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高考复习专题讲义:诗歌鉴赏之典故、意象及表现手法

语文亦国学

2024-12-21 17:26 中国

13436 0 0

 

解读意象的解题技巧

鉴赏诗歌的形象是古代诗词鉴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诗歌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寄寓了诗人特定思想感情的景物,通常称为意象。

解题方法一:抓住意象

理解诗词意象,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做起:一是探讨篇中重要意象在我国古代文化中被赋予的独特内涵。二是要结合该意象原物的形象、生活习性和作者此时的处境、心情展开想象和联想。三是要注意作家在作品物象中临时赋予的特殊象征和典型意义。四是要仔细分辨、掌握分寸,防止牵强附会和过分求深。

解题方法二:体味意境

诗词的意境至少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有机结合,因此古诗词意境的创设主要有三种方法:①融情入景,②借景衬情,③托物言志。

所以我们鉴赏古诗词时,一定要弄清楚: ①这首诗写了什么?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抒发了什么情、志? ② 怎样写?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景。 ③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物、景,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

 

考点1:典故

常见古诗词典故汇总

1. 归雁

【典故解释】源自“雁足传书”的故事。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朝廷据此通过外交途径把它接了回来。

【课文出处】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家书)

【思想感情】课文中,诗人希望北归的鸿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表达了怀念家乡的深情。

2. 送酒

【典故解释】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有一年过重阳节,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这时正好王弘送酒来了,于是醉饮而归。

【课文出处】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强欲:勉强,硬要)

【思想感情】课文中,“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凄凉环境

3. 折柳

【典故解释】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课文出处】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想感情】本诗描写作者客居洛阳的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勾起诗人无限思乡之情。

4. 后庭花

【典故解释】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人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课文出处】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思想感情】表面上是在斥责商女,实际讽刺的是晚唐政治。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忧虑和对世道的感慨

5. 问鬼神

【典故解释】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课文出处】李商隐《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思想感情】借题发挥,把讽刺君王昏聩弃贤和伤叹贤士怀才不遇两方面结合起来。

 

6. 采薇①

【典故解释】采食野菜。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 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课文出处1】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内心的苦闷惆怅。

7. 黄金台

【典故解释】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课文出处】李贺《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思想感情】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8. 玉龙

【典故解释】宝剑的代称。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课文出处】李贺《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9. 铜雀

【典故解释】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课文出处】杜牧《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思想感情】原句除了有“铜雀台”的典故,还有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典故。诗人在这里设想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果,借史倾吐胸中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气。

10. “九万里”和“三山”

【典故解释】①九万里:《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意思是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②三山:《 史记 · 封禅书 》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

【课文出处】李清照《渔家傲》:“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思想情感】表达了词人决心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追求幸福的愿望

11. 羡鱼

【典故解释】语出《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课文出处】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思想情感】尾联用典,含蓄表达了诗人希望出为世用的急切心情

 

12. 姜尚垂钓、伊尹梦日

【典故解释】姜太公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课文出处】李白《行路难(其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思想情感】诗人借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希望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任用,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思想感情。

13. 闻笛赋

【典故解释】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课文出处】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思想情感】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故友

14. 烂柯人

【典故解释】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课文出处】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思想情感】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二十三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物是人非

15. 燕然未勒

【典故解释】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课文出处】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思想情感】作者以此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表达了将士思家却又不甘心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

16. 孙郎射虎

【典故解释】孙郎: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课文出处】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亲射虎,看孙郎”

【思想情感】这里是作者自喻。意思是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马前挽弓射虎,展现其年纪虽大,但仍不减少年的狂气,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17. 遣冯唐

【典故解释】典出《史记 ·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

【课文出处】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思想情感】作者这里以魏尚自喻,表达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18. 射天狼

【典故解释】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词中引指西夏。《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

【课文出处】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西北望,射天狼”

【思想情感】表达自己对西夏侵扰宋朝的愤慨,以及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19. 八百里

【典故解释】八百里:指。《 世说新语·汰侈》篇:“王君夫(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常莹其蹄角。王武子(济)语君夫:‘我射不如卿,今指赌卿牛,以千万对之。’君夫既恃手快,且谓骏物无有杀理,便相然可,令武子先射。武子一起便破的,却据胡床,叱左右:‘速探牛心来!’须臾炙至,一脔便去。”

【课文出处】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八百里分麾下炙”

20. 的卢

【典故解释】的卢:良马名,一种烈性快马。《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引《世语》:“刘备屯樊城,刘表惮其为人,不甚信用。曾请备宴会,蒯越、蔡瑁欲因会取备,备觉之,潜遁出。所乘马名的卢,骑的卢渡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备急曰:‘的卢,今日厄矣,可努力!’的卢乃一踊三丈,遂得过。”

【课文出处】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思想感情】描绘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也表达了词人希望自己能够驰骋沙场、冲锋陷阵的愿望。

21. 四面歌

【典故解释】即“四面楚歌”的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词中喻八国联军攻破北京事。

【课文出处】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四面歌残终破楚”

【思想感情】用典抒情,比喻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22. 青衫湿

【典故解释】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为官职最低的服色。

【课文出处】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思想感情】表达了因无知音而落泪的无奈之情,也兼指自己遭丈夫辱打而潸然泪下,更兼指为祖国与人民的苦难而哭,抒发了作者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

23. “生子当如孙仲谋”

【典故解释】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雄壮威武 ,喟然而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课文出处】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生子当如孙仲谋”

【思想感情】借赞美古代英雄人物孙权,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

24. 采薇②

【典故解释】采食野菜。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 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文中文天祥到了南安军曾绝食八天。

