单位收藏。
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人淡如菊 心素如简
“人淡如菊”是一种平实内敛、拒绝傲气的心境。“心素如简”是一种平和淳朴、低调深沉的态度。刘学思的脸上总挂着淡淡地微笑,不张扬、不喧嚣、不聒噪、不跋扈、不谄媚……心灵犹如竹简一般。生活把岁月刻在他的脸上,心也如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淡然,朴实。
如果你爱那天,那地,那山石,爱那无拘无束的大自然,那么你一定会爱刘学思的作品,因为它们就像这天,这地,这山石,这自然,近乎赤诚而又粗矿,顽强的生命力背后谱写的,是美好和谐的天地人情。“小时候,父亲就经常带我们去美术馆、故宫看画展,从那时起,我对中国书画就有了初步的认识,慢慢产生了兴趣。”刘学思自幼受父亲炳森先生的影响,入门较早,没事儿就拿着笔“画着玩儿”:“记得那时看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回到家后,就回忆着舞台的场景自己画。画的多了,逐渐对书画有了想要深入了解的欲望。在学校,我负责宣传工作,父亲也会时常给予一些指导,那时看父亲画画,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能画的像他一样该多好啊!”刘学思回忆起小时候的事,脸上露出了属于他的醇厚笑容。刘学思在绘画上吸取众家之长,在校期间,曾师从于著名画家秦凌云、金鸿钧、张世简等。后也曾跟董寿平、白雪石等名家学习过,受益匪浅。1985年,刘学思独自踏上了去日本的求学之路,在日本京都教育大学学习日本画——岩彩画。刘学思说:“那段时间是我整个绘画生涯的尝试阶段,我尝试着将日本的岩彩画与中国的水墨画有机结合起来,在中国的绘画材料中融入日本画的感觉,希望开创一种新的画法。经过几年的摸索,先后在日本的几个城市举办了个人展览,发现日本人很喜欢这种中日结合的作品,很受欢迎。于是,我就顺着这个方向一直在努力,这与我后来在创作上行程自己的风格有很大关系。”刘学思的喜画重彩山水,并且整幅作品色调统一。或红、或青、或橙、或蓝,在同一种色调中追求浓淡深浅的墨色变化,注重丰富的层次和整体的感觉。他的作品通常采取满构图的形式,但却不显得局促与紧张,特别是六尺的大画,时常带给人气势磅礴之感,当中又不乏清新自然的气氛。并非刻意勾勒的山石却是厚重的体现,而那烟雾缭绕中的层林尽染,让人如同置身仙境。画家的创作风格往往与自身的性格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刘学思性情温和,所谓画家的“个性”在他身上少有体现,而这种温和性格的人似乎不容易创作出较为老辣的作品。但刘学思始终坚持根据自己的性格和能力进行创作,发挥自己的风格和优势,尽量交出自己满意的作品。不同于当今的多数画家,刘学思的社会工作并不多,他将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了钻研创作上。每天有一多半的时间都在画室绘画和写字,他说:“既然选择了绘画这条路,就要尽可能的画好,画家的责任体现在将好的作品奉献给社会,留给后人。我希望画自己想画的作品,无论是题材还是风格,都不能单纯的去迎合市场。从古到今,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我要严肃认真地对待这门艺术,切忌粗制滥造,不能糟蹋了中国文化。”摄影几乎是刘学思除绘画以外的唯一爱好,而这个爱好本身也是为了创作而服务的。刘学思对摄影可谓到了“发烧”的程度,无论从设备还是技巧,都属专业水平,而他曾经出版的摄影集更是得到了很多业内人士的认可。“我摄影是以绘画的眼光选景,构图,而不单纯讲究摄影中的光影效果。当初也是以为绘画搜集素材为目的,看到美景的时候,就情不自禁的想要拍下来,用在今后的创作中。没想到,兴趣越来越大。同绘画一样,现在我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它了。”刘学思的短期的目标是出版自己的作品集,但由于总是对作品不满意,而一再地推迟了出版日期。“我感觉自己始终是在学习阶段,距离成熟还差得很远。这也时常令我感到困惑,但我会不断摸索,画出自己认为满意的作品。”记者手记 这是写专访以来感觉最轻松的一次,因为,相识多年,我对学思的为人和作品称得上有着深刻地认识和了解。他总是笑着,亲切温和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有时,甚至在“隐忍”。对于那些不快,他从不争,不吵,不抢,不夺,即使本该属于他的,也不会强求。像风,没有固定的形状;像雨,无私无畏的投向大地;像火,从不顾及地燃烧自己。在艺术上和为人上,学思都是这样。认识这么多年,从未听他炫耀过什么,即使我知道,他拥有了很多超于他人的东西,无论是名还是利。也从未因在父亲炳森先生光环的照耀下而为自己求过什么,尽管外人常常喜欢将“刘炳森之子”作为他名字的前缀,他却从未主动拿起其“说事儿”,并且一直在努力钻研书画,脚踏实地地走着属于“刘学思”自己的艺术人生。他是一个喜怒哀乐溢于言表的人,在艺术上没有无病呻吟的“毛病”,生活上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更不会眼高手低,心狂气躁。这种淡然与朴实是让人觉得他亲切与平和的重要原因。学思常挂在嘴边的是如何为父亲多做些事,无论是为父亲出书还是出画册,他都将这视为自己的使命:“父亲不仅仅属于他自己,更是属于这个社会,为父亲做事,也是为社会做事,我有这份责任。”人淡如菊,心素如简——这便是我心中的学思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