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甲子问学终不悔,六卷菁华藏名山”,《许倬云学术著作集》问世

艺绽

2024-12-20 15:17 广东

28076 0 0

“形塑中国、熔铸华夏 《许倬云学术著作集》分享会”日前在三联韬奋中心美术馆店举行,考古学家许宏,历史学家李开元,文化学者余世存,青年历史学者、《形塑中国》的译者杨博齐聚一堂,畅谈许先生的著作、思想和为学、为人,讨论了六卷本著作集出版的意义。现场嘉宾还讲述了他们与许先生交往的动人故事。身处美国的许倬云先生最后还通过视频连线,与在场嘉宾和读者互动,现场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天人之问:追寻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许倬云学术著作集》(六卷本)近日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文集集成了许倬云先生最重要的学术代表作《西周史》《形塑中国》《汉代农业》《水击三千》《熔铸华夏》《我者与他者》。

据出版方介绍,已是95岁高龄的许倬云先生,晚年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了撰写面向大众的历史文化读物,在中国大陆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中有着广泛而持续的影响。

但“出圈”了的许先生,不仅具有大众史学作家这一重身份,其长达60多年的学术生涯,也以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深刻洞察闻名。历史学界公认,许倬云是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其早期的几部学术代表作是该领域的扛鼎之作,他所确立的计量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更是启迪了无数后学。许倬云的研究不仅深入探讨中国长期历史的本质问题,更在通史解释上强调文化的包容性与交流,寻求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定位。

三联书店策划、出版《许倬云学术著作集》的初衷,就是聚焦其学术代表作,集成其学术代表作,让熟悉他的读者能够阅读和了解这位历史大家的卓越学术贡献和成果。

许倬云说过,若将这六卷本合起来看,其整体关怀的是中国的“天人感应”及生活上的心灵与环境之互动;是将庞大的中国共同体,设法安置于广宇长宙的多向空间,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互相感应。同时,许倬云也提醒国人,时时不要忘记,单一的“人”与“人间”,以及集体的“群”与“群间”,都是互动、互相依靠的,同时更需要在天地之间对自己有所安顿。

在许倬云看来,他要做的,是在历史长河中考察中国这个庞大的共同体,而他最为关心的,是这个共同体所生成的“天人感应”的中华文明。

慎思审问:许倬云亲自审定1500页书稿

许倬云对这套《学术集》备加重视,文集的选目由其本人确定,他还将《著作集》中的六部著作分成两组:《西周史——中国古代理念的开始》《形塑中国——春秋、战国间的文化聚合》《汉代农业——天下帝国经济与政治体系的生成》侧重于时间轴线上的探究——从封建制度于西周的确立,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转型成为大一统国家的过程;《水击三千——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整合》《熔铸华夏——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侧重于平面发展上的“互联性”,着力澄清中国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以及其间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每一卷的篇章和目录也由他亲自审定。《形塑中国》以许倬云芝加哥大学博士论文为底本,是一个精心翻译的全新译本。《水击三千》《熔铸华夏》的内容,与此前出版的版本相比,也经过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有关周秦汉间中国社会转型的文章汇集在《水击三千》中,而《熔铸华夏》则集中收录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特质的篇章。这次再版的《西周史》也经过了细致的校订。《我者与他者》增加了插图——整部《著作集》堪称“定本”“善本”。

据悉,书稿经三联书店编辑、加工后,又由许倬云本人一字一字确认。许倬云亲自阅读了长达1500页的书稿,不难想象需要付出多大的体力、精力和毅力。但他仍然在其助手的辅助下逐篇审阅,还与三联书店编辑讨论了很多具体问题,体现了前辈学人的严谨、细致。

相继音问:勉励年轻朋友拓展胸襟与视野

分享会上,几位嘉宾从和许倬云先生其人其学的“相识”过程谈起并逐渐深入。

考古学家许宏提到自己认识许倬云已有十多年,作为二里头考古队队长的他曾陪伴许先生参观考古遗址。许宏表示,能够亲自到考古现场吸收考古成果的历史学家并不多见,何况许先生当时已经是七八十岁高龄,他认为许先生亲临考古现场有如“司马迁壮游天下”,令自己感到无比钦佩。

李开元表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就受到了许先生的启发,运用了统计社会学的方法。

杨博感慨有幸承担《形塑中国》的翻译工作,在翻译的过程中也感受到许先生学问的严谨、学术影响的持久。

余世存提请读者注意许先生丰富的生命经验。他说许先生童年时期经历战火,青年时代在台大历史系亲炙沈刚伯、李济等大师门下,后负笈美国研究中国历史,同时经历了美国社会的大转型,这是后辈无法比拟的。余世存认为,亲身经历转型期的许先生也对历史上的大转型非常看重,而具备中西比较的视野也让许先生更具备“文化自信”。

许倬云

在如火如荼的讨论中,许倬云先生“上线”了,他表示,《学术集》归根结底就是希望呈现并追寻中华文明的特质,而这种特质和西方文明是不同的。近年来,西方文明主导下的欧美世界冲突和矛盾愈加激烈,在此等情形下,国人应该更努力地认识和发扬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特点。他还殷切勉励广大年轻朋友,扩大胸襟和视野,吸收西方文明的优点,努力创造一个太平、安定的世界。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路艳霞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