【课文出处2】文天祥《南安军》:“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

【思想感情】表示了诗人不惜以死报国的爱国之情和民族正气

25. 南冠

【典故解释】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戴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者,谁也?”后世以“南冠”代囚徒。

【课文出处】夏完淳《别云间》:“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思想感情】追忆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 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26. 毅魄

【典故解释】毅魄,坚强不屈的魂魄,语出屈原《九歌.国殇》:“身即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课文出处】夏完淳《别云间》:“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思想感情】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考点2:意象

常见意象梳理

 


 

诗歌常见意象

1、冰雪: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6、南浦: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8、芳草: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9、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10、梧桐:古典诗歌中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11、梅花: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如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2、松柏: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13、杜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悲惨、凄恻。

14、乌鸦: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15、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16、关山: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高适《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为曲子名。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17、羌笛: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8、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19、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20、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诗经》(《国风•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20、击柝:战事警戒。

21、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也代指萧条、冷落。

22、连理枝、比翼鸟:作恩爱夫妻的比喻。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23、杜康: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4、鸿鹄: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5、婵娟: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亮为美女,故称月亮婵娟。

26、红豆: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

27、豆蔻: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28、班马: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9、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黄山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0、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诗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

31、吴钩:泛指宝刀、利剑。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作钩者甚众。”

32、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惋惜。

33.酒: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34.商风:秋风代名词。

35.莼羹鲈脍:表达思乡之情。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

36.双鲤: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

37、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38.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素雅、淡泊,乐观主义精神。

39.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多赞美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40.黍离:“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41.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42.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43.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其喻杀敌报国。

44.东篱:陶渊明的《饮酒》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45.三径: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意象作用

(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会自然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意境,读者也会产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古典诗歌创作中,诗人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白,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品味咂摸,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满含着诗人的快乐忧伤。诗歌虽不言情,却句句是情,字字含意,字里行间流淌着诗人汩汩情感之流。

(三)、借景抒情,为情铺垫。

情景交融,讲究的是感情“不着一字”,诗歌“尽得风流”。借景抒情,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或乐景写乐情,或哀景写哀情;或乐景写哀情,或哀景写乐情。在表现手法上即是衬托,前两种为正衬,后两种为反衬。诗人极尽意象,为下面的诗歌抒情蓄势作铺垫,使情感的表达水到渠成。

(四)、贯穿全诗,成为线索。

意象像璀璨的粒粒珍珠,耀动着自己的清辉光芒,然而时有一根丝线会将零星散落的珍珠穿在一起,串成一挂夺目漂亮的项链。丝线这个意象,就成为了诗歌的线索。这条线索,把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贯穿在一起,融情于景,浑然天成。

 


考点3:表现手法

诗词曲艺术表现手法及作用归类梳理

 



 

古诗词赏析意象类题突破法略

点一 意象意境

意境不同于意象。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是由多个意象整合而成的一种境界,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完美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诗人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采用寄情于物的方式,通过描写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的物象上,使思想感情一-“意”和客观的物象--“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从而构成了“意象”。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既是情的物象化,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

解题技巧:

(1)意象特点分析类题目

解答此类题目,一般要从两个层面进行思考:一是外在的形象特点,二是内在品格方面的特点。如对杨万里《野菊》中野菊形象进行分析,就要先把握外在特点,即生于野外、自有幽色、无人欣赏、不诚其香,然后体会其内在品格,即孤做高洁:

(2)意象内涵概括类题目

解答此类题目,一是要对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内涵有所了解,二是能够准确把握诗歌本身所表达的情感。二者结合,就能得出比较准确的答案:

(3)意象作用分析类题目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具各下面几种意识:结构意识(结构上的作用),内容意识(意象的内涵,全诗内容表达上的作用),情感意识(对于诗人情感表达的作用),表达意识(运用了什么表达手法,有何作用)。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点二 描述意境

描述诗歌的意境特点时一般用双音节词组合进行概括,

1.优美类:

宁静恬淡、清新明丽、清新幽美、清幽明净、恬淡闲适、和谐静谧、清幽脱俗、空灵高远、空灵蒙胧、艳丽优美、生机盎然、恬淡宁谧、优美迷人、华美壮丽

2.清冷类: 

孤寂、萧条、萧瑟、荒凉、苍凉、清冷、凄凉、衰败、颓败、冷清、凄清、寥落、寂寥、悲凉、冷清凄凉、冷落寂寥、荒凉破败、衰败凄凉 、悲壮苍凉、惨烈悲壮

3.宏阔类:

雄浑、雄奇、辽阔、开阔、壮观、壮丽、瑰丽、恢弘、高远、深远、莽苍、苍莽、苍茫、雄奇阔大、雄浑壮丽、雄奇瑰丽、高远辽阔、壮阔恢弘、雄浑壮阔

点三 分析形象

诗歌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形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鉴赏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即先要借助相关语句或关键字词来把握事物的特征,再联系创作背景进行有关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分析。

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要借助人物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体会形象特征,进而领会诗人的情感。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大致有两类:一是主观形象(作者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自己);二是客观形象(作者描写或刻画的人物)。每首诗都有抒情主人公形象,但不一定有客观的人物形象。诗中客观的人物形象只是抒情主人公抒情达意的途径之一。

古诗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理解分析人物形象时要特别抓住诗中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肖像及所处的环境等片段文字,因形悟神(人物形象特点)。另外,要关注诗人所处的背景及诗人对其的情感态度等。

古诗中八类人物形象及其特征

①正直之士: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

②爱国之士:心忧天下、忧国忧民。

③隐士: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④失意之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⑤报国之士:矢志报国、慷慨愤世。

⑥游子:友人送别、思念故乡。

⑦疆场将士:献身边疆、反对征伐。

⑧痴情儿女:缠绵悱恻、爱恨情长。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